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暴力我們都認為我們現在離暴力很遠,通常我們提到暴力指的都是:戰爭、打架、破口大罵,那麼暴力是不是僅僅就只這些呢?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談話方式,我們就會發現以下這樣的對話我們並不陌生。
丈夫對妻子說:“就你事兒多,你到底能不能快一點啊!”
妻子對酒醉的丈夫說:“喝喝喝,就知道喝,喝死算了”
老師對學生說:“你笨死了,我要教你多少遍,你才會啊。”
上級對下級說你:“你真是愚蠢,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些話聽上去感受如何? 事實上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一些指責、嘲諷、說教、隨意的評價、貼標籤、任意地打斷,無處不在,而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語言暴力的世界裡。 當然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一種痛苦,有的時候語言上的暴力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的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閡,甚至敵視。
幸運的是盧森堡博士發現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衝突,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下面我來詳細分享一下非暴力溝通具體運用的四要素:
第一要素: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做判斷或評價。
我們通常一張口說出的都是評論而缺少了對客觀事實的一個描述。如丈夫最近晚上11點以後回家。妻子說:“你總是早出晚歸,一點也不在乎這個家!”。這是觀察嗎?不,這是評判。總是是怎樣的頻率?晚歸就是不在乎家嗎?丈夫說:“哪有總是,我只是這週迴來得晚而已”。然後雙方開始辯解,甚至找出對方“不在乎這個家”的例子互相指責。那如果回到客觀的觀察,我們是基於什麼樣的現象來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是:他這周有五天晚上11點以後回家。
第二要素,體會和表達感受,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在戀人之間,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幻想:一個眼神,一個笑靨,他就能明白你的用意。這是心有靈犀,可是這樣的狀況經常有嗎?事實上清晰地表達出內心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促進感情。 在感受部分要注意的一點是,有時候我們以為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卻是在表達想法。
如:“我覺得你不在乎這個家” 。這句話是感受嗎? 不,是想法。只是你基於某些事,想到他可能不在乎這個家。如:“你這周有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我有些擔心”。這個句子才表達了感受,感受是指心理或身體上的狀態。
第三要素:說出導致那樣感受的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之所以有那樣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例:“你這週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令我很難過。”這句話其實沒有說出自己需要,反倒變成了對對方的指責。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是:“這週五天你都是晚上11點後才回家,我感到擔心和難過,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陪伴。”清晰表達了觀察、感受和需要。這時候如果對方重視你的需要,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檢討,進一步詢問你想要他怎麼做。
所以當遇到矛盾時提出兩個問題:你們雙方各有什麼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麼?可以透過“我(感到)……因為我……”這樣的語句表達出來。
第四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
清晰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積極面)。而不是不希望他做什麼,這樣他們就較有可能得到積極的迴應。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要具有操作性,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瞭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了。
如:妻子對丈夫說:“請你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結果呢?三天後,丈夫說他報名參加了Golf球比賽。哈哈,他確實是在工作上少花了時間,但是事與願違,其實妻子內心的請求是,她希望丈夫能每週至少有三天晚上是9點前回家陪她。
整合四要素之後完整的非暴溝通模式是這樣的
如遇到文章開頭的情況:丈夫最近晚上總是11點以後回家的情景時。你可以這樣說:“你這周有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觀察),我感到有些難過(感受),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陪伴(需要)。你可以每週至少有三天是晚上9點前回家嗎?(請求)”
真誠的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貴,如果某件事對方真的無法做到,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理解他,感受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需要,並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去更好的建立與他的聯絡。
傾聽:
非暴力溝通除了幫助自己的表達,對他人的傾聽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聆聽法:
1、觀察:用心去觀察或請對方說出他的觀察。(詢問他,我做了什麼導致他有那樣的看法)
2、感受: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詢問他對此有何感受)
3,需求:產生這種感受是源於他的何種需求。(詢問他的需求是什麼)
4,請求:引導他說出自己的請求。(詢問他需要我具體做什麼才能幫到他,並給予迴應)
最後分享一下自己看完這本書前後的思考變化。之前聽到別人批評時,作為內向者的我常常陷入自責,深深的內疚。看完書後會這樣思考,如面對一些強勢的人說:“恩瑤,你這個笨蛋,執行力太差了”。我先同理心去傾聽對方,把注意力不放在對錯之上,而放在此刻對方真正的需要和感受是什麼。然後我體會到:奧,他此刻很著急。所以對話可能是這樣子的,我說:“所以你真的很著急,因為你特別希望這件事能快點做完是嗎?”
很多人說,這太困難了,當我被人攻擊的時候,我自己都很不舒服。那我們也可以進行自我連線,我們把關愛給予我們自己,同理心我們自己,體會我們在受到指責時我們內在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我把注意力轉向內心去體會自己:哦,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些難過,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執行力不差,只是希望這件事能夠儘可能完美的呈現。當我把注意力放在體會我自己的需要上,我的內心開始平靜。我發現難過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被人理解。那麼被人理解這個需要,要怎樣才能滿足呢?我可以找他坦誠溝通說出我的想法,或尋求幫助,而不是陷入自責和對他人不滿的情緒當中。
這裡來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語言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或自己的對錯上。而是同理心對方和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對方語言背後真實的感受和需要上,並且給予關愛。
說到暴力我們都認為我們現在離暴力很遠,通常我們提到暴力指的都是:戰爭、打架、破口大罵,那麼暴力是不是僅僅就只這些呢?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談話方式,我們就會發現以下這樣的對話我們並不陌生。
丈夫對妻子說:“就你事兒多,你到底能不能快一點啊!”
