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健清風99

    癲癇患者不建議自行斷藥停藥換藥,這些行為應該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抗癲癇藥物僅僅控制病情,停藥反彈病情加重。據統計,大多數病人都嘗試過抗癲癇藥物治療,並且稍見病情有所好轉便相信藥物治療有效,等吃到一定程度病情見輕,便停藥,停藥之後,神經元放電立馬反彈,病情會逐漸加重,再吃藥,效果便不明顯,於是加大藥量,一段時間後,大腦損傷明顯,嚴重至即使不發病時,精神也不再正常。

  • 2 # 康乃馨患者關愛中心

    對於需要長期用藥控制病情的癲癇患者來說,坐等原研藥專利過期,順理成章換上仿製藥是一種「大家都懂」的操作,比如有些醫生會順應患者要求將原研藥換成仿製藥,或者藥店有時也會在未經醫生同意的情況下,以低價格的仿製藥替代原研藥 (除非購買者明確拒絕)。這種情況在抗癲癇藥物的使用中較常見。

    確實,從價效比上考慮,這種操作沒毛病,從法律規則上考慮,好像也沒啥毛病,但是這種操作真的靠譜嗎?不好說!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德國科學家們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看看將抗癲癇的原研藥換成仿製藥後,患者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然而,我們從研究資料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換藥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在一項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中,科學家們發現,接受仿製藥的癲癇患者依從性竟然出現了下降 [1],關於這個現象,人們普遍認為是因為藥物療效或者安全性上出了問題,導致癲癇復發甚至死亡的風險增加 [2-4],不然好端端地為什麼會改變用藥習慣不配合治療呢?

    為了進一步瞭解依從性變差背後的原因,科學家們對德國大規模癲癇患者佇列的處方資料進行病例對照研究 [5],希望弄清楚癲癇患者將原研藥更換為仿製藥時的癲癇復發風險。

    科學家收集從 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期間在德國接受神經科醫生檢查的 5,646,731 例癲癇患者,並按照一定標準將他們分為發作組和無發作組。經對比後發現,與無發作組相比,發作組在病情穩定後(無發作 180 天)首次發作前的最後一次處方中有比較頻繁的換藥行為。

    當然,研究中所說的換藥,更準確地說,是更換藥物製造商,它不僅僅是指從原研藥換成仿製藥,還包括由仿製藥更換為仿製藥;由仿製藥更換為原研藥;由原研藥更換為原研藥等多種情況。

    研究結果證實了科學家們的推斷,更換藥物製造商是癲癇復發的一個危險因素,其中從原研藥更換為仿製藥或仿製藥之間的轉換與癲癇復發的風險密切相關,而反過來,從仿製藥更換為原研藥或原研藥之間的轉換對癲癇復發風險並沒有太大影響 [5]。

    實驗很豐滿,真實卻相反?

    可是大家知道,仿製藥有實驗性研究資料支援,這些實驗的結果都告訴我們抗癲癇的仿製藥和原研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症上沒有區別,且在同樣試驗條件下人體對仿製藥和原研藥吸收程度也基本相同,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而且對患者毫無影響 [6-9]。

    然而在前面提到的真實世界研究中,結果卻與上述實驗性研究結果相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實驗性研究和真實世界研究之間會出現這種奇怪的差異呢?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實驗研究中僅往往會控制好各種變數,只研究某一種生物指標,比如藥物的血藥濃度,經過反覆驗證後來推測這些藥物在真實世界中的有效性、安全性等,然而真正的臨床應用要比實驗環境複雜得多,因此在結果上出現分歧也不是不可能。

    根據目前這項真實世界研究的結果,在既往無發作的癲癇患者中,轉換抗癲癇藥物製造商可能會提高癲癇復發的風險,尤其是由原研藥更換為仿製藥以及仿製藥之間的轉換 [5]。

    所以,如果你是既往很穩定,很長時間都沒有發作的癲癇患者,在考慮換藥的時候要慎重,多諮詢醫生的意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案。

    康乃馨有話說:

    真實世界研究是指研究資料來自真實的醫療環境,反映實際診療過程和真實條件下的患者健康狀況的研究。實驗性研究在可能有效的目標人群中進行標準化治療,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兩者比較而言真實世界研究可以納入複雜的、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被臨床醫生所看重。

    參考文獻:

    1.Gollwitzer S,et,al. Neurology. 2016 Aug 2;87(5):466-72.

    2. Manjunath R,et,al. Epilepsy Behav. 2009 Feb;14(2):372-8.

    3. Berg MJ,et,al. Neurology. 2008 Aug 12;71(7):525-30.

    4. Faught E,et,al. Neurology. 2008 Nov 11;71(20):1572-8.

    5. Lang JD,et,al.Ann Neurol. 2018 Dec;84(6):918-925

    6. Privitera MD,et,al. Lancet Neurol. 2016 Apr;15(4):365-72.

    7. Ting TY,et,al. Epilepsia. 2015 Sep;56(9):1415-24.

    8. Johnson EL,et,al. Neurology. 2016 Apr 26;86(17):1597-604.

    9. Kesselheim AS,et,al. Drugs. 2010 Mar 26;70(5):605-2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CAA的庫裡你見過嗎?當時庫裡的球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