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恬然說歷史

    首先呢,我覺得有個大問題需要處理一下:就是得確認不會像《終結者》裡那樣,穿越回去就光著了……如果那樣,就必須穿越到夏天,冬天可就不成了……哈哈。

    其次我們還需要假定的前提是:穿越回去後,能夠對康熙施加影響。至於如何施加影響,此處略過三十回、285423字。職位呢就不說了,各自猜想吧,反正是能施加影響。(說是順治或者孝莊不算啊……就正常的重臣或者皇親啥的就成)

    (康熙爺 實話說,我其實想用張國立版的哈哈)

    第三是需要考慮一下時間問題,要知道康熙可是在位六十年,穿越早了,弄不好還沒提建議或者時機不成熟就把自己耗死了,呃……所以時間呢,我認為應該是選在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之後,也就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這時國內相對平定,當然尚需休養一段時間。

    當然我們還需要說明的是,有朋友說落後的問題,如果就部分科技而言,確實是有落後,但當時的綜合國力,起碼康雍乾來講,全世界範圍內無出其右者,嘉慶道光朝可以說是有爭議的。

    在現代,我們看到了因清朝晚期的落後而捱打,而淪落成發展中國家。我們才會去考慮,如果時光倒流,我們從何時需要開始改變的問題。所以康熙朝真的是個不錯的節點。再早也沒啥必要的。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西方國家,主要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能夠開展工業革命的前提是什麼呢?

    我們在中學歷史書裡都學過的,

    第一是圈地運動的發展,英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第二是海外殖民和貿易,使得英國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第三是由於英國的市場迅速變大,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原有的工場手工工業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瓦特的索霍實驗室)

    然後就咔,瓦特改良了蒸汽機,但是事先說一下啊,瓦特改良蒸汽機是在1782年,也就是乾隆年間的事兒了。所以康熙的時候,提前一百年搞,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也說明了,改良蒸汽機之前的100年,也沒比咱科技上強多少,所以生用科技進步啥的跟康熙說,顯然是作用不大。要知道康熙可是算實用主義者,沒看到好處,他能信咱跟他瞎掰麼?

    這裡呢,也要澄清下的呢,康熙還是比較開明的,對西方的瞭解也不像是很多人認為的一竅不通。

    中西曆法之爭,就是在康熙朝,他給翻案的,承認了,湯若望的西方曆法是優於中國曆法的。並改用西方曆法。當然這裡的西方曆法也是用西方的天文學方法來修訂農曆,而不是直接搬過來公曆的。具體的先不展開。

    (南懷仁,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御賜諡號“勤敏”)

    同時,湯若望之後的比利時人南懷仁是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人康熙的拉丁文、幾何什麼的可是不錯的,這是有史書記載的。南懷仁一直在欽天監供職,是欽天監正監、太常寺少卿,後來加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跟順天府尹是一個級別的。建國門的觀象臺的很多觀天儀器就是南懷仁根據西洋曆法設計製造的。當然現在是沒了。平三藩、收臺灣的西洋新式大炮也是南懷仁設計監製的。再有就是南懷仁在康熙朝完成了《坤輿全圖》的繪製。

    南懷仁於1674年(康熙十三年)完成了《坤輿全圖》的繪製。該圖系木刻、著色,由兩個半球圖組成。東半球為亞洲、歐洲和非洲;西半球為北美洲和南美洲。半球圖的直徑為150釐米,即比例尺為1:1700萬。

    另外,

    在機械製造方面,南懷仁還在中國進行了汽輪機的最早實驗,就是利用一定溫度和壓力的蒸汽的噴射作用,推動葉輪旋轉,從而帶動軸轉動以獲得動力。這個實驗在他的《歐洲天文學》的“氣體力學”一章中有過詳細的描述。

    具備了基本的條件後,我認為,唯一可以促使工業革命在康熙朝進行的方法就是向西擴張。不管與俄國是否簽訂《尼布楚條約》影響都不大,都可以透過向康熙建議征討噶爾丹後,為了消除俄國的威脅繼續西征,以獲得領土以及更方便的獲得西洋火器等科技產品。當然了,就不建議他穿過烏拉爾山直奔俄國腹地了,也沒啥可搶的。就建議據有全部中亞後,向西偏南去攻伐奧斯曼土耳其。因為在幾乎同時,土耳其被歐洲聯軍兩次擊敗,已經走向了衰落。所有有可能會有機會。

    為什麼要以對外擴張為手段呢,是因為,當時國內已經安定且相對富足,僅僅是對內市場的話,確實幾乎可以說是沒啥動力要進行工業革命的。而對東及南方的諸屬國和日本來說,跟國內來比,市場就那麼一點點,還是沒動力去搞。

    而如果西征順利,擴地千里,第一,進入到中東地區,更便於同西方接觸,當然最省事是直接進至土耳其海峽最好,這樣就能直接接觸了。既方便接觸西方科技,又可以直接把咱們的產品傾銷到歐洲,省得過好幾道手,錢都落到經銷商手裡了。(中國的產品就算不能說是傾銷,但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一直都是處於外貿順差比較大的狀態)。

    第二地域更加大,也有一個促進的因素就是,為了維持穩定和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國內交通特別是政令傳達的有效及時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就馬的速度無法提升的前提下,要麼升級交通工具,要麼升級通訊手段。這樣也有可能促進工業革命的發生。

    (這張圖不太清楚,但是能看到清軍的火槍隊和隨軍火炮,應該是郎世寧的平定西域圖的一部分)

    當然了以上的純屬認真的扯淡。因為電力、火車、電報機,都是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事兒了。有很多的未知。另外,大家看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西征的軍需如何解決?如果僅靠武力,我相信當時要是舉國之力,肯定是指誰打誰,但是打的錢怎麼出?打完之後怎麼治理新拓領土都是個問題。歷朝歷代,即使強若漢唐,都不過巴爾喀什湖是有原因的。僅僅在最最強大的蒙古鼎盛時期,打過去了。但是也是有四大汗國分管各地,元朝也是不管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的地方,我個人認為,這麼廣大的疆域,政令的順暢溝通是個極大的問題。

    所以閒扯了這麼多。根據當時的國力情況,和中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鄰國或者部族的狀況,西征是個辦法,但把握不是很大。畢竟跟康熙說150年後的好處,給講講有了電多麼牛,有了電報機、火車多麼便利。那就像跟他講外星也沒啥區別。成不成的,就跟另一個朋友說的一樣,保佑別說完了被砍頭就成。

    嘿嘿。胡說八道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月的泰迪狗鼻子一直是乾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