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建華8026

    提出這樣問題說明很在意自己的付出會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可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有時問題不在別人身上,而是在自己這一方。我們為什麼對他好,是出於什麼原因願意付出?對於親人,我們緣於親情;對於外人,出於修養;對於眾生,緣於信仰。至於別人的反應,也許是不善於表達,也許是真的習已為常忽略了,或許真的是沒有感恩心(那是他的成長環境造成的)。同理,我們對人好,也許也是一種習慣,尤其對於最後一種人,沒必要起煩惱,只要堅持我們對人的原則,“人心都是肉長的。”再冷的冰都會感到你的溫暖,總有一天,對方會感覺到的。總之,無論如何,一定要對人好。

  • 2 # 生活百評

    把別人對他的好看成是理所當然說明這樣的人是自私的,世界上本沒有什麼應該和理所當然,別人的對自己的好本來就是生活的饋贈品,而有些人卻往往把它當成了必需品,久而久之造成了這種略帶病態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1.分不明人情和本分

    別人對自己的好說起來都是人情,而那些習慣別人對他好的人卻把這些當成了本分,試問除了父母的撫養之情和子女的贍養之義又有什麼還是本分之事呢,而當坦然接受別人的好之時是否又曾換位思考過呢?人情和本分的界限其實已經很明瞭,只是這些人還沒想過要分清罷了。

    2.不懂得感恩和回報

    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好,既然別人對你好肯定是有原因的,若是非親非故就更是事出有因了,對於這些好當有些人已經覺得是應該時,在他內心裡從來就沒有過感恩和回報之心,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朋友甚至親人的疏遠。

    3.看不清自我和現實

    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也已經習慣讓別人圍著自己轉,對於自己身處的位置和境地並沒有認真思考過,始終活在自以為是的潛意識裡,卻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現實中的處境,以為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卻不知在別人心中已經種下厭惡的種子。

    別人對自己的好不說一定要去回報什麼,但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還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那些認為別人對他好是應該的人更是要好好去反思自己,對待現實和自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把別人的看看做是應該的心態是非常不可取的。

  • 3 # 新觀察心感悟

    你說的這種現象其實不是個例,這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

    在心裡學上有一條定律叫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說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就是當人在經歷強烈的刺激過後,對後面再施與的刺激就會感覺微不足道。第一次的刺激會沖淡第二次的刺激。

    題主今天提出這樣的問題,應該是你經常對某人施與關愛和幫助,初期他應該還是有感激之情,可是在你長期甚至不間斷的關愛中,他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平淡,直到後來就形成了習慣,習慣也就成自然了,好像你的關愛和幫助是應該的一樣。

    說句你不愛聽的話,問題的起因在於你自己,在於你無休止的施與和付出上。

    人的思維看起來似乎很敏銳,其實有時候也有思維“惰性”,會對頻繁的同種刺激產生麻木。

    貝勃定律的心理效應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產生,只是效果的大小有一些區別。對於有修養的人回報之心或許沒有完全泯滅;對於心胸狹隘,特別自私自利的人則會覺得理所當然,別說回報,連一點感恩之心也沒有。

    所以人與人之間,可以雪中送炭,千萬不要頻繁做錦上添花的事情。

  • 4 # 烏格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爸媽把我們養大是理所當然,當爸媽老了我們奉養他們理所當然。他們對我們好,我們也要對他們好這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良好的品德是傳統文化和美德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以我們要樹立與人為善的精神,相互之間就多一些溫暖多一點愛,只有相互之間才能讓你我他之間產生愛的傳遞。沒有誰就有義務對誰好,也沒有誰能要求誰對誰好,愛是需要相互傳遞才能發生共鳴,少了誰都不行。

  • 5 # 別嚇我6

    第二點,自身條件太差,自尊心很強,其實就是自卑感很重,不能說他差,再有就是個別人覺得社會不公平,條件好的就應該幫助他,一旦你拒絕了他的某個要求,就在心裡不舒服,朋友也就沒得做了。

  • 6 # 隨心生活就好

    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很是微妙。我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更珍惜朋友之間那種無私、默契的往來。可是確實就是有些人你對他好,但是他覺得無所謂,而且覺得別人對他好很是應該,讓你傷痕累累、不知所措,同事朋友之間、親戚鄰里之間無不存在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呢?

    第一,習慣於別人對你的好。有些人心地善良,生活中大氣、勤快,為人不愛挑理,做事不愛計較,久而久之,一切問題在他這裡都不是事。工作中更是任勞任怨,熱心助人,別人已經習慣對他的好了,已經習以為常。

    第二,不懂得感恩。這樣的人,習慣接收別人的溫暖,卻不能同等的回饋他人,不懂得“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缺乏感恩心裡,形成不對等的關係,造成導致人與人之間關係失衡。試想,一味付出的人與人的關係會是多扭曲的狀態。

    第三,極端自私。這樣的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注重自己的心裡感受,不考慮他人的切身利益,做人雙重標準,對己寬對他人嚴,時常覺得對他好是應該應份,而別人對他提出要求卻得不到應有的等同回報。

    如何應對這類人?

    首先管住自己的同情心。溫暖是要同樣給予有溫度的人的,不要同情心氾濫,無原則的給予別人幫助,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傷害。

    其次增強自己的辨別能力。要善於從平時交往的過程中找到值得深交的朋友,一旦認可,那就是一輩子的朋友,對於不值得信賴,不知道感恩的人,還是由他而去,一切隨緣。

    其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他人幫助。有的人,熱心幫助他人,卻忽視了自己的能力,一旦出現相反的效果,勢必就幹出力不討好,得不償失啊。

    其四,學會取捨。如果不幸,你遇到了這樣自私的人,要管住自己的心,在發現初期,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如果你的意見得不到有效的改變,對方卻以為是你的矯情,你還是學會取捨,避免讓他覺得“你對他好是應該的”這類事情發生,愛護自己的小心臟不受傷。

    總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平淡和諧的氛圍中,溫暖是也要給予有心人,唯有以心相交,才能靜行致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身體總感覺很疲憊?全身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