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棄
-
2 # 瀛史拾貝
古人的忠君思想,天命思想。王朝即使到了末期 合法性還是有的。最早起來的造反者,被社會輿論目為叛逆賊寇,不但官軍會鎮壓,地方士紳也會組織團練幫助朝廷剿匪。慢慢朝廷官軍無法撲滅各地叛亂,人們就會意識到皇室氣數已盡,該有新的真命天子收拾殘局了。挑頭的造反者,就是給新朝天子掃清道路的,所謂“聖天子之驅除也”。在元末最明顯。
-
3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只有一個原因:槍打出頭鳥。
率先起來造反的,面對的是體制健全的國家機器,這時候朝廷的動員能力還很強,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所以失敗是必然的。比如陳涉吳廣,比如張角三兄弟(張角是病死),比如王仙芝、黃巢,比如方臘,比如劉福通,比如洪秀全等等。
而隨著戰爭的推進,中央政府漸漸的控制不住局面了,力量對比此消彼長。亂世英雄起四方,牆倒眾人推,在這些互相兼併的英雄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總有一個聰明的,有思想有謀略有人才有力量勝出的,比如劉邦比如劉秀比如李淵比如朱元璋等等。
所謂槍打出頭鳥,不管什麼起義,都有革命的先驅,有革命的中堅力量,最後摘取革命果實者。因為率先起義者,往往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不具備,他們猶如創業者與探路者,難免遭遇失敗。
第一、率先起義者準備不足。起義這個事,特別是率先起義者,往往不是準備多充分而起義的,而是由於某個理由,官逼民反。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只是因為天降大雨,誤了期限,才不得不起義的。幾乎是蒼促上陣,沒有準備。其他起義也是一樣,率先起義者只是點燃了星星之火,至於這火能著多大,著多旺,就是後來者的事了。陳勝、吳廣剛起義時,也不知道後來有劉邦、項羽,也不知道能把暴秦推翻。
第二、率先起義者理論準備不足。這就象梁山好漢們,剛剛上山時,只是避難。追求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錢。沒有想幹多大。晁蓋來後,也只是蓋起了聚義廳,以義為先,大家分東西時做到公平公正就不錯了。但到了宋江上山後,就有了起義口號。理論誕生了。那就是“替天行道”,於是有了忠義堂。其他起義其實也是一樣的,起義到一定階段,就產生了理論,用於指導實踐。
率先起義者經驗不足。率先起義者,一般沒有經驗。等起義進行到一定階段,在革命實踐中就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後來者往往容易取得勝利,因為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