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7
回覆列表
  • 1 # 城長爬雞小帶丫俺G0

    霸王項羽死於自殺!

    第一,出身註定高傲。從項羽的出身來說,項羽出身貴族,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再加上他真的沒有打過敗仗,所以項羽的骨子裡就有貴族氣質,這也就註定他容不得失敗,不甘失敗,無法面對失敗。

    第二,性格決定結果。項羽是一個英雄,但性格有缺陷。鴻門宴本可以殺死劉邦,但項羽驕傲自大,剛愎自用,劉邦一跪使項羽放鬆了警惕,錯過了殺劉邦的最好時機,埋下了後患,優柔寡斷的性格註定後來的結局。

    第三,出身和性格導致最後的結局。烏江亭長說可以送項羽過江,但出身貴族、一代梟雄的項羽怎麼可以像縮頭烏龜一樣自己逃走呢?他有何臉面面對江東父老呢?這也就導致他面對失敗不知所措,只能以自刎來逃避失敗。

    最後,項羽也是在說是天在亡他,並不是他打了敗仗!

    這種自負最後只能是自殺!

    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英雄遭遇末路,曾經有無數可能去描繪的歷史大劇,就此戛然而止,煙消雲散,留給後世人的既有無限的感喟和憂傷!

  • 2 # 歷史檔案館

    項羽是個驍勇無雙的大英雄,唐代大史學家房玄齡之父房彥謙曾把他的驍勇與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蚩尤相提並論。

    後世這樣盛讚項羽,說他是“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

    壯哉,項羽之神勇,千載罕見。

    但項羽卻是個失敗的英雄。

    他主要敗在三個地方:一、鴻門宴放走了劉邦;二、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三、錯誤建都於徐州。

    所以,項羽敗得相當不甘,死前一再仰天大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饒是如此,他仍卻能從容面對死亡,烏江自刎,一腔英雄浩然之氣塞滿天地。

    清代女才人李晚芳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此語不虛也,太史公以雄奇之筆寫項羽,當項羽縱橫天下之時,“喑惡叱吒,千人皆廢”,誰人能與之爭鋒?

    但其寫項羽之死,細觀其以驚心動魄之筆勾串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一系列情節,又何嘗不是《史記評林》中所說的“一腔怨憤,萬種低徊,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千古傳唱。

    馮其庸先生一直跟蹤著這個歷史課題,並於2005年11月親身前往定遠,邀請計正山一起實地考察了項羽當年垓下敗逃後的路線,寫出了《項羽不死烏江考》、《千百年來一座有名無實的九頭山》二文,發表在《中華文史論叢》上。

    在二文中,他鄭重其事地宣佈:西楚霸王項羽並非自刎烏江,而是被殺死於東城(即今安徽省定遠縣)。

    2007年7月10日,計正山也在《江淮時報》關於“項羽並非死於烏江”的文章,說這是“與國學大師馮其庸22年的考證”共同所得的結論。

    2008 年11月15甘至18日,中國史記研究會、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安微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安徽和縣項羽與烏江文化研究室聯合主辦的項羽學術討論會在安微和縣召開,重點討論了項羽烏江自刎的問題。

    網路上紛紛揚揚,則馮其庸先生之說,喧囂塵上,幾有成定論之勢。

    其實,馮其庸和計正山兩人否定太史公“項羽自刎於烏江”之說的最大依據,就在於《史記》有兩處地方提到了項羽死於東城。

    嚴格地說,《史記》中有三處提到項羽之死。

    一是《項羽本紀》中“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乃自刎而死”。這一大段文字明確點出項羽喪生的地點是在烏江。。

    二是《高祖本紀》中寫的:“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即項羽被追殺到了東城,被“斬首八萬”。

    三是《樊酈滕灌列傳》裡所記:“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楚軍將吏。”

