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含山唐

    要說最喜歡的田園詩是宋朝翁卷的《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首詩色彩明麗,語言活潑輕快,讀來朗朗上口,更主要的是把江南初夏之時的繁忙景象寫的栩栩如生。

    讀者這首詩,讓人想起曾經的農村經歷。鄉村四月,應該是現在公曆的五月。初夏時節,江南農村桑樹翠綠,春蠶的飼養應該開始了,而田裡的油菜籽,大小麥都要收穫了,早稻開始插秧。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大忙季節。我們叫春耕大忙季節。

    曾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七五年我高中畢業,那個時候沒有高考,就回鄉參加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然,我家就是貧農呢。五一勞動節在農村是名副其實的勞動節。春蠶開始收蟻,切嫩桑葉開始喂蠶寶寶。而田裡的兩熟制田開始插秧了。

    初夏時節,天氣忽冷忽熱,時晴時雨,就像孩兒面說變就變。一大早生產隊隊長出工哨子一響,大家就準備下地幹活。婦女們的主要工作是養蠶,男人大多到田地裡幹活。養蠶是很辛苦的。前十天蠶寶寶要睡三次覺,我們叫頭勉二眠三眠。到四眠後就是老蠶了,一般餵養六七天蠶寶寶就要結繭了。整個過程約需一個月(具體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專門寫養蠶)。下田插秧一般是男人們的活。二熟制田是沒有春花作物的,三熟制田是把油菜籽等春花作物收穫後再種田插秧。而此時是農村最忙綠的時間。一是蠶寶寶是老蠶了,食量大,胃口也大。你只要喂,它就不停的吃,一直吃到結繭為止。二是田裡的活一邊要收,一邊還要種。過了時令,作物收成就要受影響。

    我想,翁卷一生一舉不中就放棄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鄉村四月少閒人。真妙呀!忙不說忙,說“少閒人”,給忙碌的季節增添點悠閒的味道,你喜歡嗎?

  • 2 # 陸玖柒叄

    我最喜歡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種恬淡的、舒適的、讓人陶醉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不管是身家幾何的老闆,還是忙忙碌碌的平民誰不願過這種與世無爭相安無事的生活。

    現在很多人失卻了本真,將功利化成了全部。怎一個‘’累‘’字了得!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希望種一籬菊花沏一盞新茶,將南山風景收在眼中、放在心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願意!

  • 3 # 塔心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唐伯虎的“桃花樹下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陶的是種悠然自在,唐的是種仙意灑脫。這是我較為嚮往的。

  • 4 # 小夥子耗子尾汁

    說到田園詩,我最喜歡的詩就是陶淵明瞭

    最喜歡的詩句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陶淵明仕途不順之後開啟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的終結。歸田園後,他明白了這才是他追求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何等的愜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假仁假義,沒有官場的黑暗,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他悟出了“繁華落盡見真淳”,為什麼自己之前非要去最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不惹情思哀怨,閒看花開,靜待花落,令暖自知,乾淨如始!

    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是他陶淵明卻不是這樣的,他追求的是自然,沒有人可以約束他,在田裡勞作,時不時望著天空的白雲,汗水直流,他感到十分滿意,心情好時,大醉一場,興而作詩人生不過如此!

    三千繁華,彈指之間,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土,唯有自然,方能超凡脫俗!

  • 5 # 阿A-wang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作者高鼎,雖是清朝人,但個人覺得《村居》這首詩的田園風造詣絲毫不比唐王維 孟浩然 常建等的代表作遜色,而且更琅琅上口,一邊吟誦,一副早春美麗清新、景色如畫江南就在眼前,意境頓生。

  • 6 # 潤古齋話瓷

    我最喜歡的一句田園詩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有人可能說,這不是田園詩,田園詩應該是籬笆牆內的風情寫照。但哪一位田園詩文不是心在田園,胸懷天下!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了田園之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的是天地之間的空曠之美,寂寥之美!蒼天大地,一望無垠,讓人產生無此蒼涼寂寥之感,甚至讓人感覺到了無助!所好,風是最好的媒子,撥弄美女秀髮的是他,撩動少婦裙袂的也是他!當時當下,風吹草低,現出了牛羊,給空曠的原野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因為生命讓大地充滿了希望和活力!

    不是上蒼不給你機會,而是看你是否善於把握!

    不是大地缺少美,而是看你是否善於發現!

  • 7 # 草夕寸品文史

    最喜歡孟浩然的一首詩

    宿建德江 唐 ·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將孟浩然一生在歸隱與入仕之間徘徊的矛盾心理展現的淋漓盡致,表達了詩人走向山水,進入自然,尋求自由的精神家園的心理過程。第一、二句交代了這首詩的時間和地點,日暮時分,孟浩然的船慢慢地停泊在煙霧籠罩的小洲旁邊,夜晚只能住宿在這裡了,想起自己的孤獨和仕途的不如意,新愁和舊愁一齊湧上心頭。伴隨著煙霧緲緲,朦朦朧朧,心中的煩惱不可名狀,這裡的愁既有夜宿異鄉的愁,也有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坎坷和磨難的惆悵。

    最後兩句是傳誦名句,看起來是單純的寫景,實際上是將個人的情感寓於景色之中,實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夜幕降臨,詩人在船上才發現,此時此刻的原野如此空曠,天空與地平線相連,因為視覺的原因,好像天空比樹木還低。明月映到江水中,近的好像觸手可及。這一句將景色寫的遼闊、寂靜、孤清,詩人在景色中得到了慰藉,忘記了“愁”,也忘記了自己的惆悵。在遼闊的天地之間,孟浩然實現了自己精神上的整合,實現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開闊了胸襟,昇華了精神。

    這是一種真正的隱士生活的重要部分,透過自然環境的影響,實現了內心的平和。進入了這種境界的孟浩然是快樂的,是自由的,他不再糾結於人生的“愁”,而選擇了看淡一切,追隨內心的聲音,追求內心的平靜。這就是中國士大夫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真正的自由是內心的平靜,是精神的自由,束縛我們心靈的有的時候正是我們自己,只有真正擺脫了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才能實現靈魂的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喝姜水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