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太尉觀天下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644年,明朝將領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奪取天下。清朝鑑於八旗軍兵力不足、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反抗激烈,不得不重用扶植四位漢族降將幫自己打天下,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這四人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其他三王因為“三藩之亂”而為人熟知,咱們就聊聊定南王孔有德。
要說定南王孔有德是投降清朝很早的明朝大將了,於1633年投降後金。孔有德礦工出身,家庭貧苦,後來參軍因為驍勇善戰受到毛文龍的賞識屢次升遷,因此孔有德對於毛文龍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1628年袁崇煥設局斬殺毛文龍,這件事一下就讓孔有德懷恨在心了;後來孔有德投奔了孫元化,要說孫元化是個好人對於孔有德真不錯,但是明末政治腐敗,孫元化過於正直遭到政敵排擠,而孔有德出身於毛文龍麾下的經歷更是讓其備受打壓。種種矛盾的積壓最終釀成了大禍,1631年明朝派遣孔有德等人去救援被圍困在大淩河城的祖大壽,但是部隊後勤跟不上,忍飢挨餓計程車兵最終裹挾孔有德發動叛亂,史稱“吳橋兵變”。
“吳橋兵變”剛發生的時候,明朝不論是安撫還是剿滅都能很快解決,但是明朝官員竟然不處理叛亂而是藉機打擊政敵、互相彈劾,以至於孔有德部隊做大禍亂山東,一直拖到1633年明朝才算是撲滅孔有德叛亂。但是明朝軍隊動作遲緩,使得孔有德率一萬多人投降了後金。
孔有德的投降在危害性上某些方面來說超過吳三桂,因為孔有德為後金帶去了急需的軍艦、紅夷大炮、專業炮兵和造炮工匠,使得八旗軍真正具有了攻城能力,因此當孔有德到達後金首都盛京的時候,皇太極親自率領皇族出盛京十里迎接,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相待。孔有德投靠後金後,自成一軍稱“天佑兵”,成為清軍的急先鋒,在進攻北韓、明朝的戰爭中屢立戰功,特別是在鎮壓南方反清鬥爭中出力甚大。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率清軍攻破桂林,從此坐鎮廣西;1652年,南明永曆政權西寧王李定國利用大象大敗孔有德,最終孔有德被困死在桂林。
孔有德全家一百二十餘口悉數被殺,只有兒子孔廷訓和女兒孔四貞被安排逃跑,孔廷訓後來被明軍俘虜處死,從此定南王孔有德絕嗣,因此後來只剩下“三藩”。而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後來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但是後來經歷清初的政局動盪、三藩之亂,孔四貞甘願交出孔有德家族的兵權,徹底遠離政治,在京城獨居30多年,每日與青燈古佛相伴,在孤寂中去世。
回覆列表
在清朝統治中國的過程中,歸附的漢人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其中,對清朝統治中國貢獻突出的,當屬入關之前—天聰七年(1633)和八年(1634)來歸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其後投降清朝的吳三桂等四人。祟德七年(1642)建立八旗漢軍時,孔有德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孔有德投降時所部總計八千零十四人。
歸附後金的孔有德在後金受到“舊漢人”的鄙視。《奏疏稿》中寧完我的見解,是其代表,他說:“孔有德、耿仲明之所以來歸,緣於窮途末路,能保持彼等性命,應允其原有官階,即已足矣。”從寧完我的主張中,似乎可以察知他對孔有德的歸降和優遇有強烈的不滿。之所以這樣,乃是對“舊漢人”不平等待遇的反抗,再加上孔有德等所部被編為紅衣炮軍而引人注目。
不只是漢人對他們反感,就是上層的滿族貴族也有同感。如在皇太極跟孔有德的接見上,主張跟內蒙古諸王同樣行“抱見禮”。可是這在諸貝勒之間認為與之行“抱見禮”則過於優握,結果皇太極還是與其行了“漢禮朝見”。可以斷定圍繞著對孔有德等給與的地位,皇太極與諸貝勒之間存在著迥異的看法。後金國內部認為優遇過度的意見佔上風。話雖如此,儘管受到周圍人士的反對,可是唯有皇太極堅持優遇孔有德等人。
對於歸附後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皇太極給予極為優厚的待遇,官仍照原職,低者提升。皇太極稱帝后,特敕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史稱"三順王"。至"三王"南下征戰,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三人的結局卻各不相同。孔有德為清廷鞠躬盡癢死而後己,耿仲明因藏匿逃人畏罪自溢,尚可喜被子奪權響應吳三桂叛亂。
順治三年(1646)孔有德被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曆政權,順治五年(1648)改封定南王,進軍廣西。1652年,孔有德所在的桂林城被張獻忠養子李定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無路可走”的孔有德先是把大老婆小老婆都手刃了,然後關起門來自焚(屍體遭李定國挫骨揚灰),除了時年10歲的孔四貞被他的部下救出而得以逃走,全家120多口沒剩一個活口。順治聽說孔有德“壯烈殉國”,破天荒下令撤朝,以示哀悼,還給了他一個“武壯”的諡號。孔有德女兒孔四貞不僅“榮獲”孝莊太后親自撫養,還被封“和碩公主”,成為孝莊的女兒。
但是到了清朝乾隆時期,由於農民起義等原因清政府越來越意識到維護長遠統治的重要性,《貳臣傳》的編纂也被提上了日程。乾隆認為,消除社會隱患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宣揚"忠君愛國"思想。清代,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思想發展到頂峰,程朱理學盛行。"事君需是忠,不然,則非事君之道"的觀念被當作為臣者的信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乾隆帝借《貳臣傳》,樹立反面典型,對身事兩朝的責臣大加指責,為圖弘揚忠君親上的道德觀,以穩定民心,鞏固統治。
《貳臣傳》屬於《清史列傳》的一部分,附於《清史列傳》的卷七十八、七十九兩卷。《貳臣傳》共收錄明末清初的或臣共125人,其中120人單獨立傳,5人附列於各傳之內。乾隆四十三年二月,《貳臣傳》已成稿,《貳臣傳》最終分為甲、乙兩編,甲編所列貳臣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如洪承疇、李永芳、孔有德等,共51人,乙編69人,包括毫無建樹或有過失的貳臣,錢謙益、馮銓、孫可望等名列其中。
儘管孔有德屬於為清朝有重大貢獻的“貳臣”,但仍然被後世清朝統治者所貶斥。《貳臣傳》貶斥“貳臣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幸生,覥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相反,乾隆還命令編纂《勝朝殉節諸臣錄》,對4000多名明末死節的“忠烈”進行褒揚。清朝統治者的態度看似有違常理,為清廷竭誠賣命的貳臣遭到鄙視,對清廷抗爭到底的忠臣心懷敬意。這種耐人尋味的做法明確體現了清朝統治者褒貶忠奸善惡的標準。不同品格者的人生軌跡,靈魂之高下判然。被收進可恥的《貳臣傳》,這可能是已經死了上百年孔有德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