    這三處,只有一處是說項羽“欲東渡烏江”,爾後“自刎而死”;兩處是項羽兵敗於東城,其一是被“斬首八萬”;另一是“五人共斬項籍”。

    東城古城遺址在現在的安徽定遠東南,與烏江之間約距二百四十華里。

    馮其庸和計正山兩人均認為,“項羽自刎於烏江”之說是太史公為美化項羽而在單篇為項羽作傳時的向壁虛造,事實的真相應該是項羽身死於東城。並且,項羽並非不可戰勝式而以“自刎”方式謝幕,實是被王翳、楊喜、呂馬童、楊武、呂勝等五人亂刀分屍,活活砍死。

    這麼說,貌似有一定道理。

    王翳、楊喜、呂馬童、楊武、呂勝等五人各持項羽屍體殘塊迴向劉邦請功,五人被分封為侯,乃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可以從《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中得到證實。

    按照《項羽本紀》的說法,他們是在項羽死後搶屍邀功,這功勞的水分未免有點大,封侯有點過高了;而按《樊酈滕灌列傳》的說法,他們是殺敵邀功,居功至偉,封侯更合理。

    不過,馮其庸和計正山兩人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關於項羽殉難的地點,《史記》中《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三傳所說的“烏江”和“東城”,其實都是同指一個地點,即烏江亭。

    為什麼這樣說呢?

    必須要說明一下,烏江亭不只是一個亭子,漢承秦制,《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裡面中說了:“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遊徼。”

    即亭是當時縣下屬一個行政單位。

    而烏江亭當時就是東城縣下屬行政單位。

    查宋代樂史所編《太平寰宇記》中有明確記載:“烏江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於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艤舟待羽處也。晉太康六年(公元二七六年)始於東城縣界置烏江縣。”

    同樣是宋人歐陽忞所著的《奧地廣記附札記》也載:“烏江本素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

    元初史學家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描述得更詳細:“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樑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臨江郡,後周烏江郡,隋改為縣。有項亭。”

    馮其庸和計正山兩人之所以把“烏江”和“東城”理解為兩個地點,他們是把《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提到的“東城”直接理解成東城縣縣城了。

    殊不知,太史公著史,在記大事時,有把縣城名泛指為該縣地域的習慣;只有寫細節時,才會特別標識出小地名。

    《項羽本紀》屬於細寫,所以特別點出了事發地點是在東城縣縣境內的烏江亭。

    所以,《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所說的“烏江”和“東城”其實都同指烏江亭。

    這個問題,稍微琢磨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按《項羽本紀》裡的說法,項羽從垓下逃到東城縣境時,身後只有二十八騎,那麼,他們是應該往東城城堡裡逃呢,還是往烏江方向逃?

    逃東城城堡,是等著漢軍來個甕中之鱉嗎?

    其實,《項羽本紀》的文中已經點明瞭:“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必須是往烏江逃啊。

    另外,要注意一下,項羽“欲東渡烏江”之前,剛剛進行了一場“東城快戰”。

    關於這個“東城快戰”,是發生在東城城堡附近呢?還是發生在烏江亭附近呢?

    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在這場“快戰”中補充了一句話:“於是,引其騎因四隤山而為圓陳外向”。

    這個四隤山,離烏江江畔不過三十華里。

    所以,項羽殉難的地點就是在東城縣縣境內的烏江亭!

    還有,《項羽本紀》寫項羽進入東城縣境之前,曾出現了一句:“至陰陵。”

    這個“至陰陵”也不應該理解為進入了陰陵縣縣城,而應該理解為進入了陰陵縣縣境。不然, “至陰陵”之後“迷失道”、“乃陷大澤中”之句就會被理解成陰陵縣縣城中有一個大澤了,顯然,這是不對的。

