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李元昊就不怕強大的宋朝嗎?
4
回覆列表
  • 1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党項人之所以敢建國稱帝,並不是頭腦一熱說幹就幹的,而是經過了幾代人苦心經營的最終結果。

    在李元昊稱帝之前,從他的爺爺李繼遷開始,党項人就在為他們的未來而奮鬥著。從李繼遷拒絕入卞梁開始,党項人就做好了同宋帝國的鬥爭,雖然那個時候的党項人還很弱小,但是党項人還是選擇了那個模糊的未來。

    李繼遷是党項族的英雄,他帶領党項族與大宋鬥爭,最終獲得大宋的認可,收回了靈州,銀州,綏州等地,重新成為四州之地的主人。

    同時,李繼遷將目光投向河西走廊,並在征服涼州的戰鬥中不幸中箭身亡,而他留下的基業,則由他的兒子李德明繼續為之奮鬥。

    李德明繼任党項首領後,他選擇了韜光養晦的策略,他向大宋稱臣,換取党項人休養生息的時間,最終在他臥薪嚐膽幾十年後,李德明再一次劍指河西走廊,他命李元昊為先鋒,攻佔了河西走廊絕大部分城池和土地。

    李德明去世後,李元昊繼任夏國主,又經過多年準備後,李元昊稱帝,他知道宋遼兩國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他準備用戰爭來獲得兩國的承認。

    戰爭開始,其實主動權還在大宋手中,但經過好水川之戰和三川口戰役後,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落入元昊手中,從此李元昊多次主動的向宋帝國發起戰爭。

    最終,李元昊透過戰爭,迫使宋朝承認了他的地位。

    因此,党項人之所以敢建國稱帝,不是因為他們不怕宋帝國,就是因為怕,所以他們才會花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去做準備,而最終,他們成功了。

    因為不論是李繼遷,還是李德明,還是李元昊,他們都是有才幹,有能力,有作為的人。有他們,是党項人之幸,但確是重文輕武的大宋的不幸。

  • 2 # 鳶飛九天2018

    党項人一直是遊牧於西北的遊牧民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同時佔據了肥沃的河套平原,因此,党項人在宋初之際實力強大,於是李元昊有了稱帝建國的野心。

    至於李元昊為何不怕強大的宋朝,這個宋朝的“強大”必須得畫引號,宋朝自趙匡胤建立以來,可以說從未強大過,雖然經濟極為發達,國家富裕,但富而不強,尤其是宋朝軍隊沒有足夠的騎兵,面對以騎兵為主的遼國和西夏,很少佔過上風。因此地處西北,騎兵為主的李元昊,自然並不十分畏懼龐大,但軍隊不強大的宋朝。

    党項族原屬於西羌族的一支(也有党項族為鮮卑後裔的說法),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以姓氏為部落的名稱,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唐朝時,党項族多聚居於陝西,甘肅一帶,唐朝末年,党項族出兵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遂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後封為夏國公,賜姓為李。此時的党項族佔據五州之地,手握兵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到李元昊時,党項族愈發壯大,面對沒有騎兵的中原王朝,李元昊趁機建立對抗北宋,下禿髮令,並創立党項文字,正式建國稱帝,史稱西夏。存在近200餘年的西夏,最終被崛起於蒙古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滅,党項族作為一個整體族群也逐漸消失。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首先,党項人的優勢來自於其部族對西北地區統治的根深蒂固和漫長的歷史淵源。西夏帝國曆時190年,但如果按照宋史記載“雖未立國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權記載,李氏党項家族的統治長達347年,亦及黃巢之亂後的881年開始算起。党項部族內部豪酋的共同利益促使他們站在了反抗宋朝的同一戰線上。

    再者就是在作戰地形和士兵素質上的優勢。大家都知道,宋朝軍隊冗官冗兵,將領經常調動,以至於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無論是對西夏軍隊作戰方式的適應還是將士之間的契合都需要在大量的實戰中積累經驗,所以北宋相對強大的西北軍也是用時間在戰火中磨礪出來的。而西夏的軍隊在先前的李繼遷,李德明時代,就已經經受了戰火的磨鍊,他們與甘州回鶻,宋軍,以及盤踞在青海吐蕃部落都交過手,其戰力自然相當客觀。再者,西夏雖然人口少,但是由於民風彪悍,幾乎可以說是全民皆兵。到了15歲的男人兩人中抽取一人編入擒生正軍。精銳的鐵鷂子重騎兵,史書記載其甲非踏張強弩無以造成威脅,此外還有擅長山地戰的步跋子,以及橫山羌兵,日後還增添了強弩軍。

    其三就是戰略要塞的構築以及經濟重心的佔據。西夏經濟基礎薄弱,所以在攻佔了富饒的興州,靈州,甘州,涼州,河套平原後,西夏才有了立國的基礎和與宋朝對抗的資本。上述地區是貧瘠的西夏土地上最富饒的地區,不僅生產戰馬,還出產糧食,食鹽,兵器製造。而且還佔據了絲綢之路,可以對沿途商旅徵收更高關稅,並且藉此打擊宋朝的對外貿易。

  • 4 # 熊貓吃竹論史

    西夏建國於公元1038年,強盛時“東盡黃河、西達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約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西夏地處遼、宋、吐蕃之間,能存活下來是有一定原因的。

    西夏未立國之時,對強者稱臣,曾臣服過五代梁唐漢晉周,北宋,遼,金,蒙古,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而西夏也是各國拉攏的物件,西夏無明顯外憂,左右逢源,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攻滅小的部族。由於西夏常年處於大國的威脅之下,軍隊訓練一直不曾鬆懈,軍制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這使得西夏軍隊能夠保持一定戰鬥力。

    終於到了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在歷任西夏國主經營下建國稱帝,隨後宋夏雙方開打,李元昊本就蓄謀已久,打探中原情報,一交手,疏於戰陣的宋軍大敗。1043年雙方和談,北宋承認西夏,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一定的經濟援助。

    西夏具有地形優勢,宋軍伐西夏要過沙漠,半路上無法補給,需要帶上幾十天的糧,如果不能迅速攻克城池就會馬上斷糧,不利於攻城。維持大軍的後勤保障遠比軍事行動本身耗費更大。而西夏只需堅壁清野,以逸待勞,守住重城,宋軍便會無功而返。

    西夏儘管到了公元1038年按捺不住建國稱帝了,但西夏畢竟是個小國,一旦宋朝決心對付它,日子就不好過了。經過宋神宗、哲宗、徽宗前期三代經營,北宋對西夏的半包圍態勢已經形成,形勢一片大好。西夏儘管也不斷試圖阻止宋人,但效果甚微,加上國力不足,日漸窮困,滅亡指日可待。很可惜,靖康之變發生了,河西精銳被徵調,然後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富平一戰直接把陝西給丟了,宋與西夏不再接壤。

    大國間互相牽制是西夏夾縫中生存條件之一。前期北宋、遼的均勢,後期是則是金、遼,蒙古滅金,繼而吞併了西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溫下雞蛋一般可以儲存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