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森大師的《錦繡江山》是有收藏價值的,國粹景泰藍,又名 “銅胎掐絲琺琅”,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 景泰藍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而今景泰藍的含義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美好寓意。
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和190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景泰藍就曾展出並兩次獲獎。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宮內的能工巧匠帶著一部分景泰藍散入民間,普通民眾驚奇於景泰藍的華美,其工藝由此開枝散葉,並在民國初年得到井噴式發展。如今,景泰藍被譽為中華國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寶景泰藍有著玉石的溫潤,珠寶的光澤,瓷器的細膩,金銀的燦爛,其工藝冠稱“燕京八絕”,深受歷代帝王垂青,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600年來一直是中國皇家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象徵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地位。所以它的升值潛質也極大。
景泰藍的工藝繁複,每項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製作難度很高,非一般工藝匠可以完成。所以,當時一件上檔次的景泰藍產品製作所耗費的人工,幾乎無可估量。
即使是在現代,一件上檔次的掐絲琺琅器製作,所耗費的人工量也是非常大的,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那幾乎是無可估量。景泰藍用料昂貴,其胎以銅胎為主,亦有用金、銀為胎的,琺琅釉多系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還須鎏金工藝,耗金量亦大。景泰藍的用料和製作工藝構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溺器要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
景泰藍雖硬,但琺琅脆、易碎,且無法修復還原。十年浩劫後,國內遺存民間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幾乎蕩然無存。目前出現的明清景泰藍製品,金光燦燦,賞心悅目,大多都是近年來歐洲倒流回國的商品。景泰藍的華貴,不是嬌慣出的華貴,而是千錘百煉、浴火而得的華貴。“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正是這種種的不易與高貴的品格,讓景泰藍豔壓群芳,成為一國之象徵。
景泰藍作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國家級大師越來越少,這使得當代大師的作品價格驟升。要說道行業內早一輩的景泰藍大師也就7位,像:錢美華、劉世權、張同祿、戴嘉林、米振雄、劉永森、霍鐵輝。其中,國家首批傳承人錢美華於10年因病去世,劉世全大師也已逝世,如今只剩下5位。新生代的景泰藍大師也有幾個,像張向東、鍾連盛、丁明鴻、馬福良等,繼續傳承發展著景泰藍。但是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行業的大師還是太少了。
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一直到清初景泰藍都是被宮廷壟斷,全世界幾千件而已,國內民間幾乎沒有,一件掐絲琺琅的成本相當於幾十件官窯,身價不菲也在情理之中。在中貿聖佳2002年秋拍會上,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琅開光御製詩句方壺,成交價僅為55萬元,而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這件物品成交價則為190萬元,升值幅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由此可見,國寶景泰藍,可謂是投資、收藏藝術品之首選。
劉永森大師的《錦繡江山》是有收藏價值的,國粹景泰藍,又名 “銅胎掐絲琺琅”,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 景泰藍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而今景泰藍的含義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美好寓意。
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和190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景泰藍就曾展出並兩次獲獎。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宮內的能工巧匠帶著一部分景泰藍散入民間,普通民眾驚奇於景泰藍的華美,其工藝由此開枝散葉,並在民國初年得到井噴式發展。如今,景泰藍被譽為中華國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寶景泰藍有著玉石的溫潤,珠寶的光澤,瓷器的細膩,金銀的燦爛,其工藝冠稱“燕京八絕”,深受歷代帝王垂青,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600年來一直是中國皇家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象徵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地位。所以它的升值潛質也極大。
景泰藍的工藝繁複,每項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製作難度很高,非一般工藝匠可以完成。所以,當時一件上檔次的景泰藍產品製作所耗費的人工,幾乎無可估量。
即使是在現代,一件上檔次的掐絲琺琅器製作,所耗費的人工量也是非常大的,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那幾乎是無可估量。景泰藍用料昂貴,其胎以銅胎為主,亦有用金、銀為胎的,琺琅釉多系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還須鎏金工藝,耗金量亦大。景泰藍的用料和製作工藝構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溺器要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
景泰藍雖硬,但琺琅脆、易碎,且無法修復還原。十年浩劫後,國內遺存民間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幾乎蕩然無存。目前出現的明清景泰藍製品,金光燦燦,賞心悅目,大多都是近年來歐洲倒流回國的商品。景泰藍的華貴,不是嬌慣出的華貴,而是千錘百煉、浴火而得的華貴。“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正是這種種的不易與高貴的品格,讓景泰藍豔壓群芳,成為一國之象徵。
景泰藍作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國家級大師越來越少,這使得當代大師的作品價格驟升。要說道行業內早一輩的景泰藍大師也就7位,像:錢美華、劉世權、張同祿、戴嘉林、米振雄、劉永森、霍鐵輝。其中,國家首批傳承人錢美華於10年因病去世,劉世全大師也已逝世,如今只剩下5位。新生代的景泰藍大師也有幾個,像張向東、鍾連盛、丁明鴻、馬福良等,繼續傳承發展著景泰藍。但是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行業的大師還是太少了。
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一直到清初景泰藍都是被宮廷壟斷,全世界幾千件而已,國內民間幾乎沒有,一件掐絲琺琅的成本相當於幾十件官窯,身價不菲也在情理之中。在中貿聖佳2002年秋拍會上,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琅開光御製詩句方壺,成交價僅為55萬元,而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這件物品成交價則為190萬元,升值幅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由此可見,國寶景泰藍,可謂是投資、收藏藝術品之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