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星753
-
2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道德經》第7章在講“道”的永恆性和證“道”的方法。下面簡析幾句,供參考。
【1、審讀經文的基本技巧】
首章是全經的綱要,提到的“道、無、有”三字貫穿全文每句話,故參究時,緊扣此義,就能領悟老子思想。另外,以矛盾法鋪陳義理,是此經的重要特色,故套用詞彙背後的矛盾性,才能通達老子經教的本義。
【2、字面意思】
在標題句中,注意三點:(1)“天、地”指道,都是“道”的化身。(2)“長久與短暫”是矛盾,“生與不生”是矛盾。(3)不自生=無,長生=在中。此時,該句大意為:“道”是永恆不變的,故化身為天地時,也就“天長地久”。而天地長久的原因,不僅是其為道身的緣故,還因為“天地無始無終,無來無去,沒有變化,超越矛盾”,所以也就沒有生滅,這叫作“不自生”;如此的無生無滅,也才能叫“長生”。
【3、標題句的用意】
本章和別章用“天地”做比喻的原因有四個:(1)在“道生”的萬物中,“天地”無運動性、變化性和矛盾性,後文的“聖人”也如此,都是永恆的,而別物卻沒這些特點。(2)“天地”包容、涵養、擔載和濟恤別的一切萬物,此性唯一。(3)在人的感知中,“天地”最大,且無窮盡。(4)“天地”都無慾、無求、無為於別的萬物,獨在、絕對和神聖。明白這四點,就知“天地”是“道”的代表物和化身符號;說“天地”,就是在說“道”;說天地長生,其實在說“道”的長生和永恆,天地之性=道性。
【4、標題句的別意】
此處描述“天地永恆性”時,還藏有三個引申義:(1)矛盾性=短暫性,無矛盾性=永恆性。(2)矛盾性=有=道性之假,永恆性=無=道性之真。(3)無矛盾性=中性=道性=永恆性。因此,人證悟無矛盾性,就是“明道”;人永離矛盾性,常在中性,就是“得道”,這也是本章與經文首章的內在邏輯關聯。
【5、本章的教育性】
主要有四點:(1)天地是“道”的化身,具有無矛盾的永恆性;人若悟道,也能有同樣的永恆性,超越矛盾和生死,變成聖人。(2)天地無慾,故無我;無我,故無得;無得,故無失;無得失,故無矛盾;無矛盾,故永恆,則“無自我”是入道的大門。(3)人不能旁觀“道”,同理,人不能旁觀“天地”,是因為“道”生萬物,包括天、地、人,則反之,天、地、人共有一個“道身”,本是一體,不能分離。人昧此理,就與“道和天地”相違背,落在自我矛盾的生死中,無法永恆。(4)萬物平等,天地人平等,道與萬物也平等,都無對立性、差異性和矛盾性。見萬物與己同體,叫“大智”;見萬物不異於己,叫“大慧”。可見,人人都可做聖人,人人本性是聖人,與“道和天地”無二無別。
總之,“道即萬物”,其永恆性也蘊藏在萬物中;天地常在這個永恆性中,故也是“聖人和道”。人悟此真理,就齊等於天地,超越生死,獲得永壽,自然成聖。
-
3 # 淡淡一掬水
“天長地久”是成語,其意義就是經久存在。用在解釋宇宙現象上就是時空無限;用在感情上就是情意長存。
用在老子《道德經》裡,是猜想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同樣,老子想表達宇宙現象也是時空無限。但老子想把宇宙現象與人的情感情緒關聯起來,那就是一種對人的思維思想的解釋。作為解釋,總帶有人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不同解釋就不同,你可以這樣解釋,他可以那樣解釋,你能說你的解釋絕對正確他的解釋就不正確?見仁見智的事情。
把自然現象總想跟人的思維意識結合起來做解釋,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
4 # 伊尹597
這一章《老子》的帛書手抄本,老子是這樣說的,“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長久存在,天地之所以長久存在,是因為他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已。所以才能長久存在。因此,有聲望修道者,身體練的像棉絮一樣,是他們把自身的修練放在領先地位,他們的外在身軀才能健康長存,不正是他們沒有那麼多私心。所以才能完成修掉私利之心”。
再進一步領悟老子說的隱意。
一、老子通過對天地為何能長久存在的論述,在教化修道者從天道領悟人道之理,再從人道開始修,再能動昇華到天道。修道不必為自身能否健康長壽而擔心,應效仿天地,為他人而生存。就可修得像天地一樣長存於世。為他人生存,是修道者人生觀的基點。是無私慾的前提。無私心,公心就居主導地位。更重要的是促進靈淨化、昇華,這就是修道的根本目的。
二、老子在暗傳修命的方法,及與修性和命的關係。指出要把修命放在修性之先。一則可以健康長壽;二則可為修性提供時間保障。反之,修性又為修命實現脫胎換骨,提供了物質保障。再達到實現道化的最終目標。
三、修道為何可以健康長壽呢?概括說,可從道的性質去理解。道的基本屬性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道的質;二是道的量;三是道的資訊生命。現僅就道的量進一步談一談。道的量,是甴他的物質屬性決定的。道就是宇宙中高能量暗物質,這種暗能量是無形的虛體,體積雖小,但能量極大,充滿整個宇宙。可滋養修道者生存之所需,使修道者不食人間煙火。……。
-
5 # 洛書圖解周易
首句(九宮中焦)言先天之道,對應恆之下卦巽風。初六,浚恆,貞凶,無攸利。《象》曰:“浚恆”之“凶”,始求深也。
