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自然科學所

    劉備太講兄弟義氣了,這是因為桃園三結義的誓言,另外,劉關張也確實是感情深厚。發動夷陵之戰前正是和孫權交好的關鍵時期(荊州剛剛起事端,關羽被害),若因為關張被害而意氣用事,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而魏國得利。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還是正確的,發動夷陵之戰這一點,劉備做的不好,他沒有從大局出發,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而劉備的軍事統帥才能亦不及孫權和曹操,所以只能靠手下的謀士將領出謀劃策。如果劉備再來個意氣用事不聽勸諫(比如趙雲),軍事上的失敗就可以預見了。所以夷陵之戰的發起和戰鬥經過都不好。劉備大軍連營已經犯了重大錯誤。 劉備的胸懷還是不夠廣闊(即氣量不足),因為夷陵之戰,竟被氣死了。如果劉備想得開一點,能忍辱負重,重振國威等,局面會比阿斗即位好。劉備的逝去將給予國家國勢之重挫,軍隊士氣下降。綜上,夷陵之戰,發起、戰鬥經過、結果劉備做的都不算好。這是一次失敗的戰役,劉備和蜀國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吳國的國力也有所下降。從當時的形勢來看,稍好一點的做法是繼續和好孫權,並伺機與之聯合出兵。在劉備攻取漢中時劉備曾多次打敗曹操之軍隊,而這個時期劉備手下還是有人才的(比諸葛亮時期多)。那麼在和孫權一起來個北伐,諸葛亮和陸遜分別為兩國軍師,形勢應該會比蜀漢後期之北伐好。至於積蓄實力的問題,我想,曹魏擁有七州和500萬人口,人口、城防、軍隊、人才、政治、禮教等發展會比擁有二州的吳國和只有一州的蜀國快得多,那麼積蓄實力的話,其實是給了敵人機會。這裡倒還不如打他一打。況且時間一長,長安附近原來是東漢王朝政治中心的人們如果看到蜀漢沒有攻取中原的意圖,他們心中對大漢王朝僅有的希冀也會慢慢淡化。這樣的話,會更不利的。因為時間一長,和平的歡樂會澆滅人們心中復仇的怒火。 劉備可以說他起家時和劉邦差不多,但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差距就有了。軍隊、土地等均弱於劉邦。兩人比較像的就是用人都很不錯,都是一副仁德、謙遜的樣子:劉邦把咸陽讓給項羽;劉備在長坂坡攜10萬民眾一起撤退,雖然最後逃的差不多了,但他的民心還是有保障的。然而實力終究是今非昔比,最後劉邦至少還是面對著一個敵人(即項羽);而劉備則是面對曹魏和吳國,而且和吳國的盟友關係也很微妙。劉邦自己有雄厚的底子;劉備的軍事實力還稍顯單薄。劉備未能得天下,與自身實力和形勢有關。另外他未能招到更多的人才,有的人才則犧牲在沙場(如龐統),而曹操那邊人才興旺,僅謀士上下就有102人,一對比,又有差距了。這個差距主要是由實力導致的。劉備如果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名望來招賢納士,未必。劉備的敵人也很強大(真正的強大,包括政治、軍事統率、謀略等)。典型的是曹操;而劉邦的敵人是優柔寡斷的楚霸王。這一點,劉備也不是對手。而且在劉備時期,戰略不貫徹。明明要打魏國,結果還沒打自己就掛了;要和好孫權,結果佔了人家的荊州又不跟人家好好講道理原因,導致了失荊州,直接破壞了兩國的關係。這麼一來一去,處理外交關係就累得差不多了;還發動一個夷陵之戰,無異於雪上加霜。 總結:劉備的個人素質,包括統率、政治、謀略、用人(不是識人)等略遜一籌;國家實力不如劉邦;面對的形勢比劉邦嚴峻。然而這不說明劉備註定失敗,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夷陵之戰。如果合理對待兄弟義氣和與孫權那邊的關係,事情不會那麼糟。注意當時曹操已經掛了(曹操220年掛的),繼任者草曹丕大遜於其父。夷陵之戰導致的惡果,諸葛亮很長時間才得以彌補,這一點,劉備的責任不可推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女人掏心掏肺的好,對方還總說自己咄咄逼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