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二歷史筆記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十國期間著名的宰相。

    而他最著名的不是當了宰相,而是他共歷仕了五個王朝: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侍奉過十一位帝王:後唐的莊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後晉的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契丹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的高祖劉知遠、隱帝劉承佑,後周太祖郭威與世宗柴榮,在亂世王朝更替中屹立不倒幾十年,迎刃有餘。

    後人對他的評價基本都是千夫所指,宋代的歐陽修與司馬光修《新五代史》時罵馮道是“無廉恥立人之大節”,是造成“國家危亡致亂之禍根”,

    但是就這樣第一位人物能在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曆經五個王朝,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幾十年,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樣的情況能是一般人做到的?

    其實馮道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缺吃少穿也能安然度之。

    為什麼當了宰相後卻截然不同?

    我們只能說他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給了他幾十年的平安。他所效力過的皇帝都對他讚譽有加,這就更不容易了,馮道最關鍵的是在品行上沒有任何汙點,他為官清廉,不僅如此,還經常將自己的財務拿出來救濟窮苦百姓;他不好女色,對於賞賜給他的美女他一概不要,在五代這種視人命為草芥的年代,馮道的行為,不僅僅是用高尚兩個字就能夠形容的。對地方官的饋贈,他也一概不受。

    這一點包括對他大加批判的後世學者也沒有異議,而包括明清時期的王夫之、王鳴盛、趙翼等人對馮道之作為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視和批判的原因在於對他的價值觀不認同。但是正是這種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才能讓馮道在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平平安安的歷仕了五個王朝,而被後人推崇的胸懷天下蒼生的政治人物基本都消失無影了。

    這才是大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最後用他自己寫的一首詩來總結吧:“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 2 # 張育源909

    馮道是四姓家奴,亂世能臣。是一個沒有正義感,是非感,羞恥感,一生做風向標,當牆頭草,那邊風硬那邊倒的政壇不倒翁。

  • 3 # 尋根拜祖

    馮道侍奉四姓十帝,每一朝他都能位居宰輔或三公,皇帝流水線不斷換主,無論誰上臺,馮道都舉雙手贊成,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官場“不倒翁”。這因為如此,他被人罵作,最沒有道德底線的小丑。奇怪的是,當世的人觀點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馮道是個舉賢薦能,親民濟困的君子。

    冰與火彙集,一般是神,一半是魔,到底哪個才是馮道的真身?弄清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能夠在混亂的五代十國,侍奉十君,隆寵不衰。

    一、把自己當做打工仔的宰相

    拿僱傭關係類比君臣關係,顯然是不恰當的。僱傭關於基於契約,君臣關係則是沒有契約的生死契約關係,這是傳統的道德觀點。偏偏馮道三番五次,突破了這個規則。

    唐明宗推翻唐莊宗,他轉投唐明宗,唐末帝弒君奪位,他又跟隨唐末帝,石敬瑭推翻後唐,他立馬效勞後晉,剛在石敬瑭病榻前答應輔佐幼主,轉頭就扶立了石敬瑭的侄子,甚至契丹人打過來,他跟耶律德光也相處自如。

    反正五代十國,皇帝的寶座上血跡就沒幹過,馮道也不管坐上皇位的是誰,一律倒頭就拜。

    馮道此舉就是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恐怕還真冤枉了他。馮道有一個理論:君主做事不密失國,跟我們臣子無關,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算盡責了。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僱傭的打工仔!既然是打工仔,有什麼不可以改換門庭的!

    唐莊宗駕崩後,唐明宗入城前,馮道曾經對同僚說:“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無君而入宮城,恐非所宜。潞王已處處張榜,不若歸俟教令。”

    這句話很清晰地表明瞭馮道的態度:大臣的責任是奉君,君主失位是他的事,我們只需要靜等下一位君主就行!

    如此有禮有節,甚至大義凜然,哪是專營取巧之輩說得出來的?

    二、踐行孟子訓導的讀書人

    難怪後世人罵馮道,把別人眼中不齒的事,說得那麼振振有詞。問題是,他這麼說,有道理嗎?起碼不能說完全沒道理,馮道有一個信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沒錯,馮道就是篤行孟子學說的讀書人,在他的眼中,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皇帝姓張還是姓李不重要,誰當皇帝更無所謂。

    最典型的就是,契丹滅後晉,馮道照例投降了契丹人,形似漢奸。但實際上,這期間,馮道盡其力,暗中保護了中原百姓。

    馮道的愛民之心是有根基的,是一貫的。他本人俸祿優厚,但過得生活卻很樸素,剩餘的資財都用來救濟窮苦百姓了。他曾經因為資助窮人,自己窮得只能睡稻草鋪。

    由此可見,馮道是真正踐行孟子“民為貴”思想的讀書人。實際上,對馮道的詬病,自南宋程朱理學後愈演愈烈,到了明清,馮道再也沒有翻身機會,原因就是君主專制越來越強烈,儒家思想也失去了本來積極的部分,孟子更是被某些帝王打入另冊,馮道被貶損也是順理成章。

    三、亂世之下的為臣之道

    其實,馮道有他獨特的為臣之道,且被當世所承認,甚至推崇。

    首先,馮道為臣盡責盡才。他一生大力為國舉薦才能,並且敢於直言進諫。柴榮登基後,準備親征北漢,馮道反對,諫言非常尖刻,柴榮拿唐太宗親征比例,馮道說他比不上唐太宗,柴榮說要以泰山壓頂之勢對付北漢,馮道說他不識泰山,氣得柴榮大怒。沒有一顆忠直的心,是說不出這樣的話來的。

    這因為如此,每一位新上位的皇帝,都認為馮道是忠臣,不能因為他沒有為先君殉道,就貶低了人格。

    其次,五代十國特殊的時期,不能死守禮教。五代十國,短短五十四年換了五朝十幾位皇帝,哪一朝是正統的?哪一朝代表正義?哪一朝的更替,不都是強權政治?哪一位皇帝的上位,不都是血腥伴隨陰謀?

    馮道該效忠誰,才符合儒家思想?恐怕不管他為哪一位皇帝盡忠,恐怕只能落下一個不鹹不淡的結局,甚至會被嘲諷為“愚忠”!孔子說:邦有道則現,邦無道則隱。連孔子都不認為,為無道之君效勞,是件明智的事。

    所以,在這個群魔亂舞的時代,不該在道德層面,苛責馮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空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