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光背影

    《辛丑條約》簽訂,八國聯軍侵華一事結束,清政府為實現富強,啟動了新政。在新政這件事上,那些搞洋務經驗豐富的地方大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全部被棄置不用,資歷不算老的袁世凱一躍成為“改革第一人”。不僅讓袁世凱大量訓練新軍,還以全國編練新軍的名義,把包括張之洞在內的地方實力派新軍編練權奪走。這個原因何在呢? 1900年,慈禧在形勢不明之下,匆匆與八國聯軍開戰,明眼人都知道並無勝算。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都得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慈禧代表的清廷被消滅,天下是誰的?這些大佬一方面與洋人私下溝通,搞“東南互保”;另一方面,開始暗中行動,迅速擴充實力,以便在將來瓜分天下時多佔一些。即便是將來虛君共和,有實力的也能掌權。 湖廣總督張之洞最為積極,李鴻章的淮軍被打殘,他就開始積極訓練新軍,快速提升軍事實力,彌補李鴻章失勢後的實力空白。在這方面,他甚至連民族大義也忘了,他的軍事顧問是日本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時,他的兒子竟然還帶著軍事代表團在日本考察。日本是八國聯軍主力,在這個節骨眼上,跟日本有啥可交流學習的?更要命的是,張之洞的孫子,一直在日本學校上學。可以想象,如果中國大亂,張之洞要藉助日本人的力量,兒子和孫子是留在日本當人質的。除此之外,張之洞還跟英國處好關係,畢竟長江流域一直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 張之洞

    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損失嚴重,但李鴻章經營多年,當時仍然是最強的地方大佬;劉坤一為兩江總督,掌握朝廷經濟命脈。參與東南互保的,都是漢臣,從某種程度上說,滿漢對立忽然達到百年來最嚴重的程度。以至於清政府都不敢相信漢人,十年後搞內閣,乾脆直接弄個“皇族內閣”。地方漢族大佬公開決裂,可當時中國命運掌握在八國聯軍手裡,他們實力才是最強的。八國聯軍駐紮北京,各方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保障各國在大清安全“做生意”,需要一個穩定開放的清政府,列強也就不會瓜分清朝領土。八國聯軍保障慈禧是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地方大員的“割據”心思也就消失了。但慈禧對這一切都很清楚,此後,老同志們被拋棄,袁世凱成為第一大員。

  • 2 # 風的聲音好嗎

    簡單的說一下

    李鴻章,清末改革的第一人,也膽子大,趕幹,但問題是李鴻章年紀太大,已經無法肩負重任,袁世凱也是李鴻章推薦的。

    張之洞,傳統文人氣息太重,想改革,又不想那麼激進,比較保守,在改與不改中糾結,最後也做了些實事,但對於那個需要全面改革的時代,起的作用不大。

    袁世凱,有股匪勁,敢幹,敢折騰,不計後果,有大理想抱負,知道現在的中國需要什麼,所以最後的清政府也完全依靠袁世凱,一旦袁世凱不清政府,那清也就結束了。

  • 3 # 說名解字2020

    個人認為,慈禧太后之所以沒有選擇影響力更大的李鴻章、張之洞,而將袁世凱推上前臺,成為“改革第一人”,主要原因無它,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

    首先,時勢所迫。當時的清政府已滿目瘡痍,又逢八國聯軍侵華。明眼人都知道敵強我弱,勝算很小。而這些明眼人就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為代表。任誰也不會選擇未戰先衰沒有鬥志的將帥;而袁世凱不一樣,這個屢試不第的晚清失意秀才正在人生的上升期(小站練兵初露鋒芒),不管勢力如何,但至少有敢與之決戰的勇氣和氣勢;所以慈禧選擇袁世凱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其次,事關忠心。熟讀這段歷史就會知道,當時的李鴻章已垂垂老矣,老不是重點,重點是李鴻章的新軍軍事教官居然是日本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李鴻章的孫子居然公開帶著日本軍事代表團考察走訪;張之洞也一樣,其兒子、孫子都在日本(相當於日本人的人質);他們兩位想幹嘛?清政府快完了?蓄積力量分一杯羹?無論怎麼理解,這些都和忠義,名族大義背道而馳!如此這般,慈禧還敢選擇他們嗎?而袁世凱的不一樣在於其雖然是淮系李鴻章的人,但其不僅從來沒有表現出不忠的言行舉止,反而通過出賣戊戌變法大大的表了忠心。

    最後,勢力使然。彼時李鴻章的淮軍已經被打殘,雖然積極訓練新軍,但新軍並不完全被李所掌控。張之洞更不必多言,其軍事勢力從來沒有超過政治影響力。而袁世凱是真正的新式軍力的代表,甚至可以說是新軍的締造者。不選他選誰?!

