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秀才

    才之秀者,所謂秀才。

    所以兩漢時期秀才(茂才)是州長官向中央政權推薦的重要人才。到首都,宰相三公親自考核透過才算秀才,初授官比孝廉更重。

    此後,隋唐曾有秀才科,不久廢棄。秀才就被唐宋時期稱呼為參加中央科舉的人員。

    明清時期,秀才是最低科舉功名,國家政權給予部分錢糧,支援讀書。但全國三四百萬讀過書的人,秀才不過五六十萬。當時全國不過才2000縣,平均每縣前200地位尊貴者,已經是本鄉頭面人物了。

    秀才可以當私塾教師,為官員當幕僚,大家族聘為掌櫃,身份地位過得去。

    舉人

    兩漢至隋前,國家招募官員有察舉與推薦,被推舉者就叫應舉之人。隋唐兩宋,參加進士科考試者也叫貢舉,通稱舉人。

    明清時期,舉人是鄉試中者,士的最低階,享有免稅特權,所以舉人含金量很足,可以與地方官平等交往。因此秀才會拼命考舉人。

    當了舉人就是士,可以當官,可以給高階官員做幕僚,積累人脈與行政經驗。但舉人不會拼命考進士,要為家族發展做貢獻,回饋家庭家族的付出,多會接受周圍小農小商的依附,發展家族產業。

    不過,舉人做官晉升很難,到老當個五品都很不容易,左宗棠海瑞這樣的,極少。

    進士

    自隋唐開始,進士就是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第一等級,進士就具備中級公務員資格。

    唐代進士極為嚴格。主要是考詩詞歌賦,難度極大。每科多不過十來二十個,少則三五個一兩個進士,甚至一個都沒有。因此唐代進士含金量最高,通常十來年就有機會入相。

    宋代推崇文治,進士每科百多人,宋仁宗甚至一科點八百進士。所以宋代進士含金量開始下降,初授官正九品或者從八品。

    明清時期科舉定型。每科固定300進士,一甲三人,二甲57人,三甲240人。由於明清官員品級提高,進士最低從七品起授。

    三甲同進士的晉級很難,到老能夠擔任四品知府也就是祖墳冒煙了。官場的主力基本是二甲進士。

    狀元

    唯一的狀元駙馬出自於唐代。

    唐宋狀元初授官均是從七品。明清時期狀元初授官從六品,擔任翰林院修纂,學習三年另外授予職務。

    不過,狀元雖然風光無限,但官運基本不怎麼好,最終出將入相者,極少。

  • 2 # 您的心裡話

    史話實說,為你回答

    秀才,又稱茂才。為古代東亞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隨著時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變,但所指都屬士大夫中的基層。

    第一個等級叫院試,考試透過就是秀才了。秀才之前要先考縣試和府試,考過這兩個是童生。童生不是兒童的學生,這個跟年齡無關,畢竟沒有考到秀才之前,童生陪伴你一生。

    那麼秀才的含金量如何呢?秀才拿到現在對比來講,它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身份了。它也跟年齡無關,同時考到秀才的要記錄到族譜,同時它也沒有什麼官職,就是一個讀書人而已。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明清時俗稱“老爺”。

    第二個等級是鄉試,鄉試透過就是舉人了。再之前就先是秀才的身份才能考舉人。按照現在的社會地位來說,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副處級幹部,中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我們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又被稱為唐解元,地位相當高,還有就是中了舉人以後,你就有做官的資格了。

    進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間又稱考中進士為“金榜題名”。

    狀元是中國、北韓、越南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第三個等級叫會試,透過這個考試就是進士了而且每三年京城會組織一次會試,按照現在的社會地位來說,進士相當於正處級幹部,會試過後就是皇帝親自評選的殿試,也是最後一個等級。這場考試是不淘汰人的,只是做出排行,第一名的稱之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實際上就是會試的一個補充排名考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使品牌在傳播中準確、不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