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孝容可舉

    你的問題無法理解。

    國家是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法制,是規範天下人行為的公用的制度;變革,是社會發展、前進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由變革而起。

  • 2 # 秋宜聲

    公器,即沒有任何私人佔有性質,不能用於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器具。為全體人群服務之器具。從原始社會的部落時候開始,就專門有公器了(主要是用於祭祀、占卜、慶典時用的各種器具)。當時這些器具非常珍貴、重要,有專門負責掌管公器的人。那時以上活動是一個部落非常重要的事,是首領的主要任務,僅次於組織戰爭。各種慶典等活動由部落首領召集會議決定,管公器的人並無籌劃的責任和決定的權利,就是倉庫管理。後來,國家的任務繁重,公器管理工作也就成為一個政權、國家必備的一個專業部門或機構負責,皇帝並不直接管了。明朝設六部,禮部就要負責管理各種外事活動、慶典,也負責"公器"管理。但由於商品經濟、生產力已比較發達,各種公器具已不值錢,隨時可以生產或採購,"公器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組織、籌劃、實施。直到今天,公器機構的工作依然存在,但分散在很多機構。比如外交部,國辦等。

    古人說,"國家乃公器"是種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說它的屬性就是"為公而不能為私"的。這正是從原始社會後期人類生存、繁衍的特點來講的最早的政權、國家的本質性質。政權、國家的誕生,首先就是基於帶有地域、民族特徵的人群總體的需要,它本身並不帶有階級性和集團性。而後來隨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商品出現後,私有制出現併成為普遍後,產生了階級。國家才具有了階級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功能(但這是悄悄的,不能公開說的)。但國家的公開屬性,本質上和古人的公器管理並無區別。

    西方社會對"國家乃公器"的理解,從"共和國"、"合眾國"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其在私有制不變的情況下,儘量實現"國家乃公器"。但其實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也很早就誕生了。但中國從漢武帝開始,中國封建政權尊儒家思想後,搞了個"君權神授,地主階級依附、讀書人效忠",於是"國家"成了這個聯合集團剝削人民、壓迫人民、奴役人民的工具、這個性質徹底取代了國家的"公器性質"。國家成了一小部分人的"私用器具"。

    要理解近西方的民主政治,要從文藝復興開始,猶其對西方現代文明起決定性作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大仲馬的思想開始,而最關鍵人物是盧梭,盧梭認為:公民與公民的關係本質上是契約關係,這個關係是社會的主要關係。而國家與公民的關係,取決於公民與公民的關係,這個關係是從屬關係。政府也就成為"契約政府"。在這個關係中,甲方是公民群體,乙方是政府,合約條款就是《憲法》和《法律》。於是,政府代表的國家,乃公器。這是西方上層建築、大選政治的思想基石。

    篇幅所限,不再展開。但筆者並不認為西方的這個文明制度適用於中國,國情不同,也不能照搬。但也反對為了愛國就把西方政治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

    在"國家乃公器"的認識上,從古代到現在,其實東西方的認識是高度一致,只是方式會有不同。

  • 3 # 問道華夏

    國家就是一個擴大了的村莊,村民變身為公家公民,公民推舉一個管理團隊,負責管理保護這個村莊,這個管理團隊就是後來的“政府”。

    但是這個團隊不能同等於這個村莊,村莊是一個具體的地方,是該村村民世代居住,有共同價值認同和共同文化記憶的地方,這個村莊的土地、山川、河流,以及在共同生活中創造的物質文化產品,屬於全體村民所有。村莊是相對固定不變的,是一個地方,也是一個有著共同信仰和文化認同的地方。

    而這個村莊的管理團隊,是村民們推舉出來,受村民委託,代表村民管理這個村莊,村民出錢,支付給他們工資,保證他們履行職責,他們要對這個村莊的全體村民負責,包括組織生產、對外洽談合作發展、保護村莊、協調村民關係、制定村莊發展規劃、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等等。對於失職,或者因為年齡、身體、能力等因素不能履行職責的,村民將不再支付其工資,相當於解僱了這個管理人員。

    因此,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就成了所有村民的生活依靠和精神寄託,安樂窩和避風港。

    公器者,村民共有、共用、共享之器物也,包括物質的、環境的、精神的、權利的、義務的等等,比如村莊村體建設規劃,每個村民都有同等的建議權利,不因他的家庭窮與富,人口的多與少而有所不同;比如制定和修改村規民約,每個村民也都有表達自己意願的平等權利,不因他是村民組長或普通村民而有什麼區別。

    與“公器”相相對應的是“私器”,“私器”為村民個人所有所用,但同樣受到村莊保護。

    但當村莊管理團隊失去村民監督,變村民的“僕人”“委託人”而為“主人”“衙門”的時候,這個村莊的風險也就產生了,因為管理團隊不再受僱於全體村民,也不再服務於該村村民,為全體村民所有的公器變成了利益集團謀取私利的私器,村民失去了表達訴求和履行權利的主人身份,積怨產生,風險增大,村莊秩序走向崩潰,直到重新確立新的管理團隊。

    因此,公器必須保證共有、共用、共享,公器變成私器,必將導致矛盾衝突和村體的崩塌。村莊者,全體村民共有的之公器也,改變其用途,勢必帶來動亂災殃。故,老子云: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4 # 靜靜地觀魚

    家無非是個體利益的延伸,那麼國又是家的延伸。這些有著共同利益的團體不斷放大延伸,無非就是最終解決個人的利益訴救,。當然這種個人利益訴求是全體人員共同訴求的交集,並且這些訴求是遠大於依靠個人無法完成的訴求。如,交通道路,醫藥衛生,自然災害等等。這些都是個人利益的訴求,而單個人力,家庭又無法實現。因此就有更大的相同訴求聚集起來,共同出力,共享利益,從而形成國家。

    所以家從本質上講是為個人服務,而國同理,也是為每個個體服務的,從個人來講,國是自私的,從全體來講,因為是共同利益的交集,因此說為公器也是對的。

    其實如果國不能完成人們的共同利益,它還可以擴延,比如,各國的結盟,或者鬆散的聯邦,以前蘇聯類似,華約,北約,歐盟,還有各種經體等等。

    如果有一天人類面臨生存危機,有來自外空的侵入,那麼全球人結成一個大的組織,共同禦敵,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但本質上還是自私,只不過我的自私與你的自私相同而己,於是結盟體成為公共自私的集體表現。於是這結盟體成為公器。

  • 5 # 家國天下也

    參考道德經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大致意思是,天下(或國家)是無比奧妙的神器,人類不可對它強作非為,不可抓取執著,佔為己有。對天下強作非為的人,最後必然失敗。對天下抓取執著、佔為己有的人,最後必然失去一切,一把土也得不到。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某個別人的天下。

  • 6 # 睛晴倩靚青情

    因為只有國家才有能力主持公道 制定律法 才有能力懲罰罪惡 有了國家才會有秩序有和平 不然像部落社會時就會相互鬥爭 只有國家才會去做那種主持公道的事 國家富強與哀弱都與人民息息相關

  • 7 # 亂世小乞丐

    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說的: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之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

    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所以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權而代變者也,埃及、高麗等國皆是。其三如印度,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越南、緬甸等國皆是。

    其四如波蘭,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凶之故,去就無間,其何擇焉?《詩》曰:“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傳》曰:“嫠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

    我理解的公器第一、平等性;第二、共享性;第三、公益性,這三個特徵。具有“公器”性質的制度系統,舉例而言,最明顯的如:法律系統、教育系統,等。“公器”概念的外延很廣,有關這方面的理論顯得捉襟見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過最愛的人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