    當然,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等人年老力衰也是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無論慈禧選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等人的任何一人,都沒有保住江山的可能性,或者說把握很小。只能選擇袁世凱,倒不是說選擇袁世凱一定有勝算,但至少勝面超過上述三人。

  • 4 # 火器工坊

    慈禧是個聰明人,她對晚清官場可以說是看的最透徹的一個人了,誰是自己的人,誰聽話,她自己是一清二楚。

    清朝訓練新軍的時候,已經是甲午戰爭戰敗以後,雖然慈禧很看好李鴻章,但是他也清楚李鴻章在南方根深蒂固,不會對自己言聽計從,也就是說慈禧太后沒法牢牢地握住李鴻章。而且若是讓李鴻章辦新軍,怕是又會摻入淮軍舊部,到時候新軍勢必還會走北洋海軍的老路子——一路腐敗到底。

    再者說,當時甲午戰敗,李鴻章是代表了清國簽訂了《馬關條約》的人,從廣大國民的眼中看來,李鴻章是歷史罪人,賣國賊(群眾們只會看到是誰籤的條約,而不再乎是誰主使的,這就是群眾的愚昧性)。如果再讓李鴻章訓練新軍,那就會失去天下人對改革的決心,沒法交代。

    至於張之洞,活的也是夠長的而且對於近代辦廠練軍等事宜也是有所瞭解,頗有自己的成見。但是和李鴻章一樣,張之洞在南方的根太深了,如果讓他再訓練新軍,慈禧在的時候還好說,如果慈禧不在了,不難保張之洞就把再把載豐這幾個小王爺放在眼裡,然後成為一個割據南方的軍閥。

    再者說,以張之洞的能力,在清廷看來並不如李鴻章出眾,張之洞作為立憲內閣成員的時候,就曾經被載豐嘲諷過,說他這輩子只是照葫蘆畫瓢,根本不即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水平。

    而用袁世凱,一方面,袁世凱根基尚淺,雖然受過李鴻章的提把,但並不屬於李鴻章派系的成員。此外袁世凱曾經在北韓獨當一面,並且還多次挫敗過日本人,屬於個人能力極強,會帶兵,也懂得結交世界性人才,善於外交,會搞治安,這就很符合慈禧的擇人標準。知遇之恩當湧泉相報,就算袁世凱狼子野心,當時慈禧還有另外兩個訓練新軍的高階將領,其中最猛的就是清末第一將聶世成。後來讓袁世凱在天津搞新政,一切也都在八旗子弟的控制之中,所以說對於袁世凱,慈禧很放心。

    至於最後清帝國好玩砸了,那純屬是載豐的鍋,遠不如慈禧會玩權術。

  • 5 # 歷史隨筆

    先說張子洞。其人本人早前是“翰林四諫”之一,典型的清流:好名,愛出風頭,觀點鮮明,標新立異,但是理論往往取決於道德,對外關係經常昧於時勢。晚年雖然也參與了洋務運動,但是整體上非實操人員。李鴻章曾評價他“不料張督在外多年,稍有閱歷,仍是二十年前在京書生之習,蓋局外論事易也。”這一點,作為大Boss的慈禧難道看不出來嗎。

    慈禧是很老道的政客,懂權謀,她知道怎麼駕馭下面的人:能做實事的人才要有,同時也要培養能制衡的力量,透過培育這兩種力量,保持用人的平衡。這樣的人,慈禧不可能讓他去做改革者啊。

    再說李鴻章,李鴻章當然有很強的辦事能力,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氣血漸衰,心態也逐漸保守。再加上李鴻章為官多年,官場關係盤根錯節,利益交錯,換做你是老闆,你會讓他當改革者嗎?

    袁世凱呢?年輕氣盛。雖是官二代,但是也是從底層逐漸歷練出來的。辦事既不迂腐,又有手腕,加上與外部世界大國多年交道,眼界開闊。在北韓處理叛亂中,表現出了極強的能力。另外,在官場上屬於新生代,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樣,歷史毫不意外的選擇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好的假髮品牌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