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鄂州
-
2 # 坐在石頭上的胖子
首先,宗教,喇嘛教在吐蕃的傳播使得大量的男子入寺為僧,無人生產,無人作戰。而且,宗教不準僧人結婚,使得人口減少。宗教祭祀將大量的珍貴財物焚燒給上天,國家財富減少。
第二,吐蕃是部族國家,當有權威性的人物統治國家時,內部力量可以統一對外,但一旦拉薩對各地的部族掌控力不足時,那麼部族容易陷入內鬥當中。
第三,自然氣溫的變化,唐末時期自然氣溫有下降,對位於高原之上的吐蕃影響比平原地區更為明顯,糧食減產,牛羊死亡,惡劣的環境和不多的物資更是加劇了部族之間的相互爭鬥。
-
3 # 南閣水哥
答:吐蕃和大唐似乎是一堆孿生兄弟。他們幾乎是同年出生又在相同的年代走向了衰落。
回顧吐蕃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一、王朝形成期。西藏地區廣袤的土地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非常少,只有在一些河川峽谷低地的小平原區能居住一些人,其餘地方是無法生存的。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西藏可想而知是多麼困難。當然松贊干布做到了。他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並且遷都邏些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二、王朝發展期。
此時中原地區處在貞觀之治,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巔峰期。吐蕃不斷和中原修好,透過聯姻方式獲得大量的資源、技術文明快速的推動了吐蕃的文明發展程序。松贊干布還親自領兵西征,使象雄王國這個夙敵歸於治下。由此,松贊干布基本佔領了整個西藏高原,並建立起了西藏曆史上顯赫的吐蕃王朝。此外,松贊干布還初定吐蕃軍事、行政制度、法律條例、創制藏文,開創了一個勢力雄厚、經濟發展、文化興旺,被後人歌頌和懷念不已的美好時代。
三、蕃唐交惡期
吐蕃要想發展必須向東擴張,那麼很快的就會和大唐發生矛盾,矛盾多了就打起來了。整個持續了一百多年時間。這期間吐蕃開始發揮其高原特色 頻繁向大唐發發動攻擊,目的當然是想獲得好處。
唐蕃又於開元二十一年(733)於赤嶺會盟,然而終唐玄宗一世,均處於鼎盛時期的兩國仍戰爭不斷。吐蕃興便侵邊劫掠,敗便遣使求盟,但在唐朝初中期至安史之亂前,唐朝一直在戰略態勢上保持著對吐蕃的壓制,雖然時有大敗致使邊境區域性地區陷入被動,但整體上仍具有優勢。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國勢大弱,又急調邊境軍鎮回內地平叛造成區域性地區全面處於劣勢,吐蕃趁機佔盡唐朝傳統控制範圍的西域、南詔、河隴一帶,甚至於廣德元年(763)一度佔據長安,唐對吐蕃全面轉入防禦階段。唐廷為了防範吐蕃,舉國之力構築京西防線,雙方經過長期的拉鋸征戰,實力均走向下坡。這一時期唐朝對吐蕃處於被動防禦的劣勢階段,但雙方都未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反而在連年戰爭中極大的動搖了國家根本。互相交戰之後都走向的崩潰。
四崩潰中的吐蕃
貞元三年(787)年,吐蕃發動平涼結盟事件,這一陰謀徹底激怒了唐德宗。當年九月,唐廷採用宰相李泌“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策略,放下與回紇的恩怨,重新籠絡南詔諸部,在國際形勢上展開對吐蕃的包圍。
從根本上來說吐蕃遇到的問題是大唐帶來的。
在唐軍的不斷緊逼之下,吐蕃內部經濟開始崩潰,因為無法再戰爭中得到補給。人口也越來越少,奴隸主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產生叛亂。達瑪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
回覆列表
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當初為了穩定吐蕃的邊境關係,唐太宗腦子一熱就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錦衣玉食的公主要嫁窮鄉僻壤的地方,心裡實在不爽,就帶著唐朝的科技、文學典籍、醫藥書籍等當嫁妝一起過去了,松贊干布是一位雄主,心裡算盤打的就是這個。而文成公主的這些嫁妝等於把唐朝的文明送給落後吐蕃。
強盛的吐蕃
吐蕃在松贊干布領導下窮兵黷武,實力直逼大唐。吐蕃人士有野心的。670年,吐蕃舉兵進攻大唐帝國的邊境,西域四個鎮全面失陷。唐朝名將薛仁貴率兵應戰,想以此左右西域的局面,然後再驅兵入侵吐蕃部落。不想到吐蕃兵力極為強悍,薛仁貴全軍覆沒,只剩下他和少數將來潰逃,而這次的戰役也是薛仁貴一生中的最大的汙點,也證明了吐蕃的實力。
古人云“好戰必亡”,此時的吐蕃兵強馬壯,完全不拿大唐當一回事。古人誠不欺我,如果吐蕃人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就不會因此沒落。
吐蕃衰敗的原因有四點:
國力不足
吐蕃當時是連年征戰,四面樹敵,與周邊國家不停的交鋒。北邊戰回鶻、東面打唐朝、南部徵印度、西方懟阿拉伯。吐蕃國力再強,也強不過大唐,唐朝也只敢同三個勢力對打,可吐蕃同時面對四個國家,在國家經濟與人口上註定無法承受這樣的損耗。後來在四川維州的一次戰役中,被唐軍打敗,死傷十萬精銳,從此吐蕃一蹶不振。
佛教影響
佛教傳入吐蕃也是影響戰鬥力的一個重大因素,原來兇狠強悍的吐蕃士兵經過佛教文化的薰陶後成了一心向善的佛教徒,更有大量的男青年進入寺廟出家,這樣的行為導致了國家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且佛教在吐蕃的崇高地位也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奴隸反抗
吐蕃常年戰爭,四處擄掠人口,導致其成為了奴隸制國家。而奴隸數量更是多餘本華人口的五倍,數量驚人的奴隸產生了吐蕃人的懶惰行為,並且奴隸太多不好控制容易發生叛亂。公元847年,張議潮帶領奴隸發動起義,光復隴右十一州獻於大唐,至此之後吐蕃四分五裂,再不復從前的強盛。
自然因
公元八世紀中葉的氣候非常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時的氣候屬於溫和期,這樣的氣候讓唐朝和吐蕃都是五穀豐登,百姓糧食充足。但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後溫和期不在,氣溫下降,幸運的是唐朝地處平原,農業影響不大,可吐蕃屬於高原環境,生長在高海拔的農作物對於低氣溫就是一場災難。草料枯萎、農作物減產,導致牛羊沒有草料而死,百姓沒有糧食只能捱餓,國家經濟低迷,戰鬥力不復存在。
以上總總原因是導致吐蕃滅亡的關鍵,歷史中總有一些文明如流星劃過長空,但一瞬即滅,唯有中華歷史長存與世,這是我們足以驕傲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