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韓非子、李斯、張蒼等人的老師。其“性惡說”與孟子的“性善說”針鋒相對,強調人的後天學習對道德的影響,被後世尊為儒家“後聖”。

    荀子曾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而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戰國時期,齊國軍隊的戰鬥力之差,是深有共識的。孫臏誘龐涓,即說道:齊號為“怯”,彼三晉(韓、趙、魏)之兵素輕齊。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除了在齊桓公以及齊威、齊宣期間,軍事稍微強振之外,其他階段基本上都屬萎靡不振。

    而魏國繼承了晉國最為核心的一塊,其開國國君魏文侯又是一代賢君,在戰國時期首先實行變法,而使魏國在戰國時期率先稱雄。魏國還擁有一支由吳起訓練、創立而成的強悍重灌步兵軍隊--魏武卒,魏武卒之強,一時橫行於天下幾十年無敵手。魏惠王(也稱梁惠王)也曾對孟子說道:“晉國(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實行“獎勵耕戰”、“利出一孔”的政策,驅使秦人必須以敵軍的頭顱換取功名與富貴,激發了秦人對戰爭的渴望。自此,秦軍出關征戰天下,就鮮有敗績。致使東方六國諸侯畏秦如虎,皆謂秦軍為“虎狼之師”。

    故而,荀子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但是,荀子還說道: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就難免會讓人生疑,秦軍的戰鬥力,難道真的還敵不過齊桓、晉文之兵嗎?

    春秋時期,其戰爭的規模與激烈程度遠遠不能與戰國時期並論。就拿晉文公“退避三舍”的典故來說,一舍(安營駐紮之意)為三十里,即一天的行軍路程。而魏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 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清晨至晌午)而趨百里。

    由此觀之,晉文之兵,在魏武卒面前,簡直就如同與稚童相嬉。而愈是久遠的戰爭方式,就愈是落後,宋襄公的戰爭思維就基本停留在周武王時期,“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俘虜頭髮花白的人)。古之為軍也,不以阻礙也...不鼓不成列”。也難怪梁啟超會說,牧野之戰的激烈程度還不如廣東的鄉村間械鬥。

    故而,秦之銳士遇桓文之節制,不但不會若焦熬投石,反而當若以湯沃雪。那麼,荀子為何卻要說秦軍的戰鬥力,遠不如桓文之兵呢?

    其實,這主要是荀子為宣揚其“仁政愛民”的思想。荀子說道: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善射)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趙氏先祖,善御)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而當李斯質疑道: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荀子答道:..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而在《荀子·議兵》的篇尾,荀子還言道:兼幷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幷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幷齊, 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 故秦奪之。故能幷之,而不能凝,則必奪;不能幷之,又不能凝其有,則必亡。

    秦軍之強,是有目共睹的,但荀子卻從秦軍之強中,看到了隱患(末世之兵,未有本統)。秦過於暴虐,而缺乏仁義,故兼併天下雖易,而凝天下卻難,絕非長久之道。故而,從這一點上,荀子認為秦軍遠不如桓文之兵,而桓文之兵又不如湯武之兵。

    參考史籍:《史記》、《荀子》等等;

  • 2 # 漩渦鳴人yy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我姑且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周朝有800年壽命?周朝存在約800年這一點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有一條我們不應該忘記,這就是周禮。

    孔子可以說是先於那個時代數千年的一個偉大教育家,這個人在那個時代被稱為聖人,這一點無可辯駁,因為他的高瞻遠矚,她的思想,他的對事處理的方法都已經達到1000年以後,古人對於事情的處理和理解能力,但是我們得說,無論這個人如何的思想開明,他仍然擺脫不了一個東西對他束縛,那就是周裡,她一直堅持認為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人民生靈塗炭,為什麼國家之間要互相爭討伐,就是因為禮崩樂壞,他認為周禮在這其中掌握的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要一起去崇尚周禮,孔子本人也是一個周禮的狂熱崇拜者。

    由此我們可見之周禮並不是一種禮儀,她對當時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宗教信仰,就是為什麼我們去給商貸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會發現那麼多祭祀用品,還有那麼多甲骨文啊,銅鼎啊,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到了周朝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雖然也有祭祀的用具,但是比起周禮來說,這些祭祀用具更像是一種形式,比如說孔子,孔子可以對國君祭祀不莊嚴,表示不在意,或者是隨便說幾句,但是對於國君不執行周禮,孔子就是帶頭第一個嚴正義辭的就在那裡不斷的反對。

    荀子前面三句話是對比齊國,魏國,秦國三個國家的精銳士兵的對比,認為魏國的是兵要超過齊國,秦國的是兵要超過魏國,但是最後一句話就是為了證明思想上面的統治,遠比比刀劍上面強迫別人屈服來的更加重要。來的更加有效。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荀子雖然思想有點兒近乎於法家,但是我們一直把他並稱成為儒家三聖,這就是他對於孔子思想的一種繼承,你不能光靠軍隊把別人打服啊你要統治一個地區,你要徹底戰勝敵人,你必須要推行你的思想,推行你的仁義,把敵人徹徹底底的從身體和思想上全部征服了你才算真正打贏了。這一場戰爭,但是試問天下戰國七雄的各位,有誰能夠超的過商湯,有誰能夠超的過周武王,你們一個個說你們自己很強,但是有誰能超得過這兩位一個為自己的國家奠定了600年的江山,另外一個給自己國家更是奠定了800年的江山,並且香火永世流傳!誰能超過他們站出來,

    所以打仗不能光憑肌肉得動動腦子。

  • 3 # 鬼谷子秋毫書齋

    秦軍是霸者之兵。桓文是王者之兵。

    在荀子看來,一隻真正的強大的軍隊必須是胸懷天下,有理想,有精神,有正義感的軍隊,說白了,這種軍隊得民心,有視死如歸的精神,一往無前的氣勢。而秦軍的無敵是以其強大綜合國力為依託,在對手皆弱的情況的下,以硬實力硬推。但是這種軍隊如果遇上綜合實力差不多的王者之兵,就不行了。這種情況跟美國是很相似的,美軍的實力基本是無敵的,但是遇到太祖的軍隊,一樣吃癟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自學吉他,可是因為沒有老師感覺進步很慢,怎樣才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