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近千年的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在宋朝的中央官辦高等學府——太學,卻首次出現了一種比科舉制還先進的選官制度,這項制度最終被推廣到全國,發展到鼎盛時甚至有20年的時間完全取代了科舉制,成了宋朝獨有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這項制度就是三舍法。
能夠短暫取代了科舉制,這絕對是空前絕後的,那麼,三舍法有什麼魅力或者優勢能夠做到這一步呢?下面咱們就逐步來揭曉這個謎底。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舍法,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舍法,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叫太學三舍法,因為它一開始就是在宋朝的中央最高學府——太學裡面先行實施的。所謂的太學三舍法,就是三舍考選法或三舍選察升補法的簡稱。
宋朝中央最高學府——太學
三舍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01、將太學學生分為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三等,三舍的人數也有規定:上舍生固定100人,內捨生固定200人,外舍生則不限人數,凡是透過太學入學考試合格的就是外舍生。
02、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公試”(由朝廷特派官員主持的考試),從外舍生裡面選拔考試合格的,再參考平時的學習成績和個人品行,將這部分人補充進內舍。
03、隔一年舉行一次“上舍考試”,從內捨生裡面選拔成績合格的,並參考平時學習成績和個人品行,補充進上舍。
04、上舍生透過累積的考試成績,以及參考平時的學業和品行,也被劃分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上報朝廷之後,直接授予官職;中等生可以免除科舉前面幾場的預考,直接參加最終的殿試;下等生(包括一些成績極其優良的內捨生和個別外舍生)可以獲得“取解”(選送士子應進士第)的資格,而且還可以留校任教,充任學正、學錄(相當於助理講師的職務)。
05、除了國家組織的“公試”,學校的老師每個月也會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一次“私試”,並負責記錄學生每個月的學業和品行情況。如果私試三次不合格的,就會被降級,上舍被降為內舍,內舍被降為外舍,外舍則會被除名,有點像是現在的末尾淘汰制。
在距今近千年的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在宋朝的中央官辦高等學府——太學,卻首次出現了一種比科舉制還先進的選官制度,這項制度最終被推廣到全國,發展到鼎盛時甚至有20年的時間完全取代了科舉制,成了宋朝獨有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這項制度就是三舍法。
能夠短暫取代了科舉制,這絕對是空前絕後的,那麼,三舍法有什麼魅力或者優勢能夠做到這一步呢?下面咱們就逐步來揭曉這個謎底。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舍法,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舍法,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叫太學三舍法,因為它一開始就是在宋朝的中央最高學府——太學裡面先行實施的。所謂的太學三舍法,就是三舍考選法或三舍選察升補法的簡稱。
宋朝中央最高學府——太學
三舍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01、將太學學生分為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三等,三舍的人數也有規定:上舍生固定100人,內捨生固定200人,外舍生則不限人數,凡是透過太學入學考試合格的就是外舍生。
02、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公試”(由朝廷特派官員主持的考試),從外舍生裡面選拔考試合格的,再參考平時的學習成績和個人品行,將這部分人補充進內舍。
03、隔一年舉行一次“上舍考試”,從內捨生裡面選拔成績合格的,並參考平時學習成績和個人品行,補充進上舍。
04、上舍生透過累積的考試成績,以及參考平時的學業和品行,也被劃分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上報朝廷之後,直接授予官職;中等生可以免除科舉前面幾場的預考,直接參加最終的殿試;下等生(包括一些成績極其優良的內捨生和個別外舍生)可以獲得“取解”(選送士子應進士第)的資格,而且還可以留校任教,充任學正、學錄(相當於助理講師的職務)。
05、除了國家組織的“公試”,學校的老師每個月也會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一次“私試”,並負責記錄學生每個月的學業和品行情況。如果私試三次不合格的,就會被降級,上舍被降為內舍,內舍被降為外舍,外舍則會被除名,有點像是現在的末尾淘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