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美江南岸
-
2 # 雲存之家
現在聽古典音樂的人還是太少太少太少了,而且趨勢是越來越少。到了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更加沒心思靜下心,去聽不那麼容易理解的古典音樂。而與此同時,那些古典音樂人在進行普及時,也存在著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用一大堆術語、複雜的介紹讓初學者、剛剛產生興趣的人犯暈,進而對這個宏大的音樂殿堂望而卻步。而專業人士則對這些人嗤之以鼻。由是,則專業和非專業的鴻溝就越來越大了。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個簡要清單,應該先聽誰後聽誰,如何入門。下面的清單不涉及曲子的演繹,即彈奏者、指揮者、交響樂團、CD版本這些東西,這些只會把初學者帶進溝裡去。另外,不推薦先買CD,可以先在各大音樂網站裡面下載試聽,如果覺得好聽再買正版CD支援。藍色的多瑙河,貝多芬《致愛麗絲》,帕赫貝爾《卡農》,格什溫藍色狂想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鋼琴奏鳴曲第14號)第一樂章(注意是第一樂章!),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第6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第5號交響曲大路得不能再大路了;第6號很悅耳很容易聽懂;但注意都是第一樂章!),巴赫C大調前奏曲和賦格第一首(非常簡單但蘊含著豐富的調式變換技巧),莫扎特G大調絃樂小夜曲;莫扎特第40號第41號交響曲(第40號主題被SHE用在《不想長大》裡,一聽就親切),肖邦小狗圓舞曲(短小精悍),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
入門可以從巴洛克時期的亨德爾、維瓦爾第、泰勒曼;曼海姆樂派的C.P.E.Bach;古典時期的海頓、莫扎特;浪漫時期的柴可夫斯基;包括名族樂派的德沃夏克、西貝柳絲、斯美塔那、培爾金特等都是相對比較通俗易懂一些的作曲家
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時期的歐洲,處於社會動盪和大變革的時代。社會領域的幾次重大革命事件,思想領域湧現的各種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理論、學說,以及文化藝術領域出現的諸多藝術流派,對世紀之交的歐洲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一詞最初來源自美術界。他們在創作中儘量避開寫實的題材,轉而關注大自然中的光與色,在戶外光與色的變化中描繪景物的整體感和氛圍,用精細的筆觸渲染閃爍的氣氛和色彩,表現轉瞬即逝的自我感覺和印象。音樂界的德彪西和拉威爾受到這些畫家的影響,將這種感受在自己的音樂中表現出來,形成了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的表現物件趨於模糊抽象,不再追求浪漫化的感情深度,而重視客觀的瞬間感受。旋律上少見清晰的旋律線條,旋律不再具有傳統的主導地位,而趨向於簡短片段化。和聲突破傳統的理論和規則,運用所有不諧和音和頻繁的平行五八度進行,擴大和絃使用範圍,大量採用增三、九、十一和絃等。調式音階重視各種教會調式音階、五聲音階、全音音階,擺脫大小調式體系的禁錮。作品中節奏複雜多變,音樂結構趨於鬆散,段落劃分界限不清。種種手法的使用營造出一種前所未聞的新穎音響效果,突出音樂的色彩性和獨特氛圍。
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年-1918年)生於巴黎,幼年就喜歡音樂,曾跟隨蒙泰夫人(象徵主義詩人維萊納的岳母、肖邦的鋼琴學生)學習鋼琴。此後開始接觸肖邦音樂,並由維萊納引入文學乃至多種藝術新思潮中。這對他後來印象主義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1歲時,德彪西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84年畢業時,獲得羅馬大獎,並去義大利學習。80年代末期,返回巴黎後,德彪西與印象派畫家、象徵主義詩人交往頻繁,受到他們的藝術觀念影響。1889年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辦,高棉、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方音樂深深啟發了德彪西。
德彪西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學生時代是其創作早期,主要集中於聲樂領域,藝術歌曲《浪子》、《曼陀林》等為此階段代表作。此時的作品注重歌詞內涵,追求風格的雅緻考究,避免傳統歌曲結構中的重複性。中期(1892 年- 1909年)創作的大型聲樂體裁《佩利亞斯和梅里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年)成為西方歌劇史上別具一格的名作。器樂曲《牧神午後》(L’Apres Midi d’un Faune,1892年)宣告了法國器樂藝術的獨立和復興。交響三折畫《夜曲》(Nocturnes,1899年)和交響素描《海》(La Mer,1905年)將印象主義音樂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階段還創作了大量短小具有描繪性的鋼琴作品,在鋼琴音樂中獨具特色。晚期受病魔折磨,作品較少。
德彪西個人藝術風格成熟於19世紀80年代,具體有如下特點:旋律簡短、片斷、零碎,和聲的功能被減弱到最低限度,增加和絃結構,用九、十一、十三等高疊置和絃來取代傳統三和絃、七和絃,追求音響效果的變化,不協和和絃不解決,使用非三度疊置和絃(四度、五度疊置),調性常是模糊的,使用非大小調音階(五聲音階、教會調式、全音階),常用復節拍、復節奏,節奏不規則的細分減弱了音樂推動力,常採用加強、減弱的細微力度變化,曲式結構鬆散自由,段落界限較模糊。作品中用一種模糊的,細碎、鬆散的筆觸來暗示和象徵,表現的是微妙、朦朧的氣氛色彩與感覺印象。德彪西的音樂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鋼琴作品有《前奏曲》第1集、第2集(各12首,1910年,1913年)、《意象》第1集、第2集(Images I、II,各3首,1905年,1907年)、《版畫集》(Estampes,3首,1903年)、《貝加摩組曲》(Suite Bergamasque,4首,1890年~1895年)、《練習曲集》第1集、第2集(各12首,1913年)、《兒童園地》(Children’s Corner,6首,1908年)、《阿拉伯風格曲》(Arabesque,2首,1888年)等;管絃樂作品代表作有管絃樂前奏曲《牧神午後》、交響素描《海》、交響三聯畫《夜曲》;代表性歌劇有《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管絃樂前奏曲《牧神午後》是德彪西根據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詩歌而寫的。一開始,長笛吹奏出柔順而飄忽不定的旋律,帶著微微的倦意和恍惚。長笛的音調代表著牧神懶洋洋的形象。在炎熱夏日午後,牧神夢到自己與仙女擁抱,懶懶甦醒後,回想著睡夢中的情景,隨後又一次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