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意怪才

    自大唐龍朔二年(662年)之後, 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 安西四鎮,此地多次易手,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陷落。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這 期間,唐朝也兩次放棄 安西四鎮,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 儀鳳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大唐名將 裴行儉收復, 垂拱三年(687年), 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 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 碎葉城,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 大將軍王孝傑收復了 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定了安西都護府, 此後,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龜茲穩固下來。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軍”,兵力最盛時為兩萬四千人,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 河西、 隴右徵兵, 安西兵組成了“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 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人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 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安西軍獨守孤城

    肅宗 上元元年(760年),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大將李元忠守 北庭, 郭昕守安西都護府,吐蕃久攻不下, 唐德宗 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 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 隨後,吐蕃聯合葛邏祿、沙陀攻擊唐軍、回鶻,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唐朝與安西失去聯絡,

    最後的忠誠,安西軍全部陣亡

  • 2 # 雲嶺電影

    崔器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旅賁軍旅帥,為了自己的夢想和軍人執念,面對強敵挺身而出,浴血靖安司,“你是兵,就得聽令”,成了他最後的誓言。作為曾經的隴右軍一員,崔器一生始終對此念念不忘並引為自豪。隴右軍是大唐最富戰力之軍隊,從建立至輝煌到沒落,大體經歷以下階段:

    一、隴右軍的起源。隴右是地名,起源於“隴西”,古人以西方為右故稱“隴右”。原指陝甘分界的隴山西邊廣大地區,秦朝時以該地為行政區域設定“隴西郡”,西漢時擴張至天水郡以西。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朝首開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道、府建制先河,將全國分為10道並每道設“節度使”作最高軍事長官,同時在東起隴山、西至達沙州(今甘肅、新疆大部和青海湖以東)的地域設“隴右道”。隴右節度使所轄之軍隊即統稱“隴右軍”。

    二、隴右軍的地位。從誕生之初,隴右軍就是一支邊防軍,擔負著保衛大唐西北安寧的重任。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唐代宏觀戰略層面原因,作為唐朝四個軍事戰略大區之一的西北地區,因其外連西域及中亞各國、內接潼關和關中長安門戶,故在唐代具有舉足輕重特殊地位。難怪崔器總以此為傲,時不時便來上一句“隴右崔器”,而且攪得整個長安天翻地覆和最終拯救大唐首都的,也都是這個“隴右軍”出身的第八團士兵張小敬。

    三、隴右軍實力。唐朝十大節度使之一:隴右節度使統轄兵力人數眾多,是僅次於當時范陽節度使的第二大實力派人物。在唐代,各大節度史中河西節度與隴右節度使等,主要軍事職能都是擔負對吐蕃的作戰任務,從彼時這一戰略區駐軍數量和軍費開支上,我們也可一窺隴右軍實力:河西軍,兵力74000人,戰馬18800匹,軍費開支180萬;朔方軍,兵力64700人,戰馬14300匹,軍費200萬;隴右軍,兵力75000人,戰馬10800匹,軍費250萬。無論從哪方面看,隴右軍皆是唐朝重要防衛力量和實力最強野戰部隊。

    四、隴右軍最輝煌時期。開元十七年(729年),隴右軍在唐軍將領李褘指揮下長劍出鞘,遠端奔襲吐蕃據點石堡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攻取要塞。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出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兼朔方、河東節度,統領四鎮兵馬,隨之揮軍與吐蕃激戰,屢屢獲勝並將吐蕃吐谷渾部悉數俘虜。(長安城中來不來就“讓我阿爺滅了你”的官二代王韞秀,就是彼時四鎮節度史王將軍之女)。後來,各大藩鎮組合成兩大實力集團,分稱“東師”和“西師”。其中,以范陽節度與平盧節度為中心的稱東師,總兵力近13萬,代表為東平郡王安祿山;以河西節度和隴右節度為中心的稱西師,總兵力14.8萬,代表為西平郡王哥舒翰。(原王忠嗣手下、隴右軍副將)。這一時期的“西師”兵強馬壯,盛況空前,是隴右軍發展史上高峰。

    五、隴右軍沒落戰史。起因:石堡城爭奪戰損傷元氣。石堡城自開元十七年被唐軍奪回後又於開元二十九年被吐蕃攻佔,《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也就是唐玄宗皇帝一心想把他奪回來,但彼時前線統帥王忠嗣卻與自己的老闆有了分歧:王將軍認為“石堡城地形險固,吐蕃舉國而守。攻下此城,肯定要死數萬士兵。所得不如所失,倒不如休兵歿馬,見機行事”。這還得了,於是王忠嗣受審降級隨之哥舒翰才被推向前臺。石堡城雖地方不大,卻是三面絕險易守難攻之地,出入僅有前方一條小路連通,舉傾國之力駐守的吐蕃軍憑藉天時地利,用無數滾木礌石迎接了唐軍的到來,於是6萬多衝鋒的隴右軍在付出數萬將士犧牲的代價之後,雖終完勝奪下該堡並生擒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數百敵酋,但自此精銳盡失、自己也元氣大傷。

    結局:靈寶平叛之戰全軍覆滅。天寶十四年(755年),“東師”集團老總東平郡王安祿山自立門戶,起兵反唐並快速攻佔河南河北,兵鋒只指關中大門潼關,“聖人”唐玄宗急調以河西隴右軍為主力的最精銳邊軍野戰部隊回師勤王,馳援潼關前線,主帥仍啟用了此前已因病在家療養的老將哥舒翰。最初,哥舒翰率領包括隴右軍在內的20萬大軍堅守潼關穩絲不動並還取得了一些勝利,可唐玄宗卻聽信叛將謊報的軍情和宰相楊國忠讒言,再三督促哥舒翰出戰。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無奈的哥舒翰被迫“慟哭出關”迎戰叛軍,在靈寶西原(今河南)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溝中遭遇埋伏,前後被擊,死傷無數,20萬大軍全軍覆沒,僅數千人逃回潼關。英勇的隴右軍自此銷聲匿跡,主力覆滅(留在邊地四鎮大本營駐守的少量人馬後來亦被改編)。其實,靈寶大戰也是大唐最具實力的兩大軍事力量:“東師集團”與“西師集團”的終極對決。

    總之,安史之亂是導致隴右軍覆沒的最最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聖人”唐玄宗的瞎指揮在其間也功不可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腸道消化功能好是不是就不容易發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