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侃美食說

    聽說德蘭修女的名字已經很久了。 諾貝爾基金會從639位得獎者中,評出三位“最受尊崇”的得主,其中就有她(另外兩位是愛因斯坦和馬丁.路德)。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問卷調查,她還是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知道她被譽為“甘地修女”,1997年9月13日她的葬禮上,最莊嚴的儀仗隊護送她的靈柩,英武整齊的三軍士兵沿途守護,跟隨在後的是數以百萬計的印度平民。參加她葬禮的除了印度總統和總理外,還有來自20多個國家400多位政要,包括了3位女王和3位總統。一位貌不驚人的老太太究竟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受到了世界如此的尊敬呀?以前不大明白,最近看了關於她的傳記《在愛中行走》。 德蘭生在阿爾巴尼亞一個富裕家庭,18歲高中畢業就選擇當修女;也就是選擇了放棄現世生活和美好前程 。她也曾夢想做個幸福的新娘,但為了“侍奉上帝”,她不再願意像普通女人過一輩子,儘管那會很幸福,很甜美、很溫馨。她不遠萬里去了印度加爾各答的修道院。高牆內,是鮮花與綠草,美麗和優雅,高貴和體面,安全與舒適;高牆外卻是混亂,是流浪,是貧病,是飢渴和垂死。她向教廷反覆要求到高牆外去為窮人服務,最後終於遂了心願,開始了她那“愛的行走”。 人們常用“慈善家”來定義德蘭修女。其實並不準確。慈善往往是一張冰冷的沒有體溫的支票,而德蘭修女卻是親手去撫慰這個照料那個,是面對面的給予。一位記者去採訪,看到她正在替一個重病人清理,那人拼命咳嗽,腰上有個傷口,潰爛得生了蛆。德蘭蹲下身把那人臉上嘴上和身上的穢物擦乾淨,又抱起他的頭,把他扶正,以便他睡得舒適些。就在此時,病人突然嘔吐,把嘔吐物全噴到了記者的腳上——他驚恐得都快暈過去了。記者在修女的感召下,從此樂善好施,但有一點一直沒有做到,那就是親手照料病患和垂死者。直到他最後一次來到這兒,才勉強在一個重病的老人邊蹲下,但他也老了!是呀,慈善是在明亮的大廳裡分發“紅包”,聆聽著受恩者的感謝。但那可不是德蘭式的“愛”。我想,仁慈的蓋茨先生也未必有替窮人擦拭的勇氣。 德蘭女士關注的是窮人裡的窮人;這些人稱作“窮人”還嫌奢侈。他們是乞丐、孤兒、麻風病人、艾滋病人、被遺棄者、殘障者和無家可歸的人。德蘭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於物質上的幫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機關和很多政府每天都在致力於解決窮人的生存問題,而在於,她始終堅信,窮人也是有尊嚴的;她付出一生的努力,在他們悽慘卑微的外殼裡,尋找和發現他們的尊嚴。在臨終關懷院裡,有人快死的時候,修女一定要把頭靠近他的嘴邊,細心聆聽他最後的話語。德蘭修女說:“我們不能讓一個貧困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拋棄,至少應該在他嚥氣的剎那,感覺到自己是一個重要的人,是被愛的”。所以有位從垃圾堆裡找到的老人,死時淚流滿面,拉著修女的手說:“我一輩子活得像條狗,但我現在卻死得像個人。” 德蘭修女不關心政治,更不關心階級,她只關心人,每一個具體的人。她的摯愛超越了種族、國家,甚至宗教。她愛窮人,也愛富人。她認為冷漠是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種疾病,孤獨也是一種飢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飢餓。 德蘭修女建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的住處除了電燈外,唯一的電器是電話。她去世時,她擁有的全部個人財產是一張耶穌受難圖,一雙涼鞋和3件滾著藍邊的白色粗布沙麗——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縫補。 也許有人說,窮人是“救不完”的,更應該從源頭上找問題。這話沒錯。然而窮人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救了一個,就是救了一個世界。“一輩子活得像條狗”,這需要制度之力才能改變;可是讓窮人”死得像個人“,卻是我們能夠勉力而為的。能達到德蘭修女境界的人極少,可是,她把整個世界放進愛裡,那麼我們就用崇敬和感動把她放進我們的愛裡。 德蘭原名”龔莎“,在阿爾巴尼亞語裡就是”花朵“的意思。在愛中永不凋謝的花朵,這就是她一生的概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俠盜飛車飛機怎麼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