恆初六為恆之錯伏背景——風雷益,雷為道隱無名,風為上下求索,故曰浚恆。
自問:天地為什麼能亙古長青?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九二對應初六轉陽為雷天大壯。大制無割,各得其所。
初六轉陽為物質集中,天為收斂蓄勢,雷為質子,故大壯的物理本質為恆星核聚變。
首先,有太陽提供恆久能源——可視為道生一(恆星聚變)。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九三對應九二轉陰為雷火豐。方而不割,各司其職。
九二轉陰為能量輻射,火為分化架構,雷為龍生九子。
其次,距離產生美,冷熱適中——可視為一生二(星系演化)。
不恆其德,太陽無私奉獻。
或承之羞,哪個幸運兒能承蒙太陽的進獻呢(以其不自生)?
離火如同太陽丟擲的繡球,誰能承之而羞呢?
乾九二與震六五相應,或幸承則震之兌澤——澤火革,日新月異,給點Sunny就燦爛,如同地球得天獨厚。君子當吝惜慎行。
九四,田無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九四對應九三轉陰為洊震。石落水出(洊震互卦水山蹇),地球開始受益演化(故能長生)。
最後,眾望所歸,澤披地球——可視為二生三(原始地球)。
離下爻為震田,上爻為飛禽,離上爻轉陰,故曰田無禽。
上陽代表勢能,終將回落,故《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次句(九宮上下焦)言後天仁道,對應恆卦上卦震雷。身先與身存者,言復卦與屯卦之內卦震雷——載體也。
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象》曰:婦人貞吉,従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従婦凶也。六五對應上震轉陰為地雷復:
下雷為地球應運而發,造化生物;上雷轉陰為地,為恆德載物,無為而化。
婦人吉者,外坤己土自然進化,三生萬物;夫子凶者,內震甲木地震頻復,滄海桑田。
在人道則法道而行——是“知法之義”,退位讓權。好比華盛頓,不稱帝而任總統。
雷為法道立憲——夫子制義,地為依憲約法——從一而終。
老子所謂退其身(上雷之地)而身先(復下卦雷),就是讓權約法,帶頭遵守。據洊震之復的卦象,後(其身)訛無疑也。
苟利國家生死以,身先士卒。
上六,振恆,凶。《象》曰:振恆在上,大無功也。上六對應六五轉陽為水雷屯,水為不測災害,為生命再造,為品物流形——“正法之數”。
坎是摧枯拉朽,捲土重來。故《象》曰:振恆在上,大無功也。
在人道就是義無反顧,義之與比。
老子所謂外其身(上地之水)而身存(屯下卦雷),就是不平則鳴,維權安身。
豈因禍福趨避之,振臂高呼。
恆卦是法治之象,“法者,治之端也。有亂君,無亂國”;
益卦是人治之象,“君子者,法之原也。有治人,無治法”。
隨卦是開萬世太平,後天下之樂而樂;
大過是繼往聖絕學,先天下之憂而憂。
-
6 # 遠方YF
[原文]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註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裡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引語]
本章也是由道推論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人間“聖人”由於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
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已,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這種謙退無私精神,有它積極的意義。
[評析]
這一章繼第五章之後,再一次歌頌天地。天地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是“道”所產生並依“道”的規律執行而生存,從而真正地體現道。老子讚美天地,同時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這一點,是老子書中經常發揮的觀點,在本章裡,他就表達了這種觀點。接下來,老子以“聖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於為政治世,又要用於修身養性,而且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聖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其中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在互相轉化。通俗地講,老子所讚美的聖人能謙居人後,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對什麼事都插手,而是從旁邊把事情看清了再幫一把,反而能夠站得住腳。這種思想,有人認為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也有人指責老子學說中多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引用為論據,認為聖人想保住自己的權位,卻用了狡詐的方式,耍了一種滑頭主義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見,在《道德經》書的許多觀點來講都是如此。對各種解釋可以姑且存之,經比較研究,終究可以找到切合實際的觀點。
