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度化魔
-
2 # 小桃談熱點
沒有偷過,但是知道這樣情況的存在,小時候偷錢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父母引導走向正道對以後的成長還是很有幫助的
-
3 # 台州鑫城園林園藝
沒有,向來比較乖巧呵呵,記得有次是家人給的讓去買零食,結果被小賣鋪老闆連人帶錢送回家裡,以為我偷了家裡的錢,記憶猶新
-
4 # 瘦不下來的蚊子
我相信多數孩子小時候都做過這種事情,關鍵是看父母 的教育方法和態度,如果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就置之不理,那麼很可能造成“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的悲劇,所以家長的教育對孩子成長影響非常大,告訴他,即使是父母的也不能隨便拿。
-
5 # 白玲情感
小時候的我算是懂事的,從沒偷過父母的錢也很少要求父母買東西。相反父母給錢讓我上街買點東西多出來的一元,幾元我都會統統還給父母,一分也不會多拿,有時父母給我都不要。
記得小時候會時不時會看到弟弟妹妹偷媽媽的錢,每次都說買了東西分我一半,可我都是放一邊沒吃,最後不知道東西去哪了,就算不給我也不會說,當沒看到。也有幾次媽媽發現錢少了,問弟弟妹妹是不是偷錢了,有時弟弟妹妹會說是我偷的。我當然說不是我,再說也不會有人相信是我偷的。
從小我就不愛吃零食,時不時家裡會備有零食我都很少拿來吃,長大以後也很少買來吃,一年內也就會買幾次我喜歡的水果吧。我身邊的朋友都說很少見我吃零食。
小時候的我很幸運的,常常會撿到錢,真的,基本都是五元,十元,五十元也撿到過幾次,都是拿回家給我媽媽了。我媽有時會不拿說給我自己用。
記得有一段時間同學們都喜歡買泡麵開了就啃不用開水泡直接吃,那時我也買過幾次可都是吃了一點點就拿回家了,或者分給同學吃。
小時候真的很天真,無憂無慮的。如今,不是為情煩就是為工作煩。這就是人生,只能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
6 # 貝貝豆育兒課堂
您好,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偷父母錢的經歷,有兒童成長機構,之前做過一份關於孩子偷錢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0歲左右年紀的孩子,有60%有過偷拿家中財物的行為,另外有30%的家長並沒有留意過家中零錢的多少,只有10%的家長很確切的表示,孩子從不會偷偷拿錢。
調查統計同樣顯示,當家長髮現孩子偷錢後,教育手段往往無法阻止孩子後續偷拿錢的行為,即便是打罵懲戒也不好使了,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對成長有影響嗎?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孩子“偷錢”的背後,存在三種心理缺失
一:玩伴認同感的缺失什麼是孩子的認同感?適齡的孩子開始接觸交際圈的其他小夥伴,孩子會出現渴望被小夥伴認同的情感,渴望能夠的到小朋友的喜歡和認同。
缺乏認同感的孩子渴望被小朋友關注,渴望有玩伴圍繞身旁,這時心底就會萌發透過金錢、零食、小玩具來討好玩伴,以便獲取認同感。
二:家庭樂趣感的缺失什麼是孩子的樂趣感?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讓孩子開心的事,一般這種情感都是來自家庭,外界的交際樂趣能夠帶給孩子一時,卻很難讓孩子一直有高漲的樂趣。
而假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玩樂,孩子就會覺得很壓抑,不得不把尋找樂趣的矛頭指向學校內的同學玩伴,為了讓自己的樂趣感得到滿足,能夠有更多的朋友,他們就會嘗試用金錢博取小朋友的認可,獲得玩樂夥伴。
三:生活物質感的缺失什麼是孩子的物質感?說白了就是孩子心底渴望的物質,這種需求如果能夠被滿足,孩子就不會出現缺失心理,但如果孩子長期的物質需求被父母以各種理由拒絕,尤其是那些合理性的需求被拒絕後,孩子就會出現物質感缺失。
越是缺失心底就越是渴望,於是就導致了孩子出現偷偷拿錢,來滿足自己日常的物質需求。
調查結果顯露出家教的重要性: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偷錢行為從未發生兒童成長機構透過家庭情況調查表,從10%的優異家庭中,摘出了一些共同點,其中有三種相同的教育模式被心理專家認可,認為是孩子從未發生偷錢行為的根源,也是優異家庭教育模式的展現。
一:合理支配孩子的零花錢,基本財商灌輸這些家庭中有一項教育行為很顯眼,就是在孩子適齡年齡給予一定的零花錢,並且會按時詢問孩子的零花錢花在了什麼地方,並且有基本的財商灌輸行為,告訴孩子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鼓勵孩子積攢零花錢。
零花錢的概念很多家長持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零花錢,也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滿足了孩子的日常需要即可,太早接觸零花錢不好。
可從調查結果來看,有零花錢的孩子內心更加安穩,心理需求和內心情感比較平和,當自己有了金錢需求,或是想給小朋友買禮物,或是自己想要什麼東西,會大大方方和家長講出來。而從未有過零花錢的孩子,這方面的心理需求表達明顯要少了很多。
二:親子關係靈活性高,日常是朋友這些家庭的父母都標識,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很好,日常間像無所不談的朋友,沒有家長的價值。而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的態度會很嚴肅,孩子也沒了平日裡嬉皮笑臉的場景。
親子關係的靈活性,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關係很大,只有能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才能夠時時刻刻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需求,在能夠了解需求的同時,父母才能更準確的做出選擇給出建議和方案。
孩子自然就少了困惑,多了樂趣和開心,合理的需求能被滿足,不缺乏認同感、樂趣感,自然而然就不會發生偷錢的行為。
財商和親子關係的培養是門課程,媽媽理應學習莫言曾經說過:“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從小到大我們任何事情都會去先學習,可唯獨養育孩子這件事,大部分家長會隨性而來,不願學習。
尤其是關於親子教育和財商教育方面,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家長理應學習,做一名好媽媽,瞭解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給孩子疏匯出一條寬闊大道,建議讀物樊登所著《讀懂孩子的心》,其中有關於親子關係相處,以及基本問題處置和培養,推薦媽媽們閱讀。
回覆列表
有過,最開始沒人發現還沾沾自喜,老家那邊都有廟會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逛廟會拿人家的小人書。被逮到了,人家也沒說啥,但是那時候要有個地縫我就轉進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拿過別人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