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小學生
-
2 # 日下秋也
颱風是有,但兩軍在臺風之後仍發生了激戰,可見颱風並沒有令元軍損失太大,日本一方的頑強抵抗才是元軍失利的主要原因,畢竟日方已經枕戈待旦了好幾年。
至於“神風”一說,有學者推測是范文虎為逃避指揮不利的責任怪罪於天災。這是颱風說在中國流傳的主要途徑,後世的日本很可能也反受到影響以為真的是“神風庇護”。
而日本方面則比較複雜。眾所周知,神道教和佛教自古以來便對日本社會產生著巨大影響。日本大戰在即各個寺廟神社也很應景地舉行祈勝儀式,贏了,自然就是自家佛爺顯靈庇護,說白了就是馬後炮,為了增加信徒和香油錢起的幌子。而且離戰場較遠(沒人知道實際的情況)的幾家大型寺社為了忽悠群眾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編出一大堆瞎話。
如和歌山縣的丹生神社稱:自己神社供奉的四個大神有仨騰雲駕霧去打仗了。甲大神打頭陣、乙大神呼風喚雨、丙大神拉弓射箭云云。一番宣傳忽悠後,自然在當地吸了一波粉。
作為當時日本國內武家香火最旺的京都巖清水八幡宮更是編得更加奇異:文永十月五日上午六時,對馬島的八幡神社內突然飛出火球,緊接著下午蒙古大軍的艦隊便浩浩蕩蕩地直撲過來。元軍登陸九州,武士們無力抵抗,就在這時從一旁的神社中突然出現三十幾個身著白袍手持弓箭的怪人,他們朝天空放箭,霎時間箭矢如雨,將岸上的元軍射成刺蝟。緊接著從海面上生出火焰,火焰包圍元軍艦船,船上的元軍頓時大亂,奪路而逃。這些都是八幡大菩薩顯靈,天佑日本。
幾年後的弘安之戰,七百名高僧齊聚巖清水八幡宮,唸佛祈禱。突然從大殿之上傳來了一聲怪響,隱隱感覺像是有人在說“成了”。隨後軍情急報,就在怪聲發出的同一時刻,前線海面探出一條青龍,空氣中充滿著濃郁的硫磺味。隨即狂風大作,元軍船艦悉數被摧毀。這毫無疑問是八幡大菩薩再次施展神通,然後回到京都對和尚們通告:“成了”。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特扯淡?可那個年代資訊不通暢,而且宗教思想廣泛存在於普通民眾當中,百姓對此深信不疑。做為統治階級的鎌倉幕府當然知道是那群和尚神官在裝神弄鬼,畢竟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領們還要回來述職呢。可又一想,讓老百姓信神佛,安撫百姓不反抗武士的統治,也不失為一種便利的統治手段(鎌倉時代的僧侶還沒有日後本願寺一向一揆那種敢直接推翻領主的實力)
所以幕府非但沒有干涉,反而重金賞賜巖清水八幡宮、丹生神社這種為抵禦侵略者做出貢獻的“功臣”們。久而久之,再加上從中國傳來的“颱風說”,神風護國的觀念便深入人心了。
-
3 # 實秋
啥也別說,小日本有福氣,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都因兩次颱風沒有成功。1945日本戰敗,犯了多大的罪惡,日本沒有受到懲罰。自甲午戰爭到1945年對中國犯了天罪,然而蔣總統對日本太仁慈,不派兵佔領日本,去強姦日本女人出出氣,總統不願意,不奪回日本掠奪的金銀幣財寶,礦產等等,美國給琉球釣魚島,總統不要,不要賠款。說白了就是上天保護了小日本。但是由於它犯下了天罪,上天也會懲罰它,就是日本沉沒。但是還有幾千萬年。
-
4 # 友愛蜻蜓U
跟颱風關係不大,首先說明我不是任何朝代粉絲,只是客觀公正評價歷史,第二次十萬元軍已經登入上岸這時候還說颱風?傻子都不會相信吧,必須得承認日本戰鬥力,靠著瘋狂自殺衝鋒殺退了蒙古一波一波進攻而且還俘虜了一大批士兵,這個你說颱風是不是太勉強了?
