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頭條上了解到付費社群,教個幾千塊,帶你做各種專案賺錢,但是我總覺得是騙人的,請問可信嗎
1
回覆列表
  • 1 # 是六福呀

    這個的話需要看自己哦,像這樣的話就需要自己來辨別了。一般的社群的話是資源對接,人脈拓展。像我瞭解到的28推精英會,小黑哥社群,財神大咖等等..報名的費用其實也不是很貴,但是裡面的大咖很多,單純的人脈拓展其實也是很不錯。

  • 2 # 胡健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加入過付費社群,事實上兩年前我就嘗試開始加入一些付費社群。原因是感覺成長碰到了瓶頸,想看看別人走過的路,但現實是身邊能接觸的人有限,所以就嘗試加入一些付費社群,做為一種成長路徑的探索。

    兩年過去了,關於這個探索也有了一些想法和感受,就先從我自己的探索寫起吧。

    案例

    先說兩個案例。

    攻城獅

    早在 2015 年底,第一次加的付費社群是池建強組織的「攻城獅之路」,年費也很程式設計師 —— 1024。

    當時付費社群這個概念出來,網上的說法是大V影響力變現,收割粉絲繳納 “智商稅”,但我考慮費用也不算貴,幾個朋友出去吃吃喝喝一頓飯也差不多這個價了。想著免費讀了好幾年池老的文章,獲益不少,前幾年微信也還沒出讚賞,就當點讚了吧。順便也可以近距離觀察下一個新東西誕生演變的路徑。

    我入群的時候應該是 100 多人了,後來慢慢推廣到了近 800 人。一開始主要組織的是線上分享與互動活動,早期來的分享人和內容都還是挺讓人驚喜的,比如:來自 Airbnb 的朱贇,還有邱嶽(俗稱二爺),OpenResty 的創始人章亦春等。

    這一下讓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路徑和可能性,而我探索的正是路徑與可能性,這就是我得到的價值點。但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對價值的定義不會一樣,加群的 700 多人想必也不會一樣。另一方面,即使僅僅維持這樣的分享質量其實就很難了。一年過去後,續費人數和新增人數就下降了很多,所以池老也在去年結束後停了這個事情。

    我感覺這個事情沒法持續的原因就在於,一方面純線上的社群成員能建立的連線非常弱,另一方面如果只靠個體的中心化價值輸出,其實很難同時滿足這麼一群人的價值訴求。

    TGO

    第二個付費社群是 TGO,它是極客邦科技(也就是經常組織各種技術大會如 InfoQ,ArchSummit 的那家公司)組織的高階技術人社交網路。

    這是一個同時支援線上和區域性的線下連線的社交網路,去年初他們剛剛拓展到成都,於是便加入了。經歷了一年,我感覺是自己還在摸索可以從中收穫什麼,另一方面這個社群的組織者也在摸索怎樣更好的服務好這個會員網路。

    雖然,這個組織的會員費要相對高不少,但我算了下 TGO 全國會員不到 500 人,收上來的會員費相比投入到服務這個會員網路的人力成本與其他一些活動成本,估計也剩不下什麼了。而今年組織者還在不斷摸索在給這個會員網路提供新增的價值點,比如:「極客時間」專欄和各種技術大會的免費參加福利等。而反過來,這個網路中本身也在提供一種去中心化且多樣化多方向性的價值點。

    這樣的社交網路結構更像是一種我們熟悉的 BT 下載軟體使用的 P2P 網路,在這樣的 P2P 網路中,永遠需要有 “種子機” 幫助有價值資源的高效流動,而擔當 “種子機” 角色的顯然是組織者,而參與者其實也需要保持分享給予與獲取得到並行的認知和態度,這樣的社群網路也許才可能發展壯大。

    意義

    前面講了過去兩年自己參與付費社群的一些經歷和感受,零散體現了一些意義,這裡再總結下。

    准入過濾

    其實付費只是最基礎的一個准入過濾機制,意味著加入某個會員你付出了一定的成本,會對待這個事情稍微嚴肅點。另外,既然付費就表明了一種價值訴求,而每個有價值訴求的人來這裡都不是為了浪費時間的,這樣就避免了社群的噪音,提升了整體的有效資訊量。

    付費思維

    付費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人們花錢一般分為兩種型別:

    消費

    投資

    消費,通常意味著,我明確期望獲得一種商品或服務,比如:買個手機是商品消費,理髮是服務消費。但投資,其實意味著可能沒有明確的回報,比如:買股票,是投資行為,期望是賺錢,但實際可能沒回報甚至還虧錢。

    事實是很多人在決策是否付費時,都會陷入這種需要合理化支出的問題(不差錢也算一種合理化方式)。所以,不妨把參與付費社群本質看作是一種投資行為,期望在個人成長或其他方面獲得價值回報,但也可能最終發現你加入的社群並不合適,沒能獲得回報。

    一般來說,其實付出的費用也不會太多,佔年收入的比重很低,相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而言就更微不足道了,只是這麼多年來我們習慣了用金額來衡量價值。

    深度連線

    梁寧的有篇文章《使用者體驗與結婚教練》提出了人的五個層次,我按自己的理解簡化如下:

    感知層:外表,感覺

    角色層:職業角色

    資源層: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

    能力層:能力圈,自身能力與能撬動的資源

    核心層: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按梁寧文中劃分人的 5 個層次,有時我們找配偶在第一個層次就決定了(一見鍾情),如果進一步考慮了門當戶對、有房有車、興趣愛好、共同語言什麼的,也只到第三個層次。但在一個社群網路中,其實直接跳過了第一層,更多的是在 2、3、4 層建立連線。比如,前面說的 TGO 網路,其實是一個技術圈的角色網路,大家都是在資源層和能力層交換與分享價值,以獲得價值 1 + 1 > 2 的效果。

    而能在核心層與你建立連線的人,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人生中的驚喜。而我理解,需要在核心層建立連線的關係有那麼幾種:夫妻、好友和事業合夥人。在核心層面建立的連線都是最強的連線,在這裡交換與分享的是情感與支援。

    很多年過去,當你不斷成長,你會發現核心層的連線在不斷減少,因為成長帶來了核心的進化,原有的一些連線便會脫落,而要建立新的連線不僅需要機緣還要時間。

    人是社群動物,所以社群總是有意義的;錢也是有意義的,用一種意義去交換另一種意義,這只是一種選擇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歐盟與日本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市場規模達全球經濟三分之一?這樣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