    當然,馮其庸先生也是曾考慮過把“烏江”當成縣下屬的行政單位“烏江亭”來理解的,但他認為“烏江在漢代屬歷陽”。他的依據是《元和郡縣圖志》中出現有“烏江縣,隸歷陽郡”的記載。但他沒看清楚人家完整的一句話是:“晉太康六年始於東城置烏江縣,隸歷陽郡。”即從晉太康六年開始,烏江才屬於歷陽。實不應該根據這條記載推出“烏江在漢代屬歷陽”的結論。

    按《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江郡,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縣十五:壽春邑、浚遒、成德、柘皋、陰陵、歷陽、當塗、鍾離、合肥、東城、博鄉、曲陽、建陽、全椒、阜陸。”

    即陰陵、歷陽、東城都是九江郡轄下的縣。

    至於馮其庸和計正山兩位先生懷疑太史公是在美化項羽,東漢班固卻在《漢書》裡這樣評價《史記》:“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看到了吧?劉向、揚雄都是漢大學問家,都說“其事核”,即《史記》的記載是準確的,可以稱之“實錄”,不存在向壁虛造。

    想想看,楚漢戰爭距離太史公的時代不過六七十年時間,如果楚漢事敘述有違事實,那早有人提出來了。

    對於太史公班所記史事,班固曾指出:“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天漢。”

    即《史記》中楚漢戰爭的史事多取於《楚漢春秋》。

    《楚漢春秋》為陸賈所著,應該是可靠材料。

    陸賈是很早就追隨劉邦,“居左右,常使諸侯”的著名辯士,他曾經因為討論《詩書》一事頂撞過劉邦,使劉邦“不懌而有慚色”,併為此事著作了《楚漢春秋》,目的是總結歷史存亡之理,以供劉邦治理國家時參考。

    所以說,劉邦是讀過《楚漢春秋》的——《楚漢春秋》所記之事是不應該存疑的。

    還有,《楚漢春秋》一書是在南宋時期亡佚的,班固寫《漢書》和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都有讀過《楚漢春秋》。如果他們看見《史記》所記與《楚漢春秋》所記相牴牾,一定會在自己的著作中進行考修正。

    前面說了,《漢書項籍傳》就對《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東城快戰”增補上了“引其騎因四隤山而為圓陳外向”一語,表明所謂的“東城快戰”具體應該叫“四隤山快戰”。

    司馬光也通過考辨,補充了《史記項羽本紀》中沒標明的垓下之戰的時間是“十二月”。

    至於《史記項羽本紀》中幾乎被《漢書項籍傳》和《資治通鑑》一字不動地照抄的段落、文字,都是信得過的史實。

    他們認為,這些細節寫得太精彩了,彷彿作者親臨其境,讓人不敢相信。

    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在“四隤山快戰”中,被項羽“嗔目而叱之”,“人馬俱驚,辟易數裡”的赤泉侯與太史公是很有淵源的。

    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即這赤泉侯就是楊喜。

    楊喜有個兒子叫楊敷,楊敷有個兒子叫楊殷,楊殷有個兒子叫楊敞。

    注意哈,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

    也就是說,楊殷是司馬遷的親家。

    楊殷從祖父、父親那兒繼承了赤泉候的爵位。對於這爵位的來歷,他自然一清二楚。

    他的祖父楊喜為華陰人,曾是舊秦軍的郎中騎士,全程參加了追擊項羽軍事行動,是歷史親歷者,歷史事件的當事人。

    毫無疑問,對楊喜而言,參加垓下之戰,追擊到烏江斬殺項羽的戰績,是足以讓他吹牛吹一輩子的大事。

    這裡面的所有細節,他樂意給所有人講,更樂意對自己的兒孫講,而且百講不厭。

    楊殷會把自己從祖父、父親那裡聽來的故事詳細給親家司馬遷講。

    那麼,太史公司馬遷寫這些故事和細節,寫得如同親睹也不足為怪了。

    有人懷疑,楊喜在對他們講述這些故事和細節時會有誇張。

    如果誇張,則裡面被楊喜被項羽“嗔目而叱之”,嚇得“人馬俱驚,辟易數裡”的情節就可以不提。把項羽自刎說成是被楊喜等五人亂刀砍死那更加威風。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這些故事和細節接近於真實。

