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一部話本小說,是由無數說書人、曲藝演員、僧人、道士、會道門成員、落魄書生、編纂者、“盜版書商”、傳抄者共同創作的一部小說,製造過程超過1000年。 這樣的小說裡會擁有瑰麗的想象、懸疑的故事,卻難以擁有擁有完整的邏輯,完善的世界設定。 今天很多解讀西遊記的說法完全是強行解讀,西遊記跨故事的時候是可能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 這部書的成書方式就決定了這一點,兩個故事的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自行創作,完全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然後說書人覺得不錯,都拿來到書場去說,反響不錯的時候,說書人在聚會中會將其整理成冊,用作底本。說書人糟糕的知識導致在整理時又犯各種錯誤,書商刊印時,雕版工人的文化也不高,錯別字再來一波。這些摞在一起,書能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指望什麼邏輯啊。 這麼幹放今天能被讀者噴死,放在中國古代卻沒什麼毛病。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接觸這些是在戲曲舞臺上,是在書場裡,唯獨很少來自書籍本身,所以在人們腦子裡這些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絕大部分人是沒有可能從頭聽到尾的。跨故事時邏輯不通也就不是大問題了,從平頂山出來是到通天河還是到比丘國,或者到青兜山,其實沒什麼區別,故事都是單元劇,而且大部分故事之間沒有先後關係。 用這個方式能解釋西遊記中相當數量的問題,比如孫悟空的武力問題(前七回和後九十三回分屬兩個不同的故事系統,在自己的邏輯裡沒問題,接一起不出毛病才奇怪吧)、為什麼妖怪在被打死前後臺會來救(不是這些妖怪有後臺,而是這些妖怪的法寶不能讓孫猴拿走,不然孫悟空的戰力將膨脹到bug的程度,比如金角銀角那次的紫金葫蘆,孫猴要拿走了,一路上的妖怪統統拿葫蘆收走,後面的故事還怎麼寫?而且西遊記編纂者手裡的素材是遠不止現在成書的那些的,整理的時候必然每次事件結局後將一切清零,以方便和別的故事相連。而高明的作者不會讓東西隨便寫丟,所以武器是孫猴用不慣,法術是戰鬥中看一遍學不會,法寶則要找理由回收。不管是損毀還是後臺收走都行,顯然找個後臺收走法寶是個不錯的選擇。)
西遊記是一部話本小說,是由無數說書人、曲藝演員、僧人、道士、會道門成員、落魄書生、編纂者、“盜版書商”、傳抄者共同創作的一部小說,製造過程超過1000年。 這樣的小說裡會擁有瑰麗的想象、懸疑的故事,卻難以擁有擁有完整的邏輯,完善的世界設定。 今天很多解讀西遊記的說法完全是強行解讀,西遊記跨故事的時候是可能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 這部書的成書方式就決定了這一點,兩個故事的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自行創作,完全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然後說書人覺得不錯,都拿來到書場去說,反響不錯的時候,說書人在聚會中會將其整理成冊,用作底本。說書人糟糕的知識導致在整理時又犯各種錯誤,書商刊印時,雕版工人的文化也不高,錯別字再來一波。這些摞在一起,書能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指望什麼邏輯啊。 這麼幹放今天能被讀者噴死,放在中國古代卻沒什麼毛病。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接觸這些是在戲曲舞臺上,是在書場裡,唯獨很少來自書籍本身,所以在人們腦子裡這些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絕大部分人是沒有可能從頭聽到尾的。跨故事時邏輯不通也就不是大問題了,從平頂山出來是到通天河還是到比丘國,或者到青兜山,其實沒什麼區別,故事都是單元劇,而且大部分故事之間沒有先後關係。 用這個方式能解釋西遊記中相當數量的問題,比如孫悟空的武力問題(前七回和後九十三回分屬兩個不同的故事系統,在自己的邏輯裡沒問題,接一起不出毛病才奇怪吧)、為什麼妖怪在被打死前後臺會來救(不是這些妖怪有後臺,而是這些妖怪的法寶不能讓孫猴拿走,不然孫悟空的戰力將膨脹到bug的程度,比如金角銀角那次的紫金葫蘆,孫猴要拿走了,一路上的妖怪統統拿葫蘆收走,後面的故事還怎麼寫?而且西遊記編纂者手裡的素材是遠不止現在成書的那些的,整理的時候必然每次事件結局後將一切清零,以方便和別的故事相連。而高明的作者不會讓東西隨便寫丟,所以武器是孫猴用不慣,法術是戰鬥中看一遍學不會,法寶則要找理由回收。不管是損毀還是後臺收走都行,顯然找個後臺收走法寶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