-
7 # 小米愛2586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執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危險時候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們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們自己的目的。
老子自始至終都在宣揚道,無為、自然法則,從而要做到天人合一。而且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證明老子之道才是社會發展之道,是我們人類渴望走向大同世界之大道。
只要我們每個人悟道之後都能夠檢討自己,提升自己的修行,自己離大道也變越來越近。
就比如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襲,我們敬愛的鐘南山老人家,但凡他能自私一點,一個八十四歲的老人家了,大過年他完全可以不去逆行武漢,大家也不會多說什麼。但是正是因為他堅持大道,心裡裝著全中國人民的安慰,把個人之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所以更加成就了他一世的美名!其實,這一世美名可能在他心裡從來沒有去想過或者說在乎過!
每一個能被後人流芳百世的人,都是心中有大道之人。希望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的人能成為這樣的人。
-
8 # 芯溪
首先此天長地久屬於一個成語而非情話哦!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的意思是,萬事萬物皆有其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若能擺脫私人利益,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便可得大自在。
就像一些信仰中所講,做人要無私奉獻,不能貪圖一己之利,而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無慾無求,無爭無搶,就像大同社會一樣,當一個人將自己置身於塵世之外,便可以和天地一樣的長久的存在。
雖然現代社會並不支援這種想法,認為活著就是要為自己活出風頭,但是老子的超凡脫俗的思想還是可以在人生不如意時讀起,即便沒有人能成為聖人,心境卻不可同日而語。
-
9 # 郭偉勝
天地能夠萬古長存,那是因為天地從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世人都言“我的”,什麼都是“我的”“你的”,“他的”。天地不言,沒有任何指代。太陽不能指代天,月亮、星星也不能指代天。天地孕育的萬物都被芸芸眾生認領了。天地自己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
天地不言有大美,四時明法而不議,萬物成理而不說。這就是天地。從來不以天高自居,不以地厚為傲。
天下能夠長久存在的,一定是利他的。這不是心靈雞湯,不管你服不服,這是“天理”,最終我們無一例外地都要臣服於這樣的“天理”。Sunny、空氣、水源,都是利他的。俗話說“道氣長存”、“萬物生長靠太陽”,“水是生命之源”等,這些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憑藉,大自然從不吝嗇,一直在饋贈我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什麼事善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能幾於道。利他人,利萬物的,就是“善”
-
10 # 土地空氣和水
天地因為能長久是因為天地是自然的迴圈法則。如果萬事萬物也能懂得,這種法則也能天長地久。這需要感受和領悟,就是道
-
11 # 裘承信與道德經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一句話的原文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不是因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而是因為別人的需要二存在,因為,別人的需要一直都在,所以天長地久。
善(能量)本在萬物的身後,因為萬物的需要化作能量身先士卒充滿萬物,成為萬物的身體,善成萬物,又不在萬物的身體上停留,超然物外,所以能量守恆反而是儲存了身體。
難道是因為善沒有私心嗎?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善的私心是公正之心,公正之心反而成就了善的私心。
什麼是天地?