    那麼:項羽自刎於烏江就是勿庸置疑的歷史事實。

  • 3 # 五花八門小二

    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作出這一推論的日本就實大學教授李開元在秦俑學第六屆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關於兵馬俑與項羽之死的論文。 李開元教授說,作為兩千年前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中央軍),在秦末之亂的動盪歷史中下落如何?牽涉到秦帝國的滅亡、楚霸王項羽的失敗和漢帝國的勝利等複雜的歷史問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最後楚漢決勝垓下時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的將士。這5位將士由秦軍加入漢軍時的官職,竟然都合於秦京師軍的官職。李開元說,垓下之戰,漢軍60萬,呂馬童、楊喜、楊武、呂勝、王翳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來,可以說是偶然中的偶然。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秦京師軍為原型塑造的,秦京師軍的去向,就是原型兵馬俑軍團的去向。根據他的研究考證,在秦末之亂中,秦京師軍加入了漢軍,其中的騎兵將士被編入了漢軍的灌嬰騎軍。垓下之戰後,灌嬰騎軍奉命追擊,在烏江岸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士,都是原來秦京師軍的騎兵將士,也就是秦兵馬俑的原型。這位學者表示,由出土的兵馬俑到其原型秦京師軍,再到漢軍中的舊秦軍將士,最後到斬殺項羽的秦人騎士,“史事的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的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的結論來,使人感到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 4 # 幽香臘肉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楚霸王項羽被韓信一路追殺,既無援兵,又沒糧草,軍心渙散,毫無鬥志。且戰且退中,來到烏江邊。雖曾力拔山兮氣蓋世,奈何時不利兮騅不逝,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只因有勇無謀,自大自負而落得個眾叛親離,自刎於烏江的下場。

  • 5 # 鄧眼看世界

    其實對於項羽的死亡之地,到底是東城還是烏江畔,史學界一直都沒有定論。而項羽自刎於烏江的說法,只有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可以說是孤證,但是因為《史記》歷來被看作是正史中的權威,所以項羽自刎烏江的說法被後世當作是主流的說法。

    但實際上,就連司馬遷自己的記載當中,對於項羽之死的記載也是充滿了矛盾。《史記·高祖本紀》中說:“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很清楚的說明了項羽是死於東城。而在《項羽本紀》最後的“太史公曰”中,司馬遷也說項羽是“身死東城”,可見連他自己都是模稜兩可的。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項羽之死的過程:

    項羽帶800騎兵從垓下突圍,第二天清晨被漢軍發覺,劉邦派灌英帶五千騎兵追趕。項羽渡過淮水,到達陰陵的時候只剩下了百餘騎,而且還迷失了道路,於是就向一個老鄉問道,老鄉故意偏項羽往西走,結果項羽陷入了沼澤地中沒有辦法前進。

    項羽只好重新掉頭往東走,因為中途耽誤了時間,所以到達東城的時候被灌英追及,而此時項羽手下只剩下了二十八騎,已被灌英的數千人團團圍住。項羽“自度不得脫”,於是把手下的二十八騎分成四隊,向漢軍發起了反衝鋒。

    項羽先斬殺一員漢將,向外突圍,赤泉侯帶兵在後面緊追。等追到項羽的時候,“項王瞋目而叱之”,把赤泉侯嚇退了好幾裡地。漢軍又分三路圍了上來,項羽帶領手下的二十八員騎兵再次衝殺,殺掉了漢軍的一名都尉和數十名騎兵。等項羽把隊伍重新聚集起來的時候發現,己方僅僅損失了兩人而已。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跟項羽說了那番渡江稱王的話。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項羽聽完了亭長的這番話後,卻大笑說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我沒有面目見江東子弟啊!

