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這是天寶(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年間李白離開京城後,周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這詩是作者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打擊後寫的。當時,李白不得志,內心上感到極度的憤慨,常常借酒消愁以減輕胸中的積鬱。
這首詩的主要方面,充分地反映了李白蔑視功名富貴的傲岸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縱情行樂的放蕩不羈的消極思想。
擴充套件資料: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歎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範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
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
寫作背景:這是天寶(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年間李白離開京城後,周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這詩是作者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打擊後寫的。當時,李白不得志,內心上感到極度的憤慨,常常借酒消愁以減輕胸中的積鬱。
這首詩的主要方面,充分地反映了李白蔑視功名富貴的傲岸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縱情行樂的放蕩不羈的消極思想。
擴充套件資料: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歎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範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
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