《道德經》第十四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常,是規律。客觀的自然規律是公平,公平,公正,公義合而為一就是全,全就是天,天就是道,換而言之,公平就是天,天就是道,公平是規律規則,沒有身體,就不會死亡。所以,天是可以天長地久,永遠不死。
天地是規律,沒有身體可以不死,可是存在如果不是因為別人的需要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天地的存在是因為別人的需要。天地是標準,是公式,是依據,萬物的設計生長都是根據天地的公式來做事情,沒有天地的標準,萬物就無所適從,也就無所事事,所以,萬物都是離不開天地的存在,因此,天地就可以天長地久。
-
12 # 華民學讀道德經
“天長地久”這四個字我們現在還在使用,是什麼意思,我相信任何人都會比我解釋的好,但是“天長地久”這四個字放在道德經中,我們不得不慎重思考,老子給我們這四個字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
什麼是“天”,什麼是“地”?
遠在一千萬光年之外的天體算不算是“天”,如果不算的話,那麼遠在430億光年之外的天體算不算是“天”? 如果人類移居到430億光年之外的類地行星上繁衍生活了,那時候我們腳底下踩的是“天”還是“地”,再回頭看一看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地球”,是“天”還是“地”。 總之,我是不知道什麼是“天”,什麼是“地”,你知道嗎?,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天”什麼是“地”,卻去理解“天長地久”,我不知道怎麼表達這種狀態
老子用“天長地久”四個字給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天”,歷史上“盤古”開過“天”,是說“盤古” 知道 什麼 是“天”。 “天長地久”四個字能夠理解的話,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說“天圓地方”,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在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中,一手持規、一手持矩,我們也會明白“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的“之”字在說文解字中為什麼把“之”之解釋成“人的面頰向上生長的毛”,我們也會知道“天之道”的“之”是多麼重要。 道德經中的“之”字 “而”字 “兮”字或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反而是 道德經 貫穿一天的“靈魂”
-
13 # 言者青青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對老子的這段話怎樣理解?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無為而治”(網路圖片)
“天長地久”就是天和地長久地存在。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是說,天是宇宙,地是地球。天和地指的就是宇宙和地球。天和地是自然執行,沒有自我意識,名利思想,只是按照自然運動規律來生存,從來沒有想著為自己謀利益。因此,天和地的生命力是很強的,很長久的。
為什麼天地會存在長久呢?“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天和地不為自己而生存,容納百川,順其自然,從不自私自利,不為自己謀生存,所以才能長久地生存下來。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這番話,還有另一層意思:人類幫助天地即宇宙和地球,實際上就是在幫助人類自己,就好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為人類抵禦了風沙、洪水、霧霾、全球變暖一樣,是一個道理。所以幫助地球和萬物就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
這是一道哲學命題。簡單地解釋就是: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在無私的化育、繁殖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透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才能長盛不衰。
人類歷史經驗也提示我們:順其自然,大公無私,“無為而治”,才能天地合一,平安無事,繁榮昌盛。
在這裡的“天”指的是“聖人”即老百姓的領頭人。“聖人”要置身於眾人之中,全面地傾聽周邊人和老百姓的意見,審慎度是,出以公心,考慮如何解決各方面的矛盾,以得到眾人支援。“聖人”考慮和做任何事情,要跳出私利和自己所在的小範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要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
總之,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這番話,體現了他的“無為而治”思想。是說:人是有私慾的。但是,“聖人”所謂的“私慾”是為了家家戶戶安寧,人人快樂安康、推動人類進步與文明的永恆。
當“聖人”無私忘我地努力,換來為人類多做的貢獻。那麼,老百姓會感到了“聖人”的成就和精神及品格之美,自然就會紛紛推舉他,請他帶領大家繼續治理天下,以達到“無為而治”目的。 -
14 # 陳廣逵
第七章
[原文]
[通釋]
天長地久。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它們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所以能長久存在。因此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了前面,讓自身處在事物之外反而能夠使自身保全。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