妻子對酒醉的丈夫說:“喝喝喝,就知道喝,喝死算了”
老師對學生說:“你笨死了,我要教你多少遍,你才會啊。”
上級對下級說你:“你真是愚蠢,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些話聽上去感受如何? 事實上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一些指責、嘲諷、說教、隨意的評價、貼標籤、任意地打斷,無處不在,而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語言暴力的世界裡。 當然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一種痛苦,有的時候語言上的暴力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的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閡,甚至敵視。
幸運的是盧森堡博士發現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衝突,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下面我來詳細分享一下非暴力溝通具體運用的四要素:
第一要素: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做判斷或評價。
我們通常一張口說出的都是評論而缺少了對客觀事實的一個描述。如丈夫最近晚上11點以後回家。妻子說:“你總是早出晚歸,一點也不在乎這個家!”。這是觀察嗎?不,這是評判。總是是怎樣的頻率?晚歸就是不在乎家嗎?丈夫說:“哪有總是,我只是這週迴來得晚而已”。然後雙方開始辯解,甚至找出對方“不在乎這個家”的例子互相指責。那如果回到客觀的觀察,我們是基於什麼樣的現象來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是:他這周有五天晚上11點以後回家。
第二要素,體會和表達感受,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在戀人之間,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幻想:一個眼神,一個笑靨,他就能明白你的用意。這是心有靈犀,可是這樣的狀況經常有嗎?事實上清晰地表達出內心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促進感情。 在感受部分要注意的一點是,有時候我們以為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卻是在表達想法。
如:“我覺得你不在乎這個家” 。這句話是感受嗎? 不,是想法。只是你基於某些事,想到他可能不在乎這個家。如:“你這周有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我有些擔心”。這個句子才表達了感受,感受是指心理或身體上的狀態。
第三要素:說出導致那樣感受的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之所以有那樣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例:“你這週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令我很難過。”這句話其實沒有說出自己需要,反倒變成了對對方的指責。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是:“這週五天你都是晚上11點後才回家,我感到擔心和難過,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陪伴。”清晰表達了觀察、感受和需要。這時候如果對方重視你的需要,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檢討,進一步詢問你想要他怎麼做。
所以當遇到矛盾時提出兩個問題:你們雙方各有什麼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麼?可以透過“我(感到)……因為我……”這樣的語句表達出來。
第四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
清晰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積極面)。而不是不希望他做什麼,這樣他們就較有可能得到積極的迴應。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要具有操作性,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瞭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了。
如:妻子對丈夫說:“請你少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結果呢?三天後,丈夫說他報名參加了Golf球比賽。哈哈,他確實是在工作上少花了時間,但是事與願違,其實妻子內心的請求是,她希望丈夫能每週至少有三天晚上是9點前回家陪她。
整合四要素之後完整的非暴溝通模式是這樣的
如遇到文章開頭的情況:丈夫最近晚上總是11點以後回家的情景時。你可以這樣說:“你這周有五天都是晚上11點以後才回家(觀察),我感到有些難過(感受),因為我想要得到你的陪伴(需要)。你可以每週至少有三天是晚上9點前回家嗎?(請求)”
真誠的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貴,如果某件事對方真的無法做到,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理解他,感受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需要,並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去更好的建立與他的聯絡。
傾聽:
非暴力溝通除了幫助自己的表達,對他人的傾聽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聆聽法:
1、觀察:用心去觀察或請對方說出他的觀察。(詢問他,我做了什麼導致他有那樣的看法)
2、感受: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詢問他對此有何感受)
3,需求:產生這種感受是源於他的何種需求。(詢問他的需求是什麼)
4,請求:引導他說出自己的請求。(詢問他需要我具體做什麼才能幫到他,並給予迴應)
最後分享一下自己看完這本書前後的思考變化。之前聽到別人批評時,作為內向者的我常常陷入自責,深深的內疚。看完書後會這樣思考,如面對一些強勢的人說:“恩瑤,你這個笨蛋,執行力太差了”。我先同理心去傾聽對方,把注意力不放在對錯之上,而放在此刻對方真正的需要和感受是什麼。然後我體會到:奧,他此刻很著急。所以對話可能是這樣子的,我說:“所以你真的很著急,因為你特別希望這件事能快點做完是嗎?”
很多人說,這太困難了,當我被人攻擊的時候,我自己都很不舒服。那我們也可以進行自我連線,我們把關愛給予我們自己,同理心我們自己,體會我們在受到指責時我們內在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我把注意力轉向內心去體會自己:哦,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些難過,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執行力不差,只是希望這件事能夠儘可能完美的呈現。當我把注意力放在體會我自己的需要上,我的內心開始平靜。我發現難過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被人理解。那麼被人理解這個需要,要怎樣才能滿足呢?我可以找他坦誠溝通說出我的想法,或尋求幫助,而不是陷入自責和對他人不滿的情緒當中。
這裡來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語言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或自己的對錯上。而是同理心對方和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對方語言背後真實的感受和需要上,並且給予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