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愛歷史的同學

    個人總結原因如下:1.諸葛亮出場後,幾乎是神話一樣。

    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無所不能,感覺作者給他,開了掛一樣。

    2.諸葛出場後,劉備集團人員主要人員基本是齊備了。

    所以故事篇幅接下來,大多數說的都是劉備集團的打打殺殺,沒多大意思。強大的曹操勢力反而描述的少了很多,有種尊劉貶曹的味道在裡面。

    3.這個時期,也過了十八路諸侯大戰董卓,三英戰呂布等那種人物,劇情都豐富的階段。

    看起來不怎麼帶勁了,難免感覺有點沒意思。

  • 2 # 肘花拍黃瓜

    三國演義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出山才不好看,全書到諸葛出山就到全書最高潮了,三顧茅廬、長坂坡、草船借箭、群英會、連環計、橫槊賦詩、借東風、周郎縱火、華容道、龍鳳呈祥、三氣周瑜、戰長沙等經典橋段,哪一段拿出來都非常精彩,高峰過後,後面的故事就沒有之前的精彩了,三國演義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到白底城託孤結束,下半部分從安居平五路開始,三國演義是三分虛七分實,前半部分可以說是七分虛三分實,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鳳儀亭、三讓徐州、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古城會等故事基本都經過演繹和大量藝術加工,不是真正史實,故事一經演繹就特別精彩好看,這就是正史為什麼沒有小說好看的原因,而且上半部分群英薈萃,耳熟能詳的人物全在前半部,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曾經總結過三國演義是“皮厚、折腰、狗尾、續貂”,皮厚是劉、關、張、曹操、諸葛亮等主角遲遲不出場,前邊黃巾起義又十常侍,磨磨唧唧到三讓徐州主角才算正式登場,諸葛亮更是穩坐釣魚臺,全書進行快一半了才出來。折腰是書到一半主角就死差不多了,到諸葛亮六出祁山就剩狗尾巴了!故事還沒結束姜維鄧艾又給續點貂……可以說單老概括的非常準確,評書藝人不同專家學者拿國家俸祿做學問,故事不好掙不下飯,所以對三國故事哪段精彩好賺錢總結的非常到位,舊時說書藝人說到走麥城以後就不說了。三國演義下半部分諸葛亮禽孟獲出岐山等就是三分虛七分實了,演繹的成分少了,出彩的人物也少了,上半部人物矛盾也多故事也複雜,曹操、劉備、袁紹、袁術、孫堅、劉表、公孫瓚、呂布、張秀、劉璋、張魯、韓遂、馬騰等群雄逐鹿,後邊矛盾主線就是魏蜀,吳國就是次要矛盾了,故事線也單一了所以就沒有上半部分好看。而且三國前半部魏蜀吳是創業階段向上的勢態,白帝城託孤以後三家整體走下坡路,最後三分歸晉!三國最後的結局也是悲劇,這同水滸傳差不多,詔安以後就開始倒黴了,我想可能還是愛看喜劇的多,看悲劇的少吧!

  • 3 # 小島日常搞笑

    《演義》的創作存在著明顯的“擁劉反曹”情感傾向,導致對作為劉備主要謀士的諸葛亮的形象描寫過於的“高、大、全”,作者在傾盡全力的美化著諸葛亮,而對於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往往是輕描淡寫。

    一諸葛亮使用人才,出現多次失誤

    劉備在雒城中了埋伏,副軍師龐統被亂箭射死。

    劉備請留守荊州要地的諸葛亮入川助戰,並將防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結拜的兄弟關羽。儘管諸葛亮在臨行前對關羽三令五申要其“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但卻帶走了辦事穩重、智勇雙全的大將趙雲,使得本來就心高氣傲的關羽更加沒有了約束。可以說,諸葛亮留關羽鎮守荊州而帶走趙雲的這個決策,與後來的荊州失守不能說沒有前後的聯絡。

    諸葛亮在後來六出祁山的作戰中,也在用人的思維上存在著一些失誤:在第一次北伐中,任用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良言相勸,致使街亭失守,讓“從不弄險”的諸葛亮不得不唱了一出“空城計”,全軍只得撤回漢中“徐緩圖進”。

    第四次北伐時,讓李嚴“應付糧草,運赴軍前”,而李嚴為了掩蓋自己的籌糧不利而謊稱近聞東吳令人入洛陽與魏連和;使諸葛亮“甚是驚疑”,不得不“教祁山大寨人馬,且退回西川”,原本十分順利的北伐在一次前功盡棄。

    不僅如此,諸葛亮在他的有生之年,雖然經常講選才、用才,卻始終沒有培養出一位能繼承自己事業的合格的接班人

    二 識別人才存在偏見

    他用人總是“察之密,待之嚴”,要求人皆完人;而對一些確有特長,又有稜有角的雄才,往往因小事棄大節,見其有瑕而不重其玉,結果使他們有的“無以自全而或見棄”,有的雖被“加意收錄,而固不任之”。

    例如魏延造反,魏延本是一位勇猛的戰將,但是他給諸葛亮的第一印象竟然是“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在六出祁山北伐的過程中,安排魏延去幹的往往是陣前叫罵、誘敵上鉤之類的令人“不樂”的事情,到上陣殺敵時卻總是不中用他。

    這根本就是不把魏延當做心腹看待的表現。

    與其說魏延的造反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倒不如說這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 4 # 老肖彈Bass

    感謝小秘書的邀請,就從電視劇的角度來分享一下我的個人感受吧。電視劇裡確實我個人也是更愛看逐鹿中原的部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部分的劇集裡體現了一種浪漫的氣質。我之前在三國類的題目回答裡不止一次的說過,劉備的勢力其實就是一個流浪騎士團,像劉備這種草根出身的草莽英雄(不用提他的什麼漢室宗親出身,演義裡劉備就是個涿州農村裡進城賣草鞋的),從第一集桃園三結義開始,就把自己的故事裡加入了十足的古典浪漫主義元素。最得力的助手是街頭鬥毆的商販與屠夫,締結關係不是透過金錢收買,也不是透過世家傳承,而是透過義結金蘭這種最豪邁的方式,這本身就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從開始的征討黃斤,到後來的鞭笞督郵,從溫酒斬華雄之後受辱憤而離席,到不按常理的三英戰呂布,從煮酒論英雄到關羽約三事,從千里護嫂走單騎到古城兄弟再相會,從躍馬檀溪到玄德求賢,中間穿插了無數的爾虞我詐 陰謀詭計,使得英傑長嘆 梟雄喋血,可以說三國演義裡最波瀾壯闊的正是群雄逐鹿這一段,劉備的流浪騎士團就是帶著一種江湖草莽的俠氣和浪漫主義不停遊走在各大軍閥勢力之間。

    直到徐庶回馬薦諸葛 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皇叔就好像是得到了一本亂世攻略,凡事只要依軍師之計就好,說往東就往東,說往西就往西,雖然是一路下來諸葛亮的計策屢屢應驗,讓劉備騎士團有了容身之地,後來甚至是坐上了一方霸主的寶座,但是故事從三顧茅廬開始,就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宿命的感覺,少了那一分江湖草莽的瀟灑自如和浪漫情懷,這也是我覺得諸葛加入之後開始變得不那麼好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產品需求增長VS冷鏈物流體系落後,未來該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