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簽到小農民
-
2 # 詩詞人生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愈因反對唐憲宗迎佛骨,上疏《諫迎佛骨表》,批逆龍鱗,被貶潮州刺史。匆匆離京,“日馳十驛以上”(按《唐律疏議》)趕往潮州赴任。當途經藍關時,韓愈遇到前來送行的侄孫韓湘,觸景生情,吟詠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七律名詩。
01.本詩的創作背景:韓愈獲罪貶官的原由與經過關於韓愈反對唐憲宗迎佛骨,上疏獲罪的史實,在《舊唐書•韓愈傳》中都有記載。
從唐憲宗命中使杜英奇到鳳翔法門寺迎佛骨,佛骨到達長安,在“留禁中三日”,掀起了長安城內一次崇佛拜佛高潮,當時“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
當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歷來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統。他上疏《諫迎佛骨表》認為迎佛骨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之事。
憲宗皇帝在閱文的當日就發怒了,在第二天召開朝會,將韓愈的疏奏表文公開示眾並準備處韓愈極刑。從宰相裴度到國戚諸貴都認為“罪愈太重”,唐憲宗改判韓愈左遷潮州刺史。
02.詩為心聲:韓愈寫詩表達了憤懣與悲涼的心情在心為志,發言為聲,詩歌抒寫詩人的心聲。這首七律詩寫出了韓愈對貶官流放的憤懣與悲涼,也可以說是自訴冤情之作。
首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其中“九重天”形象描繪出皇室之高峻威嚴,“路八千”描述從京城長安貶謫潮州路途的遼遠荒涼。朝堂上憲宗皇帝的一道詔書,韓愈從此被貶官幾千裡之外的荒涼之地。
頷聯“欲為聖明除弊事”,韓愈表達上疏直陳迎佛骨的弊端,是想為憲宗皇帝除弊事,可是憲宗不納,卻將他貶官外放。韓愈“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身雖衰朽卻老而彌堅的內心倔強。
頸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此時韓愈身為遷客,回望長安,流露出憶家戀闕之意。憲宗皇帝主宰著他的升遷進退以至生死榮辱,而自己觸怒天威,被貶潮州,遠離家人,仕途難料,內心唏噓感慨、憤懣惆悵。
尾聯“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用了屈原的典故,從被貶之日起就把自己比作冤沉汨羅的屈原。韓愈此次遭貶,侄孫韓湘一直伴行到潮州。
結論:這首詩就是韓愈對自身獲罪貶官的經歷以及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是一首申訴冤情之作。像韓愈這樣的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歷來忠君愛國,一腔赤膽忠心。只是封建帝王往往有奢華貪慾之私心,文人期盼忠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很難實現,故而在詩歌中抒寫內心的痛苦經歷與真情實感。
-
3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公元八一八年時,由於勸阻唐憲宗〈李純〉不要奉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幸為好友裴度救援,遂改貶為潮州刺史。此詩即為被貶途中所作: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明除弊政,
敢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詩中:左遷~指降職、被貶。
藍關~地名,現陝西商縣西北,當時是從陝西到南方的必經之地。
九重天~指的是皇帝。
潮陽~現廣東潮安。
汝~指的是他的侄孫韓湘,也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
這首詩是韓愈因為反對唐憲宗奉迎佛骨被貶途中,他滿心委屈,正感到無處訴說,走到藍關時,遇上一個大雪天,恰巧遇到他的侄孫韓湘子,他就把一腔心事都寫入詩中告訴韓湘子。
在八仙傳說中,韓湘子性格狂傲,曾經在初冬時於數日內令牡丹花開數色,每朵花內又藏有一詩句。〈見《酉陽雜俎》〉
傳說中韓湘子以法術點化韓愈,說韓愈貶謫潮陽時,途中遇雪,韓湘子冒雪而來,將牡丹花上的詩句示與韓愈,兩人宿於藍關驛舍。所以,韓愈做有此詩。臨分別時,韓湘子又告之韓愈未來之事,其語事後盡皆應驗。
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藩鎮割據勢力強大,寺院經濟與世俗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面對這些矛盾,韓愈竭力宣揚天命論、人性論,企圖以此挽救唐王朝的沒落命運。這個在當時的時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繼承秦漢的散文傳統,提出"文以載道”和"文道合一"的觀點,要求文章要有充實的內容,並做到文從字順,反對追求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偶文風,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的文章氣勢渾厚,兼於推理,敘事簡潔,語言流暢。他的詩歌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其詩風格險怪雄奇,反對庸俗浮淺,開創了唐代一個重要的詩派。
回覆列表
唐憲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信仙好佛。元和十四年,正值印度佛教盛行中國,全國處於狂熱拜佛風潮,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百姓廢業破產,唐憲宗不思變法,妄圖憑藉佛骨的靈驗來恢復國家的政治經濟,妄想憑藉拜佛來求得長生不老之藥,正月,唐憲宗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花去迎佛骨於宮內,想供養三日,韓愈時任刑部侍郎,出於維護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和報國忠君之目的,給憲宗上了一本《諫迎佛骨表》奏章,想以此表諫阻唐憲宗迎佛骨之事,當唐憲宗閱覽此表後,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以極刑,幸得裴度等奏言韓愈忠直,唐憲宗才將韓愈貶到離京遙遠的潮州當刺史。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後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腹委曲、憤慨、悲傷。當接到被貶詔書,隻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侄孫子韓湘跟了上來,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律,以抒發心中的悲憤和決心。
全詩共八句,一、二句書寫被貶的前因後果,只因一封朝奏,後果是龍顏大怒,晚上就被貶到離京遙遠的潮陽。三、四句申述自己愛國忠君的膽識和氣魄,大有義無反顧的勇氣。五、六句即景抒情,悲而慘烈,因身遭被貶之罪,心情一片恢暗,這種心境如同烏雲遮蓋一樣,哪裡還能找到家的感覺呢?前路茫茫,大雪橫擋,險惡難測,馬也踟躕不前。末尾兩句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大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悽楚。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爐,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