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心疼我叔叔。叔叔性格偏內向,但是對家裡人是很好很健談的,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跟自己的朋友們玩的很好,但是由於不怎麼回鄉下,跟自己的那一大幫親戚不是特別熟,也沒什麼話說。然後最近就老是聽到奶奶說什麼叔叔性格不好,不願意和親戚老表親近blabla的,而且還聽到有親戚罵我叔叔什麼的。然後我在家裡總是呆在房間裡,因為我真的沒有辦法在家人的說教下安靜地玩手機。然後家裡人又各種說我性格不好,不愛和別人交際。
2
回覆列表
  • 1 # 楊

    我剛開始看你的描述再看題目,我看成了被家人認為性格不好,這也是一種先入為主吧。人們往往習慣用自己的眼光,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人。家長看到的是他接觸到的你的樣子。你和朋友怎麼交流之類,他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他看到的並不是你全部的樣子。

    家長往往覺得自己很瞭解孩子。生活的越近的人,往往越容易看到身邊人的缺點而不是優點。要不然怎麼有句話叫遠香近臭呢。在一起的家人時間長沒見面會想他。天天見就該煩了。距離產生美。

    體驗就是有些心塞,鬱悶。放寬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2 # 沒吃過肉骨茶

    性格嘛!其實只有自己最瞭解自己吧!父母對你的瞭解,也並不是全部,因為他們也並不是事無鉅細地知道你的內心。

    其次,被家裡人認為性格不好,其實我覺得並沒什麼,因為他們起碼還是你的親戚,即便說了什麼,也不過是家長裡短,不會給你找氣受,不會傷害到你,最多是絮絮叨叨有點煩。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家裡人會這樣認為呢?

    我一直都秉承一個觀點:對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但我也覺得,在家人面前,是最沒必要隱藏自己的。是什麼就是什麼,我不開心就是不開心,我不想說話就是不想說話,都應該尊重彼此。不過,這樣想歸這樣想,對待遠一點的親屬(俗稱外人),該有的禮貌還是要有的,畢竟,禮儀算是一個人家庭教養的門面。

    有很多時候,長輩們的話題,與我們實在無法謀和,即便想與其交談,也不知說些什麼,可是不說些什麼,人家又以為你不理人家、不尊重人家。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畢竟自己心裡怎麼想只有自己知道。

    不過,親戚來做客時,不免會問到你的近況,這時,就需要注意了。我們一定要面帶微笑去回答,並且看著對方、認真的回答。這樣,即便你其後無話可說,但這個印象也已經刻在對方心中了,他們也不會認為你性格不好而不說話,只是不需要說話而已。

    和別人交談是一種語言藝術哦!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人,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說出去的話,沒有證據讓人看到,卻能深深地讓人記在心裡,且無法銷燬。

    希望懂得與人正確相處,不要讓大家誤解,不要讓自己心煩或悲傷。

  • 3 # 心理專家劉愛民

    被家長貼標籤會讓人感到委屈、沮喪、煩惱和無助。所以你會對叔叔同病相憐,因為你有與他相似的經歷和感觸。你想好好玩手機的時候,家長會來在你的耳邊說些大道理,而且還停不下來、越說越有勁兒。你躲到自己的房間,他們又說你性格孤僻,不會跟人相處。怎麼著都是你的不是,讓你有口難辯,委屈壓抑。

    出現這種現象,說明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存在問題,可以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1.父母的說教多於理解

    如果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是經常和孩子講一堆的道理和要求,而且說教的內容重複、冗繁。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方面孩子不容易做到親子都受傷害。理論—理解—實踐的過程是漫長的,成人經過幾十年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的東西要讓一個孩子在短暫的時間吸收消化,然後幾天一個星期就見效果,真的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看不到效果,家長有挫敗感,孩子覺得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也會有內疚、自責、自卑;另一個方面孩子會當“耳旁風”。家長不厭其煩地說教,影響孩子對語言的感覺,容易下意識封閉耳朵“聽不見”;再一個方面會導致孩子叛逆。父母的說教過多對孩子是一種精神束縛,孩子一天天長大,反抗、叛逆的力量和意識越來越強,這種束縛就會更多地製造對抗,導致親子關係過於緊張。

    家庭中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不能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也是導致孩子“不聽話”的一個原因。家長一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不能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併合理滿足,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那裡形成:“既然你不聽我的,那我也不聽你的”的潛意識內容。換句話說,就是家長沒有以身作則教給孩子理解別人、傾聽別人的方式方法,只是教給孩子“按我的來”的方式方法,結果就只會是說教出不聽話、我行我素的孩子來了。

    2.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對家人關注少

    中國“4+2+1”的家庭模式由來已久,獨生子被眾多大人嬌寵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什麼事情都不用他們操心。他們不知道父母工作壓力有多大、同事競爭有多激烈、生活擔子有多重,這些內容都被父母遮蔽了,他們當然就只能去關心那些能夠影響到自己的人事物上了。這樣家人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就像“不是親生的”。

    3.親子溝通交流言不達意

    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情況,明明是想影響孩子去主動思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卻半途而廢,不由自主地演變成一場說教。還有的時候,原本想跟孩子說說話、散散心,最後卻話不投機半句多,控制慾爆棚讓指責和慍怒橫流。

    親子關係緊張,有孩子的問題,更多是家長的問題,這種現象該如何調整呢?以下有一些方法供參考:

    一、父母更多理解孩子

    真正對孩子的愛,是對他的理解。這個理解包括對他心理狀態的理解,更包括對他發展狀態的理解。一方面我們要及時把握孩子現在是高興、愉悅,還是委屈、憤怒,他們有什麼樣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如何善加使用?又有什麼樣的需要遭到了壓抑打擊?有什麼辦法解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多多閱讀發展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知識,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態,比如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等的表現,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身心表現,給予孩子更好的養育。

    二、身教勝於言傳

    要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是觀察到什麼就學什麼。一個打起遊戲來就做事拖拉的父親抱怨四歲的兒子晚睡前洗澡總要被催促多次都放不下手中的玩具,他們迴應別人催促的話都是一樣的:“等會兒,我還沒弄完呢。”

    要想孩子善於交往,父母需要多幾個朋友;要想孩子善解人意,父母之間、親子之間需要多傾聽、多交流溝通。

    三、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

    不少父母說教、管教孩子,更多是對孩子的控制,控制傳遞的是焦慮和不信任。潛意識的東西很神奇,孩子會接受、認同父母的潛意識內容,最後孩子真的就會長成父母焦慮擔心的那個樣子。

    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相信他們能成長為你希望的樣子。

    四、專業幫助

    如果以上方法自我調整起來有困難或者不奏效,建議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輔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來水能直接養金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