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櫻桃番茄GO

    人生有三種度量:長度、寬度、深度。簡單的說,長度就是壽命,寬度近似於閱歷,深度可比作境界。

    長輩勸告子女,不外乎三種說法:一、養成良好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二、勤於學習,勤於做事,多習得些安身立足的本領。三、善於思考,善於自省,少年立志,中年不惑,晚年無悔,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以上可以換種更簡單的說法:延長人生的長度,增加人生的寬度,追求人生的深度。

    人生的長度與寬度淺顯易懂,難的是克己勤奮,決心和恆心。人生的深度卻是霧裡看花,似懂非懂。延續壽命,是動物的天性;豐富閱歷,是人世的慾望;提高境界,卻唯有接受高等級的教育。

    首先來談談什麼是境界。這種玄而不明的詞語,多數來自於宗教。境界這個詞最早出自佛教,是指自己的思想或修為所能感知的範圍。佛教有六根、六識、六塵的說法。

    心經有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耳口鼻舌身意,對應人的六種感覺器官或認知能力,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口舌、身體和意念。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這就是六根。

    憑藉六根,人感知世界,產生的感受就叫做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眾生以六識緣六境而遍汙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稱為塵。”人有了六種認識,就產生了六種煩惱,叫做六塵。即聲香色味觸法:

    色塵,指眼根所能看到的事物,分為三種:顯色、形色、表色。顯色即物的色彩,形色即物的形狀,表色即人的姿態。

    聲塵,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聲波,是耳識所分別的物件。

    香塵,指鼻根所嗅的東西,鼻識所分別的物件。

    味塵,指舌根所嘗的味道,是舌識分別的境界。

    觸塵,指身根感覺的境界,是身識所分別的物件。

    法塵,指第六識(意識)對六塵全體的作用。即由於六塵的關係,使我們在心裡湧現好、壞、美、醜、高、下、貴、賤等分別。

    六根六識六塵合稱十八界,這就是人的境界。

    說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生的境界如何劃分?

    《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藝術境界如此,人生境界亦如是。

    有我之境,就是以“第一人稱視角”來感觀事物,是小我之境。無我之境,則是以“上帝視角”來感觀事物,是大我之境。(這裡的大我並非指家國族派,即非集體,而是指個人感觀之外的,浩浩宇宙間存在的一種真理。小我並非指個人,而是指自身對於事物的感觀。)

    世人以小我感觀者居多,善惡是非皆從自身考量;而有我無我,大我小我就作為人生境界高低最顯著的區別。以無我之境外觀他物,公正客觀,眼界見識自然高於常人;以無我之境內觀自己,清晰穩定,人生思想自然比他人更深遠。

    那如何達到無我的境界呢?

    《人間詞話》裡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引用到人生境界裡,即是說:無我之境,人只有在靜中才能獲得。有我之境,人在動靜中都可以獲得。無我之境的人高雅,有我之境的人普遍。

    善於思考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感覺靈魂從身體裡昇華,可以俯視自己和所處環境,看待自身像看待小說中的人物一般,情感褪去,而邏輯線索清晰起來……這便是無我之境,是大我之境,是人靠近真理的時刻。

    而這種境界,一是靠思考,二是靠安靜。在安靜的環境中,以安靜的心去思考,就很容易達到無我之境。

    孔明先生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皆是此理。

    追求人生的深度,該如何行動呢?

    《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目標的迫切願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

    在人生起初迷惘時,要視野遼闊,志向遠大;繼而要執著,要艱苦磨鍊,如琢如磨;最後要明悟,要成己達人,走君子之路。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人生的長度就是追求生存和安全,人生的寬度就是追求社交和尊重,人生的深度則是追求自我實現。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兼濟天下是大我境界,獨善其身是小我境界,心懷天下自然比安身立命要深刻。

    保爾·柯察金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為了理想而奮鬥,就是在追求人生的深度。

  • 2 # 藍音

    深度? 你父母引你為自豪了嗎? 如若欠了某個人<國家>的債您還記得沒忘了償還這就足夠的深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退型性骨關節病變能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