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朱棣5次北伐都未能擊垮蒙古,反而是土木堡之變,蒙古一波擊垮了明朝50萬大軍,明朝從攻變守,無力北伐。這是為什麼?
13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朱元璋借元末亂政,取而代之,殘元勢力在明廷攻擊下退回大漠草原。至永樂間,北元勢力互相混戰,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名義上以本雅失裡為大汗,三部當中則以韃靼勢力較大。韃靼太師阿魯臺與本雅失裡欲統一三部,攜整個蒙古草原的力量與明廷抗衡,企圖再度南下牧馬,明廷北患漸重。

    朱元璋

    永樂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韃靼,帶去永樂皇帝的“善意”,希望與韃靼“相與和好,朕(朱棣)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而韃靼方面確因野心熾烈,拒絕明廷的橄欖枝,誅殺了永樂皇帝的使臣,永樂皇帝騎虎難下,遂派淇國公丘福率兵十萬,領“徵虜大將軍”印,出師北伐,欲“逆命者殲除之”。但是,丘福並沒有能夠完成永樂皇帝的心願,北伐軍在臚朐河全軍覆沒。

    朱棣

    萬般無奈之下,永樂皇帝只好御駕親征。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裡部,又於興安嶺,擊潰阿魯臺軍。韃靼人遂大潰逃,阿魯臺降明,被封為和寧王。而這時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圖趁韃靼勢弱,控制阿魯臺部,永樂皇帝自然不願意見到漠北一家獨大,遂於永樂十二年出兵親征瓦剌,戰事十分艱苦,最終以明廷慘勝告終,瓦剌自此恢復對明的朝貢。

    阿魯臺太師

    此後,為鞏固戰果,自永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樂皇帝又先後三次帥兵北征蒙古諸部,耗費大量錢糧,但其功不顯,永樂帝本人也是在最後一次北伐回師途中病故。永樂皇帝的五次北伐,前兩次是為維護國家統一,不得不為,而後三次則難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樂朝後,雖然阿魯臺、馬哈木等人分別臣服於明廷,接受封號,但蒙元勢力一直叛服無常,北患並未消除,最終釀成大患。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 2 # 靜夜史

    因為蒙古人是打不死的小強唄!

    事實上,蒙古之所以能和明朝耗上二百多年還活蹦亂跳,除了自身強悍的生存技巧,更多的是明朝戰略的短視和民族政策的單一。

    我們一個一個說:

    1、蒙古人的韌性

    蒙古人的堅韌性不說世界第一,也難逢對手,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蒙古騎兵就以旋風般狂掃亞歐大陸。要知道,在當時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的情況下,蒙古騎兵能夠萬里西征,並打出四大汗國,足以說明蒙古人的堅韌性力壓群雄。

    歷史上的蒙古騎兵根本不需要後勤補給,他們隨身攜帶的肉乾和乳酪就可以保證他們半個月到一個月的作戰,在古代那個日行千里的時代,這就意味著蒙古騎兵每次連續作戰可以跨越至少500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今天的中國最東端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江心交匯處到中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距離為5200公里。

    所以,在面對明朝的大舉北伐,如果不是被包餃子、打悶棍,蒙古人逃跑起來,明朝騎兵是追不上的。

    於是蒙古人深得游擊戰“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游擊戰精神,讓每次明朝軍隊都不能徹底肅清蒙古殘餘。

    即使蒙古騎兵遭遇到了明朝軍隊的打擊,比如常遇春閃擊上都,藍玉突襲捕魚兒海,但是北元完了有韃靼,韃靼殘了有瓦剌,反正只要明朝大軍撤走,剩餘的部落就可以春風吹又生。

    2、明朝的戰略短視

    這裡重點說的是朱棣的短視。

    1402年,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成為這個帝國的新主人。然而,等回過頭來才發現,因為靖難之役打得天翻地覆,北方邊防突然變得空虛起來。

    這裡的空虛,不是寂寞,而是真的兵力空虛。因為朱元璋時代,朱棣守衛的是北京到山西北部的北方邊境,而當朱棣南下,這裡出現了真空。

    好在蒙古人在朱元璋時代被揍得很慘,沒有發動大規模反攻,朱棣終於有機會重新建立起朱元璋時代的穩固邊防線了。

    但是朱棣沒有。

    首先,朱棣兌現了一個承諾,這是對兀良哈蒙古的,為了感謝兀良哈三衛在靖難時期的優異表現,朱棣大筆一揮,將先前承諾的蒙古高原東部地區賜予兀良哈。

    邊防黑洞,由此開啟。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兀良哈在接收蒙古高原東部時,雖然忠實履行了牽制韃靼瓦剌,為明朝減輕壓力的責任,但是兀良哈表示,你的大寧衛設在我的地盤了,影響我放羊,麻煩您給撤了,於是朱棣將大寧衛撤銷,同時撤銷的還有宣德衛、開平衛,這直接導致明朝北方邊境出現巨大缺口,東西無法銜接。不得已,東西兩線衛所開始內遷,長城以北地區被徹底放棄,明朝徹底喪失了對磨難地區的控制。

    要知道,朱元璋牢牢控制水草豐美的漠南地區,蒙古就只能向北收縮防線,而將漠南讓給蒙古以後,蒙古以此為跳板開始不斷南下襲擾。

    這不是發動幾次北伐就能夠徹底解決的。

    3、對蒙政策的單一

    縱觀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交流,有和親、貿易等多種形式,而明朝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拳頭。

    其實這也怪不得明朝,因為蒙古相比於匈奴突厥等實在不是一般的強悍,不用拳頭實在難以讓他們屈服。

    但是明朝的政策,就只有打。當然後期又多了一個,那就是被打。

    這導致明朝始終沒有辦法徹底肅清蒙古。

    應該說,朱元璋對蒙古的鬥爭還是很有心得的,在長城以北設定大量衛所就已經說明了朱元璋的高瞻遠矚。衛所相當於碉堡,各碉堡連成群,將蒙古的遊牧區分割為一塊塊,比鐵絲網還好使。而且隨著明軍不斷的勝利,衛所數量不斷增多,蒙古的活動空間被一步步壓縮,如果老朱能多活二十年,我覺得蒙古的下場會非常悲慘。

    可惜朱棣改變了這一策略。朱棣的打擊不是沒有效果,但是藥效太短,否則也不用打五次了,要知道,一仗不說打出五十年和平,二十年甚至是十年應該是可以的。但是朱棣的北伐沒有取得這樣的效果。

    國力強盛,可以多打打,就當練兵,而一旦國力衰落,後面就只能被打。明朝最大的失敗就是在勝利後連個都護府這樣的羈縻機構都沒有。大軍掃了一遍又一遍,蒙古人該幹嘛幹嘛,非常瀟灑。

    所以征服蒙古的大方向錯了,即使明朝大軍北伐五十次又如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戰爭無雙孟獲最強武將搭配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