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汴鄭

    這個問題要從中國會計制度的變遷說起。

    中國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特別在冷戰時期,我們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施行的是計劃經濟,經濟制度包括會計制度都是借鑑前蘇聯的。在九十年代初之前從事過會計工作的人應該領教過。

    改革開放之後,從計劃經濟轉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企業開始施行現代企業制度,原有的會計制度已無法適應。因此,1992年開始進行會計制度改革,出臺了“兩則兩制”(《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這些制度已經是以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會計制度為基礎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全球化,中國市場已經與國際市場充分接軌,各項資源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流通的時代。會計作為通用的商業語言,需要跟上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步伐,中國施行的會計制度需要和國際通行的會計制度趨同。2006年中國發布了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完成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第一步。目前中國正在努力和其他國家或地區開展會計準則等效溝通,如果準則等效,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境外上市,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就不需要再調整,只對個別專案作出適當說明或者編制調節表即可。2017年和香港實現了會計準則等效。

    正因如此,儘管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需要立足國情,但是更需要考慮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需要全面借鑑國際會計準則,儘可能的體現國家準則原意就是必須的。

    另外,國際會計準則也是近20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也是在不斷修訂完善,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也隨之在不斷修訂完善,說是在翻譯也不為過。企業會計準則和原來的企業會計制度主要區別是,企業會計準則只講規則和原則,不講具體,而企業會計制度主要是講具體規定。可想而知,為了涵蓋各行各業的特點以及越來越複雜的企業形式和交易,企業會計準則制定時的修辭煉句要多麼艱深的,如果略顯晦澀也是能夠理解的吧。

    這個問題涉及的背景還是挺複雜的,只能簡單說明一下。想讓它不晦澀難懂,可以先結合實際案例(各個行業的、各種交易的)學習把握,有了充分認知了,再去從文字上熟記掌握,這樣的話,感覺可能就不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的攝影技術發展會不會超過單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