    說完之後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下令短兵相接,徒步做最後的一搏,項羽一人殺掉了數百人,“身披十餘創”,最後看見了故人呂馬童,於是自刎而死。

    項羽這個逃亡和自殺的過程真的是充滿了詭異,程步先生在這裡主要提出了三個疑點:

    第一個,陰陵的那個田夫為什麼要偏項羽?

    第二個,項羽的戰鬥力真的有那麼強嗎?

    第三個,項羽為什麼要自殺?

    首先,根據司馬遷的解釋,項羽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被灌英追上了,而項羽之所以被灌英追上就是因為陰陵的那個農夫騙他往西走,結果陷入了泥沼中不能前進。因為中途耽誤了時間,等項羽一行掉過頭來往東走的時候,等到了東城時就被灌英給追上了。

    程步先生否定了農夫的存在,主要是從這麼幾點來考慮:農夫怎麼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是項羽的?就算是知道,他怎麼敢去騙項羽?漢王懸賞千金要項羽的人頭,農夫如果真的是騙了項羽,為什麼後來沒有去領賞?

    第二個疑點,項羽的戰鬥力真的那麼強嗎?憑著29個人可以突破五千漢軍的包圍,而且殺掉漢軍數百人,這顯然是小說中的橋段。試想一下,灌英帶領的五千騎兵都是常年征戰漢軍的精銳,這樣一群人在看到項羽這麼大的“投名狀”時,能不賣命的廝殺立功嗎?怎麼可能被項羽的二十多人殺得狼狽不堪,甚至是讓項羽突圍出去?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個疑點,項羽從垓下之戰開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慾望,他帶著800騎兵一路難逃,目的很明確,就是想逃到江東去稱王。從垓下到烏江江畔,舍下自己的大部隊,舍下自己的虞姬美人,一路狂奔了500多公里就是為了逃命,為什麼到了烏江眼看就能得償所願了,卻突然決定要當一個烈士。難道僅僅是因為亭長的一番勸渡之語,激發了項羽的虛榮心?當然不可能。

    所以程步先生的結論是:項羽根本就沒有到過烏江,而是在東城就被群毆至死,然後被呂馬童等“五侯”分屍。而司馬遷之所以要給項羽加上這麼多戲份,只是為了塑造項羽的英雄形象而已,因為我們知道《史記》對項羽的描寫明顯是一個敬重、欣賞的態度。

  • 6 # 愛妮品歷史

    事件名稱:項羽過江東

    案件性質:眾口鑠金下的謀殺

    事件卷宗:漢書 筆記雜談 民間演繹小說

    被害人:項羽

    主要線索人物:劉邦 烏江亭長 灌嬰

    友情出場人物:江東父老

    本案發生時間:秦末漢初

    事件經過:史書有載,垓下之戰失敗,項羽率八百騎兵趁夜突圍,灌嬰領五千精銳騎兵追擊。過了淮河,隨從僅一百多人;到陰陵,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被告知:“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對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項羽又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下馬步戰,殺漢兵幾百人,身受十幾處的傷,最後揮刀自刎!

    卷宗疑團:小小烏江奈何截斷霸王生念?曾因數次的惡戰而雄霸天下,再因盟友的背叛卻遭遇如此絕境。一直站在那個時代最巔峰的人,擁有強大戰鬥意志的人,難道願意就此摧古拉朽般的落幕?

    被害人生前朋友圈:垓下之戰,劉邦以加封土地為條件,說動韓信從齊地南下;樑王彭越從樑地出發;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也在此時叛楚。這些人都曾是項羽的戰友,也位屬項羽滅秦後分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之列。

    卷宗分析:項羽會並能回得去江東嗎?項羽是自殺還是謀殺?

