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生猛歷史

    提到漢武大帝的功業,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大一統和獨尊儒術。漢武帝銳意改革,擴充疆土的雄圖霸業,固然張揚大漢聲威,卻也實實在在耗空了國力,導致帝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相比之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卻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

    漢武帝像

    眾所周知,漢初諸帝普遍接受了黃老學派的主張,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推行黃老之術。此外,漢帝國還全盤接受了秦帝國的律法體系,更恢復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學術盛況。那麼漢武帝為何選擇了儒家思想呢?

    漢武帝為少年天子,意氣風發,銳意改革,希望擴充疆土,張揚天漢聲威,自然要改弦更張,選擇一套與以往的黃老學說不同新的思想學說,作為自己執政的依據。他需要的思想體系首先必須要提高自己作為皇帝的地位,支援自己的擴充戰略意圖,更重要的是能夠適應大多數民眾的心理需求,能成為長治久安之策。而儒家思想發展到漢朝,已經具備了這一條件。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有三個特色,迎合了漢武帝大一統的戰略要求。

    董仲舒像

    第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在董仲舒構造和發展的儒家學說中,人間的皇帝和上天的關係成為了一個重要主題。董仲舒認為天乃是至上神,而皇帝的尊位和權威正是得之於天。天既賦予了皇帝至上的尊貴,也可以透過災異現象來警告皇帝。這無疑為漢武帝的大權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董仲舒《春秋繁露》書影

    第二,儒家思想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和薈萃。漢代的儒家思想發生了徹底的改頭換面,新的儒家思想以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理論構造了新的宇宙觀,吸收了法家的尊王主張和道家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儒家主導了對於先秦流傳的五經的解釋,把諸子百家都看做是五經的分支和延伸,進而展開了思想的大總結和大融合,這是其他任何學派都無法比擬的。

    第三,儒家思想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一個農耕時代,人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死於斯,這種共同的生活狀態孕育了一種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關係。而脫胎於周朝禮樂文明的儒家思想,正是源於周族的農耕生活,強調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係和以仁愛為理想的生活態度,這無疑是儒家思想被廣大民眾接受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

  • 2 # 斜槓小D

    其實漢武帝選擇的儒家並不是當初由孔子創立的儒學系統,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摻雜了黃老之術、陰陽五行學說等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體系。到武帝時期面對內外交困的政治局面,完成政治大一統成為統治階級的迫切要求,而與此同時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主張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比如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針對為人處世,提出了“三綱五常”等道德標準。要達到政治統一的目的就必須先要完成思想的統一,董仲舒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及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就拉開了“尊儒”的序幕,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甚至是一種官方哲學。

    但漢武帝就只是選擇了儒學嗎?也不見得,比如張湯、杜周就不是。“外儒內法”才是漢武帝的真面目,所謂的“獨尊儒術”不過是官方統治階級跟儒士階層達成的一種契約:官方提供仕途通道而士人階層提供知識。然而這又是一次不公平的交易,誠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就是另一種焚坑事業,只不過漢武帝的手法比始皇帝更為高明,一個威逼,一個利誘。”當然最後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說漢武帝選擇儒家不過是表面文章,當儒學好用並且夠用時自然不妨溫文爾雅,一旦進入儒學不好用又不夠用的環境時則會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雖說董仲舒的主張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又為知識階層帶來不小的損失。孔孟的“純儒”早已作古,百家爭鳴的局面也一去不復返,誠所謂“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

  • 3 # 趙日金141

    漢武帝最後選擇儒家?子烏虛有的事兒。

    歷史上,雖然有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但《史記孝武帝本紀》卻沒有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之文字記載。

    相反,漢武帝極不信任董仲舒,並巧妙的借董仲舒弟子之言,賜董仲舒死,後寬大處理免其死罪。

    《史記儒林列傳》:

    “.,,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 4 # 漫步151977094

    漢武帝是獵物 就像法家曾經表現出的君臣關係一樣 屬於政治範疇之外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他的不幸 儒家最初表面上傳授的那些東西 對於不同物件來說寓意不同 真正聰明尊貴的人不需要刻意去強調 那只是很小的學問 這是知識論決定的 為什麼說顯示很大?因為那是吞噬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 不會接受那樣的知識論 更不會接受畜生學做人 畜生做人別人是畜生 我想這很好理解 聰明與相對本身就是一體的 所以哪來的聰明學 只有在兩極化的心智牢籠以及與其最相近的監獄系統下 那樣的學問才能夠顯示他的價值 因此不同寓意中的矛盾對立關係的統一需要什麼來現實?這就是法家 魯國如果不是天下只是範疇 或者只是範疇不是天下 所謂儒法家這個體系 不管以任何形式都不太可能傳出去 窮途末路了 這是不是事實?他的最初範圍也是能夠界定的 而不標版權威專業包裝將得不到那樣的機會 人們關於小騙與大騙的態度為什麼會不同?不建議爆伐 是不是意味著沒有那樣的能力和實力?執意那樣做 是不是意味著可以胡作非為?不談這些也行嘛 相反就是豚 而我想那是事實 所以什麼是天命 吃定了物件 吃定了獵物 吃定了獵物吃定了什麼?吃與被吃正確既真理 真理既天理 存天理滅人慾 這就是天命 假借之名

  • 5 # 雷世啟

    憑我的淺學,我認為漢武帝選擇儒家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秦帝國雖然強大,但政權維持之短,原因是暴政、酷律,最大的受害者是最底層的老百姓,而且是最大的人群,如果一個政權,尤其是中國,農民問題處理不好會出大問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說直白些就是穩住老百姓,劉徹是歷史上當皇帝超過50年為數很少的大帝之一,沒有超群的智慧肯定不行,之所以他選擇儒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法家是以法治國,但如果過了度,就會濫殺無辜,老百姓肯定不擁護,墨家是黑社會的鼻祖,孰優孰劣,你去評吧!

