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塵三千
-
2 # 讀史方輿
敗給慈禧很正常。因為慈禧是同治的老媽,代表皇權,在君權獨大的專制體制下,大臣、親王是不能和君權抗衡的,除非恭親王有朱棣那樣的本事。
-
3 # 英雄悲歌
奪權?根本就沒有奪權一說!恭親王再怎麼樣也只是一個親王罷了,他奪什麼權?奪誰的權?他敢嗎?再說了,慈禧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能主政大清幾十年,沒2把刷子是不可能滴!奕訢再能幹也只是一個能臣,他不可能鬥得過慈禧的!
-
4 # 風逍逍兮易水寒
1961年,陷入危機的晚清發生了一場政變。那一年,咸豐帝病死,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一舉剷除了顧命八大臣,順利奪權,史稱辛酉政變。從此,兩宮太后開始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權利。
辛酉政變後,慈禧是最大的得益者,而作為政變的發起者之一的恭親王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甚至還被慈禧打壓,最終導致奕訢意志消沉,鬱鬱而終。
為什麼恭親王會敗給慈禧太后呢?恭親王奕訢實際上是一個才能出眾、精明能幹的皇子。辛酉政變後的一段時間,權力並沒有全部集中在慈禧太后的手上,當時的局面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內有慈安太后壓制,外有恭親王監督,慈禧一開始還沒有達到呼風喚雨的地步。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太后漸漸的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把恭親王排除在權力中樞之外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是奕訢得罪了滿清的貴族,我們都知道洋務運動觸動了滿清貴族的利益,而洋務運動在朝廷的代表人物就是奕訢。加上辛酉政變在滿清貴族眼裡就是一場謀逆,奕訢作為主導者自然不會獨善其身。
其次是奕訢滿腦子正統和祖宗家法。奕訢有帝王之才,但是從道光皇帝傳位給咸豐皇帝的時候,奕訢就已經斷了皇位的念頭,特不可能篡位稱帝。而且當時是慈禧垂簾聽政,奕訢只不過是一個議政王,比多爾袞的攝政王差遠了,他也沒有反抗祖宗家法和正統傳承的想法。
最後就是其他宗室和漢族官僚等勢力支援的是慈禧太后。辛酉政變後,慈禧透過拉攏其他皇族宗室子弟來打壓恭親王,鞏固自己的地位。加上依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崛起的漢族官僚勢力倒向了慈禧,慈禧太后又藉助西方列強的入侵,剝奪了奕訢“議政王的名號,恭親王備受打壓,自然不是慈禧的對手了。
隨著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的勢力快速增長起來,不僅在後宮一手遮天,前朝也開始獨斷專行。藉著中法戰爭的失利,慈禧太后罷黜了所有的軍機大臣,解除了恭親王的職務,將恭親王的勢力徹底逐出朝堂。而沒了恭親王的牽制,慈禧太后在晚清呼風喚雨,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
其實,奕訢本來就是爭位失敗的皇子,身份尷尬,皇帝和其他宗室本就對他的身份很是忌諱,所以奕訢與慈禧太后爭權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局面。加上晚清已經腐朽不堪,頑固派勢力強大,奕訢想要鬥贏慈禧太后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
回覆列表
“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這是美國外交官何天爵對恭親王的評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許多外國外交官的看法。
可是,奇怪的是,慈禧太后卻對恭親王不太滿意。1865年和1884年,慈禧太后兩次免去恭親王的一切職務,等於說是“一擼到底”。特別是在1884年這一次,慈禧太后將恭親王“雪藏”了10年之久,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才再次將他起用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慈禧太后罷黜恭親王的態度非常堅決。1884年,慈禧太后舉行五十大壽。這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慈禧太后要接受王公大臣的賀壽。可是,慈禧太后拒絕恭親王隨班祝嘏。隨後,慈禧太后前往祭祀清東陵,也不要恭親王隨行。
祭祀東陵,是皇族內部事務,恭親王是有資格參與的。因此,醇親王奕譞、惇親王奕誴都站出來為恭親王求情。慈禧太后仍然不給這兩位親王的面子。
那麼,慈禧太后為何對恭親王如此決絕,絲毫不念親親之誼?恭親王在與寶鋆交談時說出了真實原因:“如果她心中還有憚忌之人,此人非別,就是區區。”
原來,慈禧太后之所以要將恭親王“一擼到底”,實在是因為忌憚恭親王。恭親王主政之時,遇到看不慣的事情,敢於犯言直諫。
慈禧太后多次表示要重修圓明園,作為親政後的歸宿之地。恭親王就敢一直拖著不辦。後來,同治皇帝也提出了重修圓明園的想法。恭親王眼看拖不下去了,便帶著9名朝廷重臣,當面勸諫同治皇帝不要重修圓明園,搞得同治皇帝龍顏大怒:“此位讓爾,何如?”
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用盡手段,始終沒有在恭親王當政時啟動圓明園重新工程。
同治皇帝親政後,慈禧太后想在乾清宮召見群臣,宣示垂簾聽政以來,平定洪楊、剿滅捻子,使宗社危而復安的種種艱辛。恭親王並不反對慈禧太后召見群臣,卻不贊成她在乾清宮召見。這是因為,乾清宮是皇帝批閱奏章、處理政務的地方,從來沒有皇太后來這裡召見群臣的先例。
在恭親王的力勸下,慈禧太后也只能作罷。
恭親王主政期間,慈禧太后不能隨心所欲,自然要視為“眼中釘”,清除而後快。
果然,當恭親王下臺後,慈禧太后辦事就順利多了。
想修頤和園?沒問題。主政的醇親王奕譞一路綠燈,要錢給錢,要物給物。哪怕財政緊張,國庫空虛,還可以到北洋水師的軍費裡去擠一擠嘛,還可以打著訓練水師的名義設立“海防捐”嘛,還可以打著海防的幌子向各地督撫伸手嘛。
想在乾清宮召見群臣?沒問題,上上下下全都配合。慈禧太后不但經常在乾清宮召見群臣,還堂而皇之地住進了寧壽宮——那是當年乾隆皇帝當太上皇時修建的宮殿,屬於太上皇專用。慈禧太后還自作主張,將寧壽宮外簷圍廊改為蘇式彩畫,失去了莊嚴的風格,弄得不倫不類。
這一切,在恭親王當政時是不可想象的。
為何在權利爭奪戰敗下陣來,總歸是對手的精明,政治手腕的圓滑,在摻雜一定的運氣成分。有時看看呂蒙正的《破窯賦》,只能感嘆,就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