    卷宗細節:我們注意一下細節,史書上那個亭長就劃了一條小船過去!對於生活在水邊的人們,對於這麼個好歹是鄉長的人,怎麼就幾條小漁船的接駕排場都沒有?或許親愛的父老們都怕了,兵鋒太盛了,他們曾一度是項羽的幫凶,現在只好迴避,等將來清算的時候,能被當做從犯或脅從犯從輕處置也就阿彌陀佛了。對於高情商加高智商的項羽,他顯然能敏銳的洞察到江東父老們現在的惶惶人心,當然比白痴正常點的人都能想到。

    烏江邊的項羽,有兩個選擇:①過②不過。我們先假設這兩種可能都發生了。

    ①沒過,就一條船,代表的人心也太直白了,太傷自尊了!怎麼的就這樣吧,不過去了,去了也白搭,所有人背棄了我,該結束了!這應該是一樁群體性的謀殺案,沒有人希望再見到項羽,在外面自身自滅吧。初步結論:項羽是被羞死的。但是我不能就此答應自己,就這麼草草結案,如此偉岸的大丈夫居然是羞死的。所以我要強烈一點、憤慨一點的表達下個人的觀點:項羽是被氣死的,羞憤而死!凶手:江東父老群體,代表人物:烏江亭長。這個亭長究竟跟項羽說了什麼,真的不需要好奇知道那麼一點點。謀殺人證:項羽本人,項羽曾有云: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者。故里情結之重,鄉土鄉情之至深。如今人情卻如此淡漠。

    案件後記:那個亭長嘛,當時故事裡是應該有名有姓的,或許吧!替項羽背書的人邏輯也不至於這麼差,連個名字都不給。就此事實如果要定性,應該是民間有意識的自發行為,不應該是漢帝國的手筆。因為背書的水準太差!(一個無名的亭長,一艘小船,太不大氣,不符合邏輯)。這“無顏江東”只會是老百姓推卸自己見死不救的責任而自圓其說罷了,最後眾口鑠金成了歷史典故。我想說這是信誓旦旦下的傳說不是史實。

    答案清晰了,該結案了。項羽過沒過江東,我們不能確定,項羽是否自刎我們不能確定。唯一能確定的是項羽是被謀殺的。如果項羽沒過江東是被江東父老的人心謀殺的,項羽由於失敗被拋棄,被逼在離家不遠的烏江水邊羞憤自殺。殺人犯:江東父老群體。如果項羽上了船過了江東,是我們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他被出賣並被殺害,殺人物證——項羽的馬。因為劉邦抓住或殺害項羽,把責任推卸給江東父老,這匹馬是不會自己遊過烏江,趕巧跑到一個亭長家裡的,何況還編輯了一個無名的亭長,一艘小船。所以項羽是被謀殺的,殺人犯:江東父老群體。

  • 7 # 木木文史

    項羽在垓下和虞姬以詩做別,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自己唱了幾遍,美人虞姬也和著唱了一遍。項王流下熱淚數行,左右侍者也都跟著哭泣。

    項王渡過淮河,跟隨的騎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到達陰陵,迷了路,問一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走。”

    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中,因此,被漢兵追上。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騎兵就只剩二十八人了。

    漢軍的追兵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逃不脫了,對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歷經七十多仗,抵擋我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然而今天卻被困在這裡,這是天要亡我,看來今天非死不可了,我願為諸位打個痛快,為諸位衝破重圍。”

    這時漢軍把他們包圍了幾重。令騎兵分成四隊,分四個方向飛奔而下,衝到山的東邊,分三處集合。項王朝漢軍衝了過去,漢軍如草木隨風般潰敗了,並殺掉了一名漢將。

    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著,項王瞪大眼睛怒斥他,楊喜人馬懼驚,連連倒退。

    項王與騎兵會合,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一次包圍上來。

    項王又驅馬衝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了數十百人,再集合騎兵,僅損失兩個人。

    項王笑著說:“天要亡我,我渡江過去有什麼用!我帶了江東八千子弟西征,如今沒有一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擁我做王,我又有何臉面?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心中有愧啊?”

