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
2 # 陳廣逵
6.24.[原文]
子曰:“齊一變①,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齊國改變一下,能達到魯國的樣子;魯國改變一下,就能達到先王要求的原則了。”
[註釋]
①齊一變:齊國進行一次變革。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禮制教化。當時,齊強魯弱,但是齊國推行的是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認為齊離王道甚遠。
②至於道:達到先王要求的原則。魯國重禮教、崇信義,周公的法治猶存,仁厚而近於王道。“周禮盡在魯矣”(孔子語)。道,王道。
[解讀與點評]
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當時,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儲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眷戀之情。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評述】
齊、魯,是國名。變,改進的意思。
周武王得天下後,封周公於魯,封姜太公於齊。二國在兩位聖人(周公與姜太公)的治理下,聖人之道大興於世,國家蒸蒸日上。然而,齊國到了齊桓公,就大興霸權,與聖人之道背道而馳。而同時代的魯國,卻頑固保守,不思改進。
孔子鑑於此,故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這句話的意思,齊國去掉霸權主義,就達到了魯國的水平;魯國對於自己的所思所行改進一下,就接近聖人之道。
對於聖人之道,人永遠走在越來越接近於道的路上(近於道),但又沒有達到聖人之道。文王“望道未見”說的就是此意。
所以不思進取不對,不思改進不對,頑固保守不對,背道而馳更是不對。
先說不思進取、不思改進、頑固保守不對為什麼不對。
“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事實也是如此。這就像馬車在古代挺好,但到現在就顯得落後。而現在先進的交通工具,再過幾百年,一定又變得落後。先進有更先進,人永遠走通向更好的路上。交通工具事如此,對於道德理解亦是如此。就如國家的管理制度。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民主共和,越來越人性,越來越進步。
可見人對於道(良知)的理解與運用,永遠都只是越來越接近於真理,而又未達到真理的過程當中。
至於背道而馳為什麼不對。就不用多做解釋了。試問壞人(強盜、貪官……)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