[註釋]
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它不為了自己存在。這是一個解說性的判斷句。所以……者,……的原因。以,因為。自生,為了自己存在。生,為動用法,為……而生存。
②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因此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前面。後其身,使自身處在後面。後,使……處後。其,自己的。而,連詞,反而。先,使……領先,使……處在前面。
④以其無私:正是因為他沒有私慾。王弼本此句為反問句“非以其無私邪”,河上公本、景龍碑、龍興觀碑文均無“非”“邪”二字,其實,去掉“非”“邪”二字更順暢。以,因為。私,私慾。
⑤故能成其私:所以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能,得以。成,成就。私,一個人的利益,作為統治者與眾不同的利益。
[意義歸納]
本章讚揚天地聖人的“無私”精神。全章分為兩層。
第一層:“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解釋天長地久源於不自生的品質。
第二層:“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闡釋聖人不自私而能成其私的道理。
[語法分析]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
因果
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
因果
私,│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是個並列短語的獨詞句。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與“故能長生”是因果關係的複句,“故”是關聯詞。其實,單用“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已經把該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了,去掉“故能長生”,意思沒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這個句子本來可以以“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或者以“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形式出現就可以了。在《道德經》中,這種表達形式多有出現。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個單句。“……者,……”是個解釋性的判斷句。在這樣的判斷句中,前後共同表述一個“因果”關係,解釋後就成為“……的原因是……”的格式。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個單句,“聖人”是這個單句的主語,“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並列關係複句短語做聖人的謂語。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個複句短語的複句關係為:
並列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考辨]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王弼本為“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看起來是個反問兼設問的句子,語氣強烈了,“非以其無私邪”否定的反問表達肯定的意思“以其無私”,但畫蛇添足,把本來具有因果關係的整個句子割裂了;且河上公本、景龍碑、龍興觀碑文均無“非”“邪”二字,據改。
[解讀與點評]
老子分析了天地長久存在的原因,認為是它們不為了自己存在。這種“不自生”品格,實際正是“無私”的品格。老子在這裡表明了他的處世觀,要保持長久,就要像天地那樣“不自生”。老子拿聖人說事,所以聖人讓自身處在後面反而使自身處在了前面,讓自身處在事物之外反而使自身得到了保全。正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私利,不為自己謀取利,所以反而促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利益。
後其身,就是把自己擺在後面的位置上,不往前爭,不圖浮利,不務虛名;外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參與利益的爭奪,不為自己謀取利益。為人處世如果能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後面,“後其身”“外其身”,反而能得到人們的擁護,反而能佔先,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本章產生成語“天長地久”。
-
15 # 逍遙谷逍遙
老子道德經笫七講: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釋文:
後其身:後,用如動詞,以其身為後。老子提倡處柔處下,不敢為天下先,是為後其身。
外其身:
無慾無求,利萬物而不爭,是為外其身。
天地長生久壽,以其自然無為示人,天地為什麼能夠這樣長生久壽呢?
是因為它無心,是因為天地安靜,它養育萬物,施不求報,一片虛無,任萬物自生自滅,不加干預,廣大包容,天地因此而長生久壽。
因此,那些修道養生的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後,效法天地,處理世事時,將自己放在後面,將百姓放在前面。
聖人這樣做反被百姓愛敬之,尊以為長而佔了先。遇到危險時能將自己置之度外,薄已厚人。
聖人這樣做反被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佑之如赤子,故身長存。
聖人為人所愛,神明佑之,不正是因為聖人法天地公正無私所至嗎?