  • 6 # 蘭臺

    古往今來已經很多人談論這個了,我今天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下這一個話題。

    什麼角度?

    我想談談標準的問題。

    比如墨家,墨家主張“尚同、尚賢”,“尚同”就是推崇思想統一,這一點上墨家和道家、法家沒有任何區別;墨家真正的問題在於“尚賢”。

    墨子強調“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墨子這段話什麼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治理天下必須依靠賢人。

    這也就是墨家的問題:賢與不賢,沒有一個恆定的標準,而且很多時候“賢與不賢”的標準甚至會出現顛倒。

    更直白來說,誰來判斷賢與不賢?誰來裁定賢與不賢?賢與不賢究竟有什麼標準?

    這裡我可以舉一個例項,明朝崇禎皇帝沒有派太子南下,等他一死,在南京的明朝大臣們立刻就陷入“誰做皇帝”的爭論裡,按照血緣關係而言,就應該立福王,但是東林黨偏偏說要立賢,說潞王賢德,要立潞王,這造成了南明內鬥的原因。

    可潞王真的賢嗎?事實上潞王在弘光皇帝被抓,做了監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割讓江北向清朝求和,第二件事就是在杭州投降,一點兒都不賢。

    而在諸子百家裡,只有儒家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毋庸辯論的標準:血緣。

    賢不賢、能幹不能幹、英明不英明都不是一個恆定的標準,但是血緣是。

    你是皇帝的嫡長子,那你就是天然的皇太子,皇位繼承人,那就應該你做皇帝。

    所以我覺得儒家之所以能被漢武帝看重,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提出的一系列標準是可以量化,可以比較的,而不是曖昧的。

    至於法家、道家,這些“帝王術”從來沒有被帝王真正拋棄過。

    PS:沒錯,根據最新考古發現,黃老之學或者西漢初年的道家和法家區別不大,從《黃帝四經》來看,法家味道極重,比如《經法》說:“當領導的面南而立,大臣們恭恭敬敬,一點兒不敢矇蔽領導,小弟們俯首帖耳,唯上級之命是從。”——這既不是“以民為本”,也不是以封建宗族共同體為本,看不見封建社會的痕跡,只看見專制專制的霸權,簡直就是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的思想,完全是以上位者為本

  • 7 # 河東來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反對儒教的復興。

    這不得不追溯回秦始皇的時代。

    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坑的可不是一般意義的講封建迷信者,他們是佔據儒教統治地位的方士,或者稱術士,還不明白,那就明白的稱道士算了。

    這些人,是儒教國家的統治精英,是被秦始皇滅了國,遺留下來的原諸侯國國君(小神)繼承人,國師(道家)繼承人,國相(儒家)繼承人的集合體。

    秦始皇為什麼要坑儒(教),因為他要爭奪當時國家的領導權。

    皇帝是什麼意思?

    皇是大神,帝也是大神。

    皇帝,就是大神當中的大神。

    實際上,秦始皇就是方士當中的頭,就是巫者當中的大巫。

    秦始皇為什麼要尋長生不老藥?

    因為仙人沒有編制,雖然掌控仙藥但仍然要受秦始皇領導,只要找到了,就是簡單供奉仙藥的問題,跟一般老百姓面對君王沒什麼區別,不存在秦始皇去求取的事情。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沒有被焚燬?

    因為秦始皇掌握了《道德經》及其優秀傳人的《韓非子》,自己認為已經完全掌握了道家(造神)真諦。

    儒教正宗道家思想的《道經》卻被秦始皇焚之一炬,至今失傳。

    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最後勝出的學說是道儒兼採的法家,雖然從學術上看還是道家學說多一點。

    漢承秦制。

    不過此時法家這種特殊的道家已經謝幕,傳統道家攜帶廣大的儒教徒又捲土重來,因為儒教本身就是華人的傳統宗教,傳統信仰。

    而且道家人物莊子的思想“君無為,而臣有為”開始抬頭,相當於古代的“君主立憲”,皇帝有淪為虛君的危險。

    漢武帝的名字,表明君王還是帝,也就是大神。

    這種虛君思潮,漢武帝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他必須要拿準備復興的儒教開刀,首當其衝的,就是領頭人道家。

    但秦始皇的暴力鎮壓儒教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使得秦王朝早早滅國,同時收穫了“暴秦”的名聲。

    所以漢武帝焦頭爛額之際,遇上了儒教中居於傳統被壓迫地位的儒家的叛離,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主張,漢武帝當即與其一拍即合,他們終於聯手將道家拉下神壇,讓道家失去了其在儒教當中的祭司地位。

    然後漢武帝的思維,你們不是要復興儒教嘛?那我乾脆給你們封一個教主,一個至聖先師,一個接受帝王統治的神算了,這個人被選中為孔子。

    為什麼漢武帝可以封神,因為他是大神,封神是應有之義,神是大神的手下嘛!

    後來漢武帝也遇到了一個按相同思維模式的劉姓宗親,你漢武帝不是信仰儒家嘛?那我就按儒家的方式違規,看你把我怎麼辦。

    他卻不知,漢武帝只是表面上信,內心卻依然是黃老學術那一套,道家為主,儒家為輔。

    所謂“獨尊儒術”是要天下的老百姓去做的,因為儒術是他的手下掌握的,帝王卻不必完全尊重過度,只需禮賢下士即可。

    就像劉備“三顧茅廬”,其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諸葛亮為他所用,成為他的手下而已。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就是禮賢下士的代價,“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如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洪荒少女”傅園慧遭中乙球員奚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