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它的內涵裡具備廣延的意思麼?就像當初色諾芬尼的理神論一樣?還是說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是實體?
4
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黑格爾所說“實體即主體”,咱們可以慢慢分析。不過可以肯定,他的這個思想,絕不同於色諾芬尼的理論。

    關於色諾芬尼。

    色諾芬尼,據稱生於約公元前560年,逝於約前478年。希臘人,因為有所寫詩作的片段流傳下來,被認作是詩人。他的詩裡,包含有哲學思想;而且,他後來的哲學家,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到過他,所以又被稱為哲學家。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裡,講到了色諾芬尼。賀麟等翻譯為“賽諾芬尼”。黑格爾轉述了柏拉圖的話,說色諾芬尼是古希臘埃利亞學派的創始人,比巴門尼德資格老。

    黑格爾介紹了色諾芬尼的哲學主張,說他規定絕對本質是“太一”,還把“一”稱為神。 (色諾芬尼)

    這裡插一句,色諾芬尼恰好和中國的老子是同時代人,而且,他倆的哲學主張還真的“心有靈犀”,“英雄所見略同”。

    總體來說,黑格爾對色諾芬尼的評價不算高。他說,“色諾芬尼的不確定的言辭也只能意味著誰也不知道他在這裡所要說明的是什麼”。

    這可以作為黑格爾的“實體”不同於色諾芬尼理論的第一個論據。 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後面會詳細說明,黑格爾的範疇,他自己亦認為,要比以往的哲學範疇高階和深刻的多。

    關於黑格爾哲學大廈的基石和邏輯起點。

    毫無疑問,黑格爾哲學的大廈,是建立在康德哲學基石之上的。

    但是,黑格爾絕對是個高手,他不同於以往的哲學家,包括德國哲學家,自然也包括康德、費希特和謝林。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如實地認識自然和整個世界,研究和理解其中的理性,這種理性不是膚淺、暫時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恆的本質、和諧與規律”。

    所以,他把哲學看作是哲學的歷史——這是他對“哲學的定義”——什麼是哲學?哲學就是哲學史。也就是說,他把人類的思維程序和進步,看作是一條歷史的長河。

    黑格爾總結說,在他之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已經走到了極致——換句話說,就是走到了盡頭。他的責任,是要在“批判”這兩種學說的基礎上,真正發現哲學,也就是人的認識和整個世界的本質及根本規律。

    這,是黑格爾哲學的邏輯起點。

    這樣的邏輯起點,顯然也使他的“實體”的範疇,完全不可能等同於色諾芬尼的理論。

    關於黑格爾哲學中的“實體”。

    黑格爾的《邏輯學》,包括“有論(亦譯為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 他的“實體”範疇,出現於“本質論”和“概念論”中。

    黑格爾的“有論”,是針對著理性主義來的,主要是針對康德。他批駁了康德的“物自體”,說康德你既然說“物自體”不可知,怎麼知道它存在呢?所以,黑格爾的“實體”和康德的“物自體”絕不是一回事。

    他說,康德哲學是唯心主義,但是過於主觀的唯心主義。這不好,不能真正揭露世界和人的認識的本質及規律。我也是唯心主義,但是客觀的。

    黑格爾說,康德主張的人靠“概念”認識世界是對的,但是“概念”都是“直接性的範疇”。他花了很大的力氣來論證這樣的“直接性範疇”。提出,這些範疇在人的認識裡,都是“正反合”發展和進步的——從“有”過渡到“無,再過渡到“限有”。這其中的關鍵是“變”——從量變到質變。

    然後,黑格爾哲學發展到了“本質篇”。這部分講的是“間接性”的範疇——“底層的東西”,就是隱藏在直接性範疇這些表層背後的本質性規定。在“有論”裡,範疇之間是過渡關係;到了“本質論”裡的範疇,都是成雙成對的矛盾關係。

    在這一部分,黑格爾講到了“實體關係”。 “實體”是什麼?黑格爾的解釋,是無所不包的客觀的整體。表面看,好像近似於色諾芬尼的“一”,但其實,真正類似的,是斯賓諾莎的“整個自然界”。

    但是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黑格爾強調,此時的“實體”,還沒有昇華到“自由王國”——就是沒升華到精神世界——黑格爾哲學所有講的,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和發展。第二,他又強調,他的“實體”即同於又不同於斯賓諾莎,因為,他的“實體”是有矛盾的對立面的,而斯賓諾莎的沒有。

    黑格爾說,“實體”的對立面是“偶性”。“實體”是森林,“偶性”是樹木。“實體”是“主體”,“偶性”是客體”。他講的,其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這個關係就叫“實體關係”。

    在“本質論”裡,黑格爾開始大批斯賓諾莎,說斯賓諾莎看不起個體的事物,把個體事物稱為“樣式”,認為人、茶杯、樹木這些個體的事物,都是整個實體的一些表現形式,也就是“樣式”。黑格爾說,你輕視“樣式”,拚命強調實體,而又認為實體是不動的,個體才是動的。不把個體跟普遍性和實體兩者結合起來,怎麼可能一個動,一個不動呢,應應該整個實體也是運動的。 這時的“實體”,黑格爾的解釋和斯賓諾莎是一致的,全世界只有一個。 (斯賓諾莎)

    這一部分裡,黑格爾開始對經驗主義發難,稱其為是低階的哲學和非理性的認識。

    到了《概念論》,黑格爾再次說到“實體”,此時,其和別的範疇一樣,又高了一個層次——成為了“對立的同一性”的範疇。這個時候的“實體”外延廣泛的多,適用於所有抽象性的概念,是包含著具體性的抽象概念。 此時的“實體”是多個,甚至可以說是無限多的。

    總結一下。

    黑格爾哲學起點是很高的。他的“實體”不可能同於色諾芬尼。

    他《本質論》中的“實體”類似於斯賓諾莎。但與“偶性”結為一對矛盾。

    他講的“實體即為主體”,是相對於“偶性”這一客體而言的。 實體和偶性的,是他說的“實體關係”,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黑格爾講到這一點時,是針對斯賓諾莎的經驗主義,或者說是機械唯物主義而言的。 他堅持了辯證法,但又說明自己是客觀唯心主義。 此時的“主體”類似於“自然神”的自然界。

    到了《概念論》中,“實體”成為精神性的範疇。但不容否認,此時,黑格爾自己也有些混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文學有關的專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