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教育先鋒

    家長,您好!首先,請您不要擔心,孩子遇到困難就懷疑自己、想逃避,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正常行為,大部分孩子都會這樣。當然,我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那個面對困難能迎難而上、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孩子。其實這就是一種能力成長,需要我們去培養。要培養這樣的能力,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在面對困難就想逃避的原因,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教養。

    一般來說,孩子遇事想逃避,沒有自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過度表揚。現在很多家長動不動就誇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實際上這種泛泛的誇獎,會讓孩子沉浸在自我欣賞當中。一個從小就活在掌聲下的孩子,就猶如溫室裡的花朵,是經不起挫折的。每當面對挑戰時,他會預判挑戰的難度,會選擇難度低,自己更有把握的事情去做,而自己沒有把握的事就會放棄,因為他恐懼失敗。

    2.期望值過高。很多家長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優秀。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試考了第一,回家就把自己家的孩子數落一番,甚至打罵一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又報了什麼班,學了什麼藝術班,也趕緊去給孩子報了班;更有甚者,為孩子安排一些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事情,以此來表明自己家的孩子更優秀。其實,這種長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的孩子沒有太陽雨露的滋養,你又如何去要求他健康成長呢?在這種長期的比較和打壓下,孩子容易自餒,慢慢自信心就沒了,就會覺得自己很笨,什麼事情也做不好。

    3.照顧太多。現在很多父母怕孩子吃苦,總是事事都搶著去做,就只差告訴孩子:你只管讀書,其他事情爸爸媽媽都幫你做了。以前接觸到一個孩子,四年級了還要奶奶餵飯穿衣,你能指望這樣的孩子去勇敢面對困難嗎?

    既然知道了原因,我們該怎麼做呢?

    1. 表揚具體。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孩子的進步,多鼓勵孩子去嘗試。

    2. 合理的期望。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接受孩子的現狀,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孩子都不好。過高的期望會變成孩子的壓力,過低的期望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不夠,不瞭解自己的能力。

    3.學會放手。孩子終歸會長大,我們無法護他們一世,放手讓孩子多嘗試。摔倒了爬起來就行了,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

    4.培養興趣特長。真正的自信來自於能力,關注孩子的長處,幫他們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點並培養成他們的特長。這個特長可以是音樂,可以是運動,也可以是學習。

  • 2 # 半支粉筆

    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情的有力武器。讓燦爛的笑容永遠洋溢在孩子的臉上吧!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能夠駕馭生活,能夠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能夠擺脫一切挫折。

    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抑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現在社會,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學校里老師對孩子要求過高,種種原因致使孩子精神高度緊張,往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抑鬱,孤僻等等心理。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顯得格外重要!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並且告訴大家,這是幾個天才學生。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這是心理學家們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學生因為受到老師的期待,所以有了積極樂觀的情緒,於是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努力向上,最終這些學生的成績有了提高進步,並且整個人都更自信。這個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小精靈,父母不妨試試下面的做法:

    一、不要對孩子“控制”過嚴。

    有些父母由於對孩子太過溺愛,或者期望值過高,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一些行為舉止,甚至包辦代替,只想要孩子搞好學習。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會專心學習,心無旁騖。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由於無法親自做事,所以無法體會到做事的樂趣。況且,孩子非常不喜歡父母干預自己,沒有了自由,孩子就會失去快樂,變的悲觀起來。

    所以,父母要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要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事情。比如穿衣服,玩玩具,看電視等等,孩子有了自主權,才會感到快樂自立。

    二、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當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傷難過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而不是大吼大叫,“把眼淚給我憋回去!”“哭哭啼啼的,太讓我失望了!”。假如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會造成孩子消極的心理。

    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出來,只有孩子把心中的鬱悶發洩了,他才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甚至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三、讓孩子擁有廣泛的愛好。

    開朗樂觀的孩子心中的快樂源泉很多,可能來自於許許多多的興趣愛好。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他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只愛看電視的孩子,如果當下沒有喜歡的電視節目看,他就會鬱鬱寡歡。假如他還喜歡讀書,還能熱衷於體育運動,或者飼養小動物,或者下棋,交友,參加演出,辯論等等,那麼他的生活將會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他也肯定更為快樂。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而父母對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能夠保持自信、樂觀的精神,那麼孩子也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變得樂觀自信起來;反之,父母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唉聲嘆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悲觀失望,消極自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的我們,在夏天做過哪些有趣的事,吃過哪些好吃的美食,你們還記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