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詩講究意境,散文注重美感,那散文中的神到底是什麼?意會什麼意思就是什麼意思了,對嗎?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6430653942014

    散文的主要特徵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神"是指蘊涵於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內在的,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神"是文章的靈魂、統帥,駕馭著看似散的"形",並使之為"神"服務。“神”是中心意思。

  • 2 # 西風線上

    “形”是指文章的結構、佈局和表現手法,“神”是指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主題。形散而神不散就是看起來很零亂,但集中表達了主題。

  • 3 # 詩詞與美文欣賞

    “形散神不散”最初是肖雲儒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報》“筆談散文”專欄的一篇名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中提出來的。他說:“師陀同志說‘散文忌散’很精闢,但另一方面‘散文貴散’,說的確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又稱“形散而神不散”。

    1961年也被人稱為“散文年”,當時正處於當代文學史上散文的第二次復興。文學界進行“調整”,其中心是改善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在題材風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樣化。此時散文的重要性也被重視,其中有老舍的《散文重要》(1月28日)和李健吾的《竹簡精神》(1月30日)等。

    這個說法表達了當時一種相當盛行的文藝思想:作品的主題必須集中而明確。它體現了當時封閉而單一化的思想氛圍,所呈現的是散文審美的單一化和定型化,它對上世紀60年代散文創作狀況是一個很好的概括,如當時的散文作家楊朔的散文就有這種特點。因為這個概括說起來很方便,也確實代表了散文的一種型別,所以從此便成了概括散文特點的定義式的話語。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中學教材中,經常選用的散文有:楊朔的《荔枝蜜》、袁鷹的《井岡翠竹》、高爾基的《海燕》、朱自清的《春》和《綠》等。

    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形散神聚”,這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所謂 “ 形散 ”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構成篇也比較自由。所謂 “ 神不散 ” ,主要是說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

    散文的主要特徵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現在材料的選用、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的運用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蘊涵於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內在的,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神”是文章的靈魂、統帥,駕馭著看似散的“形”,並使之為“神”服務。

    散文優劣的第一標準,是“形散而神不散”。關於散與不散的問題,有的說散文貴散,有的說散文忌散,這兩種說法都對,又散又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只記一件事的這一類散文,有什麼散與不散的問題呢?如果一篇散文裡,寫了好幾件相關的、或是貌似不相關的事。不散,主要是指主題和結構,儘管題材駁雜,思路開闊,但是仍然必須圍繞一個主題,把它們組成一個縝密的整體,這一類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間,才夠散文的味道。這有點像小朋友們寫作文時,老師教你們要緊緊圍繞一箇中心去寫,不要一篇作文出現兩個或多箇中心。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聚”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絡,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形散而神不散 - 示例 現在舉篇《春》散文為例,它的框架是:   

    春色早已鑽進了青青的麥苗叢裡……   

    春色早已點綴在桃樹上了……   

    李樹的枝杆上到處都佈滿了淺黃色的小苞……

    小蜜蜂在蜜蜂窩旁跳起了愉快的“8”字舞……

    菜花金黃,菜葉嫩綠……   

    柳樹都舒展了黃眉綠眼,千絲萬縷……   

    春燕從頭頂掠過……   

    寫文章像放風箏一樣,愈放愈長,愈飛愈高,全在手中的線要緊緊牽牢,小作者尋找春,是抓住春天的麥苗,桃、李、揚柳、菜花、蜜蜂、燕子多種典型事物,構思了一條依照,時間推移,方位轉換的明線,進行了細緻準確的觀察描繪。另一條是抒發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對祖國絢麗前景充滿無限信心,的立意暗線,作者扣住這兩條線,動靜結合,縱橫交錯,疏密相間,把它們組成了一個周密的整體。這就是《春》的成功之處。   

    文章收尾“春風春雨,蜂兒在舞蹈,燕兒在呢喃,花兒在微笑”,頗富詩情畫意,耐人尋味。

    朱自清的《背影》,雖然文章內容很廣,從交代家庭內部瑣事到南京出遊,再到父親叮囑別人送行,最後父親自己親自送行買橘等,這麼多的事都記敘在內,看似很散,但仔細分析其間事件的聯絡會發現,所有的事都是圍繞表現父親對我的愛而安排的。父親對我的愛,以及後文表現出來對父親的思念,便是這篇文章的神。內容、結構、取材、範圍散,但是文章的中心(散文主要是表達感情),也就是感情不散,也就達到了形散神不散。

  • 4 # 孤燕凌風

    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我愚淺印認為:神是一個主題的體現,也就是說是一片文章的綱。形則是用來襯托說明主題。但神不是主題思想,它是一種意會的想象。就象名家畫虎,每種形都有一種神。這神不是用筆能畫的,是人的一種感覺,一種意會。

  • 5 # 火楓一葉

    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作品中,所選用的材料及外在表現是各種各樣的,方方面面都有,非惟一的;而中心思想是惟一的,即文章所有材料表現的精神是一致的。

    “形”是指文章的結構、佈局和表現手法,“神”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和主題,“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文章看起來鬆散,但集中表達了主題。

    打個比方:例如這裡有一碗麵粉,再加些水,攪勻後倒入一個大盤子裡,你看到的就是麵粉表面上的鬆鬆垮垮,但裡面非常粘、非常稠。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因為有水,水就是這麵粉粘成一團的重要關鍵中心點!結論:文章中心鮮明,語句自然清淡,筆墨流暢,看是無味,深意卻在其中,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太子和大官的兒子是一起讀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