    然後對亭長說:“我知亭長是仁厚長者,這匹馬隨我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送給你吧。”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項羽一人獨殺漢軍幾百,自己也受傷十餘處。

    回頭看到漢騎司馬呂馬童:“這不是故人嗎?”馬童這時面向項王,指給王翳:“這就是項王。”

    項王說:“我知道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我的人頭,我把這個好處送給你!”說完,自刎而死。

    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身體,自相殘殺死了數十人。

    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

    五人將身體頭顱合在一起,都確屬項王的。因此漢王把原來懸賞的封地分為五份,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 8 # 牛魔王的棒棒糖

    棒棒糖勃然色變道:“大王,你這是……”

    眾將也是面面牙覷,都不知道項羽要幹什麼?

    項羽卻沒多說什麼,旋即騰身騎到另一匹黑馬之上,厲聲喝道:“眾將士聽令,孤今任命棒棒糖為西楚國上將軍,總領全軍,孤不在時,楚軍一應軍務,皆由棒棒糖決斷!”

    項羽最後深深地望了棒棒糖和虞姬一眼,旋即勒馬轉身,始終默不作聲的虞姬終於悲啼一聲,無限悽怨地說道:“大王,你真的要拋下虞姬嗎?”

    項羽雄偉的身軀劇然一顫,他強忍著才沒有勒馬回頭,心裡卻在大喊著,虞姬,虞姬,我最愛的女人,為了我,好好地活下去……

    下一刻,項羽狠狠一催胯下坐騎,向著南邊如飛而去。那是一條不歸路……

  • 9 # 胡侃瞎聊

    以項羽的性格,他應該是想回江東重頭再來。奈何士氣已經散了,韓信做的太絕,燒掉了江上的所有船隻,無法渡江。最後先殺虞姬,再自殺身亡。

  • 10 # 壞蛋傑瑞呵1984

    自刎。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圍在該下,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

    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 11 # 歷史摸黑人

    霸王項羽應該是死於自殺!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對項羽之死記載的很詳細,甚至超過了歷史記述的範圍。從《史記》來看項羽最後自刎於烏江之畔,並且是當著眾多漢軍將士自殺的,這點應該不會有假,畢竟劉邦派去追殺項羽的有數千人之眾,大家都是歷史的見證之人。

    在記載項羽死亡時刻時,有幾個漢軍騎將的名字被記載了下來,其中就有楊喜、呂馬童等人。這個楊喜本人不夠出名但是其後代楊家可是歷史上的豪門大族,其曾孫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所以司馬遷記載項羽之死時猶如其親臨現場。極大可能是楊喜在他日後的年月裡經常對其子孫提起他這段無比自豪的經歷,其家族將其當做寶貝進行了傳承。

  • 12 # 沉靜的猛男子

    據記載,項羽是自刎而死!自古有言:將不過李,王不過霸!霸王確實太厲害,力能舉鼎那不是吹的。除非其力竭,否則沒人能打的過他!項羽自殺後,漢兵一擁而上,將其亂刀分屍!因為劉邦曾許諾,誰能殺死項羽,賞黃金萬兩,封萬戶侯!所以可憐的霸王,死後也沒留下全屍,身體成了士兵們領取封賞的籌碼!

  • 13 # 大家一起聊聊

    項羽是被動的自殺,所以二者皆對。殺人,無非就是殺別人和殺自己,殺別人的能力喪失後,只能殺自己啦。項羽在無顏的情況下,進行無言的對抗,只能如此!

  • 14 # 提統跑路

    自殺哦,首先看項羽這個人,率領江東弟子打遍天下無敵,相當於重新滅了一次六國。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的舊貴族勢力紛紛宣佈獨立,項羽當時藉著楚懷王的名義成為六國的盟主,號令天下,六國的王都是他封的,包括劉邦。

    可能最終輸給劉邦,實在是不服氣。

    比如著名的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就是說的項羽兵財的場景!

    因無法面對江東父老而羞憤自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者是否知道,你接觸瞭解的是一個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