回覆列表
元軍徵日,前後共有兩次,分別是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我們先講第一次,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為東征日軍的正副元帥,率領15000人 ,乘大小船隻900艘,渡海徵日。當年十月,元軍攻入日本的對馬、和歧等島嶼,與當地守軍發生激戰,並取得一定進展。後來因為指揮作戰不夠統一,又兼箭矢短缺,元軍在擄掠一番後,就主動回撤。至元十一年,正是元軍傾全國之力進攻南宋之時,這次徵日,基本上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雖未大獲全勝,畢竟從航海上積累了一定經驗。
我們再講第二次,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決定再次徵日。當時,南宋已經滅亡,所以此次出征比較正式,規模也很大。為了這次徵日,忽必烈專門組建了徵日行省,命令阿剌罕為左丞相、範文慮、忻都和洪茶丘為右丞相,四人為此次出征的主要將帥。四人之中,阿剌罕和忻都是蒙古人,范文虎是南宋降將,洪茶是降元的高麗人。後來阿剌罕因病不能出行,由阿塔海代其出征。
此次徵日,元軍兵分兩路,忻都和洪茶領兵4萬,從北韓半島渡海;阿塔海和范文虎領軍10萬,由慶元、定海、也就是現在的寧波、舟山一帶等處渡海。七月,兩路元軍先後抵達了日本的鷹島、平戶島一帶。
這次元軍徵日的規模是第一次的十倍,軍隊的構成分為范文虎率領的10萬南宋水軍和阿塔海統領的4萬蒙古軍隊。從軍力來看,忽必烈是打算以范文虎的10萬南宋水軍為主力。但由於忽必烈更信任阿塔海、忻都和洪茶,因此,范文虎雖然擅長水戰,但地位卻在阿塔海之下。忽必烈還有這樣的計劃:在征服日本後,準備讓這14萬大軍常駐日本。而遠征日本的元軍們,不論蒙古人,還是漢人,或是南宋的降兵降將,都不想長期背離父母妻兒,永久留駐日本。所以聽說這個訊息後,士氣低落,都不願全力出戰。這也影響了14萬元軍的軍心和軍力。元軍到達日本的鷹島、平戶島一帶之後,四名將帥之間因為爭論如何進攻發生了矛盾,爭論持續將近一個月。元軍在此逗留不進,一直沒有積極的軍事攻勢。一個月之後的八月一日夜裡,突然颶風大作,波濤如山,把元軍的船隻都摧毀或掀翻到海里了。很多士兵因為船隻毀壞,投海逃命,結果多被淹死。只有張禧等少數人事先在平戶島築壘,隔50步下碇停泊戰船,才得以保全。
事後,阿塔海、忻都、范文虎等主要將帥,乘坐部分儲存下來的船隻逃回大陸。剩下的十餘萬元軍,很快被日軍擊潰。對於元朝敗軍的處置,日軍的辦法是:蒙古人、高麗人和漢人統統殺掉,南宋降兵多被掠為奴隸。
第二次徵日,就因為元軍統帥將領們的不和及颶風的襲擊而慘敗告終。日本對這次挽救他們國家命運的颶風很是崇拜,稱其為“神風”。確實,如果沒有這次颶風,沒有元軍內部的不和,這場戰爭極有可能成功。因為以當時日軍之實力,想抵擋住如日中天的元軍,簡單是白是作夢。
“神風”的出現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迷信的烙印,在二戰末期,日軍又妄想“神風”再次出現,能挽救即將崩潰的敗局。於是以“神風”為名,組建了“神風特工隊”,企圖以自殺式襲擊抵禦美軍的進攻。但反人類的日本法西斯政權必然會遭到正義的審判,無論他們如何喪心病狂,都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