回覆列表
  • 1 # 上官恨水

    我們老百姓就不明白了,公民意識不就是要適應當下的時代認知嗎!

    我個人認為沒必要把所有意識象鋼板一樣壓到一塊去。只要不違背現代科學,法律,公德,人倫,的情況下,你想啥是你自己的事!

    我不贊成完全西化。人啊,不可能象機器和程式一樣,絕對理性,絕對價值,絕對統一。

    要允許這個特殊物種有自身和自民族的傳承,信仰和各自的意識形態!

    人啊,有熱量,有情感,有感性。

    我就反對西方的一種理念,如先貸款,邊享受邊還錢,雙規道的共贏理性價值。為什麼呢?

    事實上有許多外華人,房車有了,可又失業了,結果呢,更慘了。其實這種觀念違背了一個根本,就是變化。即然沒有永衡和固定,那麼這種理念只是主觀定論!

    當然中國統的攢錢過河的僵化保守也稍過份,應該結合,有度,因為誰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事實上講,打壓和反對儒學思想的現代派,也不可迴避的延襲了許多儒家的傳承,而且我相信扔不掉!

    我認為應該把祖先的亮點拿出來下載,把西方的亮點也拿過來下載,組裝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系統。

    不要考慮儒家的思想潮流和目的,要取優去劣。

    罪犯身上有常人沒有的優點!

    好人身上有常人沒有的缺點!

    都有啥政治目標和企圖咋地?

    反古就一刀全切,先進就全盤進來。

    為啥呀都?

  • 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寧河銀杏

    去年有機會又坐了重慶到嘉興的綠皮火車,上次坐這種車還是好多年前,現在交通發達,出現的選擇多了很多,記憶中的綠皮火車人多的話一定是髒、亂、差,這趟旅行長達二十多個小時,因為站點多,線路長,無論去還是回人都很多,我印象中的瓜子殼、水果皮亂地的場景沒有了,無論是農民工還是其他旅客,在車箱隨手亂扔垃圾的情形幾乎沒有。我和同行的旅客聊起了這件事,他說國民整體素質提升是個不爭的事實,這與每個人生活條件改善也有關係,也與教育體制有關,如果是學生,學校會培養孩子們這方面的意識,如果你在外打工,工廠也會對員工也“5S”方面的約束,在全民教育下,整個社會的意識和高度自然會不一樣。

    換而言之,其他事物也是一樣,包括網路上所謂的“噴子”或“憤青”,有時隔屏你都有想扇他的感覺,但也人包容的理解不滿或宣洩無疑對社會進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每個人都不發聲,或每個想法都一致,對社會的發展不一定會是一件好的事情。比如很多人討厭的“方舟子”或“鳳姐”,儘管他們有這樣那樣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某些方面,你不得不承認,他們在挑戰傳統文化的同時,加深了人們對是非觀的認知。傳統文化和公民意識就是在一次次碰撞中迸發的,大到“五四”運動,小到“鳳姐”的擇偶觀,或者方舟子和崔永元長達幾年的轉基因之爭,在爭論中讓公民有了選邊的理由,也讓真像離事實本身近了很多。

    如果說傳統文化和公民意識有什麼關聯,有或沒有。同樣的教科書,同樣的土壤水源,變異雜交後便會不同,有的容易做到,有的不易,但不懈的堅持,相信國民教育的力量,會促進社會文化進步和公民意識是不容質疑的。

  • 4 # 曾銘瀾

    首先是公民權利義務定義清晰,享受權利,達到標準付出義務(這有法可依)。傳統文化是個人接不接受的問題而已,有精華,有糟粕,其實就是思維和行為的參考標準。

  • 5 # 戰神150624565

    先養國家意識後成公民意識。古有朝國之說。朝,有日、天之意,取天大日高之寓意,然,又衍意許多,最明顯的就是一姓朝國。

    縱觀華史,歷朝更替,要麼庶民反,要麼外侵,要麼相煎。為什麼不能始終?各種大師學說不能洗盡匹夫?不能輔助帝王君皇?滅國之時,臣子、匹夫有責的詔曰去哪裡了?實民不堪命啊!存利長是民心固往。

    養是最難的,也是最為致命的。國,只不過是個稱謂;土,則是民存的根本;利,是人之本性;長,是民的夙願。協助間立了朝國,就要報答,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欲養朝國意識,帝王君皇們必須明確知道,不是朝國養民。國是不能養民的,而是你們這些帝王君皇,是你們的言行政令法。強國就是固朝,因此,你們治民、導民必須使得各階層人士的存利長得到較大的滿足,若有天地之別,那朝國難固。民著,愛土甚於愛國。為了先人遺留之土,萬萬死而不悔。

    公民意識即是國民心願,沒有意願的意識如同漁網漁月,假大空。民眾生活富足有餘,安穩無害,必然恭敬那些帝王君皇,視其為第二父母,願其世世代代,朝國永存不斷。

    傳統文化是古人思想與民眾習俗的併合,是互相平等的遺留。古時候的廣大庶民受教育的機會微乎及微,而那些文臣墨客誰不是從某朝國獲得或延續的?他們理所當然服務於當朝國的帝王君皇,更何況那些當朝的帝王君皇!

    當今人要宣揚、繼承古代傳統文化,就要刻骨兩個基本:1.研習那些能輔助存續朝國的思想,並把這種思想與當時民眾生活的表現結合起來,古今對照,辯其真偽,透其真,明其理。2.彙集民風,並對照各種思想的論述。民風來源只有兩種途徑:官說和避難。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和發掘。總是由上至下的帝王君皇說是不長久的,心在內而不示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候的“喀秋莎”能打下來現在的巡航導彈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