聖人不以自己私心行世事,反而能達到自己的願望。
本章宗旨是:人要法天效地自然養生,法天地生而不有,不自炫耀。能先人後己,薄己厚人,故能長壽。
-
16 # 月山與喵書童
感謝提問。這是我在《道德經》中最喜歡的一句,也是最初啟我心智的一句。
在正式解釋這段話之前,我想先說句題外話。
在人類最初開始探索外部世界的時候,便開始觀察自身所處的世界並總結規律。在用規律來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祖先明確了自己對於天地自然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因此他們敬畏自然、效法自然,才擁有了流傳到現在仍有持久生命力的大智慧。
敬畏之心,這是學習《道德經》之前的充分必要條件。
先來看本句的原文:
以上出自韓鵬傑的《道德經說了什麼》。
這段話主旨是教育人類要效法自然,它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人要效法的物件是天地。天地有什麼樣的大德呢?“不自生”。
“不自生”用《道德經》中其他段落可以幫助理解。“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地沒有私心,也不曾因為誰作惡,便為他少落一地Sunny。所以,天地成為了生靈的依靠,生靈理當尊天敬地,善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界。
故此,天地“不自生”的結果是“天長地久”。
對於效法天地的人來說,應當做到什麼呢?“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人都想要永恆,君王如此、朝臣如此,布衣亦如此。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已言明長生之道:心不藏私,一心為公,才會受到萬民景仰朝拜,如此才能真正與天地同壽。可有多少人果真能如天地般無私呢?果真做到如此,待身後千百年,即使肉身逝去,精神卻能永生。在後世千千萬萬的百姓心中埋下善的種子,誰能說,那不是永生呢?
到此時,我又不得不想起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之仁人志士的追求不正是老子說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嗎?
天地是生靈之父母,在人類群體中,倘真能如此效法,單是想想,便覺處處都是和風煦泰的景象了。如此好世界,誰不想要呢?可悲的是,人人都認為自己值得活在這樣的好世界,人人覺得旁人該為這個世界負責,卻不知這個世界是大家共有的啊!是別人要負責的,也是自己要負責的。
要無私,需要每一個個體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只向天地效法。
圖/網路
-
17 # 霜夜繁星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釋:天地是永恆的存在,天地能夠永恆存在是因為天地互相依存,所以能夠永恆【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地也就沒有天,】
所以聖人是與百姓共存的,【聖人喻指天,百姓喻指地】想要成為聖人,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衝鋒在前,榮耀在後,
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獎賞,但是卻得到了榮耀與獎勵,
-
18 # 隨便閣
道經七章天長地久篇章的內容,先看看原文: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譯文:天遼闊滋長,地歫塞不新。天地所以能遼闊滋長又歫塞不新,是因為天地衍生萬物而不衍生天地,所以能生生不息。
老子在這篇文章內主要是想闡述自已的“不自生”思想,而並不是“長生”思想。
因為老子明顯地指出,除了“道”,沒有什麼東西能“長生”。所以,基於“道”而言,天地亦不能“長生”。天地之所以“長生”也是相對於萬物而言的“長生”。
老子提出的結論是:天地衍生萬物而不衍生自已,故相對於萬物而言能“長生”。萬物皆是衍生自已,故不能“長生”。
人若想保持自已的榮耀與財富長久,子孫祭祀不輟,則必須排斥自身。做到排斥自身,才能做到”不自生“。”不自生“可長久保持榮耀與財富。
更細一些的釋義可以參考我的文章!
-
19 # 精塾國學
天長地久是我們經常用的一個祝願詞,大家為什麼要這樣想呢?為什麼認為天地能夠長久?因為天地並不以自己的私立為其目標,而是為我們萬事萬物提供條件,Sunny雨露土壤,任萬事萬物自由生長。我們對天地有什麼回報呢?幾乎沒有。所以這就拿天地的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這天地做事情正式因為其不自私,不以自我的生存為唯一目的,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敬畏、敬仰。
回覆列表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意思是:天和地之所能存在那麼長的時間,是因為它們並非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那些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在這裡告誡後人,做一件事情,不能一開始就考慮到自己能否有好處,有好處就去做,沒好處就不做,這樣永遠也做不成事。只有不計個人得失,義務反顧的去做,才能夠成功。在當前全中國人民都在抗擊病毒的關鍵時刻,這段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以鍾南山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解放軍官兵,廣大醫護人員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投身抗病毒戰役,他們的精神值得全中國人民學習,他們的獻身精神能與天地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