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姚老師音樂課堂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朝教育體制中的必修課。樂器的學習是很好的分腦練習,是提高注意力分配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注意力的分配性是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標。

  • 2 # 九龍山下閒

    喜歡音樂,自然要學一門樂器。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因為樂感不是每一個人具有的,哥就是五音不全的傢伙!嘻嘻

  • 3 # 淡然觀景

    人需要物質營養。

    更需要精神營養。否則和普通動物比有區別嗎?

    音樂素養屬於精神營養很重要的一類。

  • 4 # 清茗

    人類精神滋養離不開藝術,音樂為藝術的一種。學習樂器可以更好去體會音樂之美。

    普通人聽音樂,喜歡音樂旋律之優美,在情緒極端變化時,聽上對應的樂曲,總有共鳴之感。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安迪在廣播室發現唱片機,他乾涸的心靈找到了甘泉,他將房門緊鎖,外放古典樂曲。他明明知道會受到很殘酷的懲罰,但在那一刻,他選擇讓自己心靈滋潤。在肖申克的監獄裡,人活著都不能有希望,希望意味是失望,只有麻木,才能苟且活著。但是失去希望,活著也是行屍走肉。安迪有信仰,有希望,所以在走出監獄時還能很好的活下去。

    學習樂器的人,他對音樂的理解更深,他能理解樂曲中每一點的情緒。

    學習樂器的人,可以接受寂寞,可以承擔壓力 ,因為他有很好的表達和疏解方式。

  • 5 # 九月風滿樓

    一般情況下,都是身邊人學某種樂器,激發了自己興趣,才走上不歸路的。

    ① 我為什麼學吹口琴?

    中學,看到某同學拿了口琴吹,很好玩,也借來吹,那時候大家居然也不嫌髒。

    學上癮了,後來就買了一個。

    別的同學都不練了,就我還練,直到——大家開始流行吹笛子。

    ② 孩子為什麼學鋼琴?

    小學,孩子見有同學鋼琴彈得好酷,於是也要學。

    去看鋼琴,“多少錢?”

    “三萬!”

    孩子說:“也不貴呀,買一個吧。”

    就喜歡孩子視金錢如糞土的這種精神,於是花五千買了個電鋼。

    現在孩子已經不上鋼琴班了,只在興頭上來的時候,彈上幾段。因為喜歡《第五人格》的遊戲,居然還搜了譜子自己練,因為喜歡遊戲《跳舞的線》,搜不到譜子,就自己用鋼琴摸出了譜子。

    我很欣慰,否則光玩遊戲,家裡鋼琴不浪費了?

    當初給孩子報鋼琴班路上,我說我最喜歡古箏。

    然後孩子說:“那你自己報呀。”

    “可是我沒時間學。”

    “那你等退休的唄。”

    “退休就沒收入了,沒錢報班了。”

    “那時候我就工作了,我給掏錢。”

    歐耶,就等這句了。

    可後來她學了鋼琴忘了爸,再不承認說過這話。

    然而我學箏之心不死,於是買了支蕭。

    畢竟便宜,反正吹起來跟古箏也差不多。

    小風子吼道:“差多了好吧?”

    ※ ※ ※

    總之,學樂器這件事,音樂世家或有不同,普通人家無非興之所至,快意為之。

  • 6 # 弓長張15973

    古代,禮和樂是相連的,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樂,融融而樂,所以合父子君臣,親萬民,禮樂相和以祭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便可以揖讓而治天下。由此可見,器樂在中國古代之地位,上升至治民,治天下的境界。不同的場合有不同樂律,等級分明,要求嚴格。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器樂變化也較快,由古代單一的鼓樂琴瑟,發展到現在的管絃琴湊,吹拉彈唱,甚至甪上了現代科技,中洋合一,真是形成了器樂大家族。不同的器樂演湊出不同的節律,展示著人們不同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喜怒哀樂一應具全。有的節湊鮮明,渾厚深沉,有的高山流水,湍急細鳴,有的情素纏綿,餘音繞樑。無一不盪滌著人的靈魂,陶冶著人的情操。從古致今,器樂是高雅的象徵,是文明的象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象徵,是社會升平和諧的象徵,是國泰民安的象徵。所以,要學器樂。(謝謝)

  • 7 # 婧彤聲聲

    我想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說一下為什麼要學習器樂。

    我的父親在當地的歌舞劇院是一名小號演奏員。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常常帶我參加他們劇團舉辦的音樂會。那個時候,我就認識很多種樂器,像大提琴,小提琴,單簧管,巴松等等。

    我很好奇那麼多的樂器為什麼能同時演奏一首樂曲?也覺得在爸爸排練的時候,站在舞臺正中央的那個指揮很酷,他用一截短短的指揮棒就可以讓這麼多人聽他的指揮。

    爸爸那個時候常說,音樂讓他快樂,每當和大家一起演奏的時候,每當指揮棒指向他的時候,每當他獨立完成樂曲中的獨奏樂段時,都會有一種被需要和認可的感覺。我當時還不明白這是什麼感覺。只是覺得爸爸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神情非常自豪。

    因為老跟著爸爸排練,所以也聽了很多的樂曲,像《拉德斯基進行曲》、《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巴赫二部創意曲》等等好多的世界名曲。記得那時候我的同班同學們人家唱的是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鄭智化的《星星點燈》之類,我完全沒聽過,被同學說我是老古董。

    在9歲的那年,我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民樂楊琴。這是一箇中西結合的12平均律的樂器,可以演奏中國傳統樂曲,也可以演奏歐洲古典樂曲。隨著學習技能的提高,發現好多的樂曲都在兒時聽過,這些聽過的樂曲在我腦子裡留下深深的映像,這對我學琴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就像我們小時候背過的詩歌一樣,到了長大也不會輕易忘記。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這段話同樣也可以作用到學樂器這件事上,因為你學過的不止是音符,不止是一歌曲,能流傳這麼久的,都是經典。

    每當彈琴的時候,你就是和這些優秀的作曲家在進行心靈對話。透過音樂,你瞭解了貝多芬,也同時瞭解了他的時代背景。你彈古琴,就會想起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音樂不僅僅是單純的1234567這7個音符而已。當我長大,那些學過的樂曲早已經融入血液,融入我的生活。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一首中國傳統民樂《茉莉花》響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人會唱的《生日歌》也是從國外流傳進中國。當你開始學習器樂,學習音樂的時候,你就開始接觸世界,以後也會讓世界瞭解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付五萬,月供兩千,有什麼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