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裡淘聲

    船橋位於北韓平壤的大同江。“船橋之戰”是甲午戰爭中,中日在平壤船橋展開的一場規模最大的陸軍會戰。指揮這場戰役的清軍將領是馬玉昆。清軍在此戰中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勝利。

    馬玉昆,字景山,安徽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隨左宗棠抗擊沙俄入侵,收復城池10座。為抗擊日軍,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玉昆率毅軍6營約2000人進駐於平壤船橋。

    (馬玉昆)

    在這場船橋之戰中,清軍以逸待勞,武器,糧食充足,又據有大同江天險,佔進地利人和,然而趾高氣昂的日軍好象並不在乎這些。

    1894年9月12日,日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率日軍攻打平壤,決定15日發動總攻。他把日軍分南,北,東北,西南四路進攻。正面由旅團長大島義昌率3600人從大同江南岸攻擊船橋清軍。大島義昌剛剛在牙山戰役取得勝利,士氣正旺,根本不把清軍放在眼裡。

    戰鬥開始時,日軍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先伐除陣地前的樹木,修築工事,在炮兵到位佈陣完畢後,日軍開始向船橋的橋頭堡進攻,雙方槍炮齊鳴,戰鬥打響。

    起初,清軍不敵日軍,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合圍清軍,船橋危在旦夕。馬玉昆率領清軍毫不畏懼,戰鬥異常激烈。因為橋頭堡前地勢開闊,缺乏隱蔽物,日軍完全暴露在清軍的槍口下。而日軍也不顧傷亡,拼死衝擊,日將下令“寧死勿退”。

    天亮時,清軍將領衛汝貴率領200人趕來支援,援軍一到清軍越戰越勇,而日軍彈藥將盡,且自午夜出戰未曾吃飯,早已疲憊不堪,士氣逐漸低落。戰到下午1時,大島義昌見傷亡慘重,只好下令撤退。此時馬玉昆沒有下令乘勝追擊,喪失了殲滅日軍的好時機。

    船橋之戰,清軍以2200人力敵3600日軍,殊死拼搏,以少勝多,但是區域性的勝利仗並不能挽回整體頹勢,在日軍其他三路夾擊下,平壤最終淪陷。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如何做好一個男閨蜜,該注意什麼,我們都是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