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荀彧、陸遜都是智謀深遠的人,當君主責難他們時,為什麼一個自殺,一個鬱鬱而終?
3
回覆列表
  • 1 # 腳踏一枝梅

    謝友邀答。

    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

    荀彧和陸遜是曹操、孫權的"孔明"!

    荀彧在得知曹操,欲篡漢自立的真實意圖後,變得消極躲避曹,他是張良式的軍師謀士,不是韓信那班的"軍閥",拿什麼謀反?曹操大失所望,賜他自盡只能照辦,若他拒絕或反抗,恐他的家族就危險了。

    陸遜在立太子問題上,與孫權衝撞,他是當地的望族,又在軍隊統兵多年有威望,有謀反的條件。可孫權只是罷了他的官,冷淡讓他賦閒,並沒有開刀問斬的意思,陸遜沒有非反的必要。

  • 2 # 掌心記

    其一、性格決定命運。荀彧是潁川名士,曹操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王佐之才"。陸遜是江東大族,孫權的肱骨之臣,出將入相,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被贊為”社稷之臣“。荀彧因反對曹魏篡漢,憂慮而死,陸遜捲入立嗣之爭,氣憤卒死。兩人經歷何其相似,更有一相同的是,兩人都是飽讀詩書的儒學之士,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學而優則仕,貨與帝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成為儒學之士的人生理想。荀彧,陸遜顯然就是這種從小就在儒家入仕思想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情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象陳勝、吳廣那樣的揭竿而起,“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反抗精神,這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之一。

    其二、實力決定選擇。荀彧作為曹操的謀臣,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政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相當於劉備時期的諸葛亮,主要搞路線規劃,後方治理,人才選拔,軍務後勤等事務性工作,基本不涉及軍權,沒有自己的軍事班底。陸遜是文人從軍,取得火燒夷陵、石亭之戰等勝利,深得孫權器重,先後任大都督、上大將軍、拜為丞相,可謂位及人臣。其帶軍經歷多於從政經歷,但孫氏政權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人心歸附,不是陸遜振臂一呼,想反就能反的,況且當時還有步騭、呂岱、全琮、諸葛恪等實力派為掣肘。

    “文人造反,三年不成。”何況荀彧,陸遜是兩個不想造反的文人。

  • 3 # 慣與長夜

    荀彧和陸遜都是文人出身,忠孝節義的觀念在他們的思想裡是根深蒂固的,而且這兩人都以忠直聞名,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不會是造反的人。

    荀彧

    荀彧出身於潁川名門荀氏,年輕時被舉孝廉,任守宮令,後因董卓之亂而棄官歸鄉,先後投於袁紹和曹操,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雖然如此,對於漢室,他始終有那麼一份忠誠,只是在亂世身不由己,但他依然苦苦堅持自己的執著,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曹操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可當曹操想要進爵魏公的時候,他知道他的理想崩塌了,作為一個文弱書生,面對曹操送來的空盒子,也許自盡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陸遜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自幼博覽群書,他二十一歲入孫權幕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難能可貴的是陸遜不僅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而且品質高尚,孫權曾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西周之姜尚。縱觀陸遜一生,他深謀遠慮,為人忠誠耿直,尤其能夠忍辱負重,被贊為”社稷之臣“。他上體國事,下慰民情,最後也是在國事日靡的情況下憂憤而亡,作為孫策的女婿,東吳的大都督,死時居然家無餘財!試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起來造反呢?

  • 4 # 楚狂接與

    先說說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子房”,他是在曹操陳留起兵的時候投奔過來的,那時候曹操只有一塊很小的地盤兵微將寡。是荀彧和曹操一起披荊斬棘開創了曹魏統一北方的事業。他們是君臣也是同志、戰友,但是隨著曹魏的不斷壯大,曹操地位的不斷上升,荀彧發現漸漸不認識這個老朋友了。當年那個敢首倡義兵孤軍救駕的曹孟德怎麼就慢慢變成了這個想稱魏王的跋扈丞相了呢?

    哎,罷了。我荀彧就做最後一次努力吧。“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勸完這次,我們的情分也就盡了吧?

    荀彧聰明絕頂自然知道大漢難以迴天,曹操也有他的不得已,但是荀彧亦有荀彧的堅持。“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不僅僅是勸曹操的話,也是他的自我表白,我荀彧一生忠於漢室,也忠於曹操。我既無法坐看漢室滅亡,也不會想看到曹操身死。當著兩種忠誠走到對立面的那一刻,也是荀彧的死期了。

    陸伯言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並且娶了孫策的女兒,這兩種身份讓他一度在東吳左右逢源。然而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陸遜晚年官拜丞相,當太子和魯王起衝突時,他堅定的站在了太子一邊,維護了嫡長子繼承法統。而這卻招來了孫權的非難,這個二十一歲就加入孫權幕府為他出謀劃策,劉備傾國復仇東吳人心惶惶之時挺身而出的中流砥柱致死也想不通自己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東吳會給他這樣一個下場。

    難道他要作為陸氏族長起兵反叛麼?這樣江東勢必兵連禍結,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陸家也可能兵敗族滅,自己一生為調和孫家與江東士族矛盾的努力也成了一個笑話。當理想和現實成為了兩條平行線時,大概死亡是最好的選擇吧。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謀士和君主是不同的。謀士一般是具有非凡聰明才智,文韜武略的人,他們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獻計出謀,力挫對手於無形。但他們往往缺乏象君主一樣的超級無敵的親和力和組織能力。

    君主可以說是綜合性人才,具有獨特才華和魅力,能號令天下,能廣納賢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能凝聚人心,從而率領部眾朝既定的目標進發。

    而荀彧和陸遜就是這樣的超級謀士,但他們缺乏曹操和孫權那樣的雄才大略,離當君主還有一丁點距離。因為立下赫赫戰功,荀彧和陸遜本來都深得曹操和孫權的寵愛。但荀彧誓死效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稱魏王、加九錫而被斥責,後逼使他服毒自殺。陸遜則是孫權晚年多疑而疏遠他,又因在太子爭奪戰中,陸遜選邊站隊,而遭孫權怒斥,後抑鬱而死。

    他們寧願自殺或自虐而死也不揭竿而起除了缺乏君主之氣魄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主子都實權在握,不但手下擁有良臣猛將,而且兵力眾多,勢力盤大。他們既便去造反,一方面很可能響應者寥寥,另一方面很難憾動曹操和孫權的地位和根基。與其做無意義的起事和掙扎,不如以死明志,留得千古美名來的痛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說2018年有些地區的農民種植的蘿蔔白菜滯銷,你有哪些幫助解決銷售問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