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看歷史
-
2 # 潭淵生活
首先可以肯定,君為主,賢為輔。
畢竟賢臣遇明君,則國力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賢臣遇昏君,則有抱負難展,無奈落得個歸隱森林的下場。
縱觀歷史興衰,明君和賢臣我們可以一眼辨知,但何為明君?何為賢臣?在我們眼裡其實只是模糊的概念。即我們只看重結果,卻往往忽略了過程。我只能說,時也,命也。
秦始皇得李斯,王翦,一統七國,打下中國版圖的基礎,給我們後人埋下統一中國的思想種子。可謂明君。卻因為大興土木,修建長城抵禦匈奴,而被我們稱之為暴君。李斯輔佐秦始皇可為賢臣,卻因沙丘之謀,而得一奸臣之名。
我們瞧不起劉邦的小人嘴臉,可他卻因得韓信而得天下,可謂,賢臣遇明主。可最後的賢臣也只能落下一個鳥盡弓藏的下場。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劉邦為一代明君。
秦皇漢武,開疆擴土。當我們為強漢而自豪時,卻又不得不承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以及巫蠱之禍,使強漢開始走向衰敗。武帝可為明君?可為昏君?
霍光廢帝,造就漢宣帝,可謂一代賢臣,卻也因私情而瞞報許皇后之死,又因其徇私而導致霍氏家族做大,而為漢朝留下隱患,最後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可為賢臣?可為權臣?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激化,王莽被朝廷視為挽救危局的不而人選,被看做“周公在世”可為賢臣。又得漢朝百姓支援而串漢,在當時可謂權臣,又可謂明君。又因其推行改革,而導致社會動盪,從明君又一步走向昏君的行列,可以現代人在看當時王莽所推行的方針,卻又不得不承認其是一位明君,真可謂時也,命也。
漢和帝劉肇10歲登基,14歲聯合宦官勢力平定外戚勢力,對外開疆擴土,平定四方,使東漢勢力達到鼎盛,史稱“永元之隆”可謂明君,但也是因為其為加強皇權集中管理,重用宦官,設職權,而開啟了宦官弄權模式,為東漢走向滅亡埋下伏筆。又不可謂不昏君。
劉禪視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得一大展手腳,我們不可謂不稱之為明君賢臣。後期寵信宦官黃浩,又不可謂之昏君。但縱觀劉禪在位42年,蜀國毫無政亂,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諸葛亮在世時,劉禪管不了,姜維北伐,劉禪持反對意見。)又不可不謂明君。而我們說起昏君也不外乎其不思進取,獻城投降罷了。
三馬食曹,一統三國,結束了中國自統一以來第一次長達60年的分裂局面,造就了一個山水田園的隱士文化,不可謂不盛極一時。能統一天下者,我們不可不稱之為賢臣明君。可這短暫的文明卻僅僅持續了36年,而帶給中國的痛苦卻長達三百年之久,而我們又不得不以其昏君進行結尾。
隋煬帝楊廣,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驪,以勞民傷財,又開鑿大運河,硬把百年工程縮短至十年之久,導致民變四起,可謂昏君。可其開鑿的大運河卻利在千秋,其開創的科舉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又不可不為其一代明君,所以說起明君也罷,暴君也罷,誰又能說的清呢?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唐朝成為世界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國家紛紛派遣遣唐使來學習中國文化,而這其中以日本為最。可就是這樣一位世界公認的明君,卻也造就了“安史之亂”把盛唐推向陌路的深淵。
宋真宗的澶淵之盟換來了宋遼的百年和平,可謂明君,可澶淵之盟也是整個宋朝最有希望收復有燕雲十六州,把遼國趕出塞外的最佳時機,這又不可不畏昏君。宋遼百年和平,換來了宋朝經濟的蓬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使其經濟達到世界的頂峰,不可不謂明君,但其代價卻也使得宋朝不思進取,喪失鬥志,只想買回失地,不想討回失地,又不可謂不昏君。
崇禎帝朱由檢,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勤奮節儉的皇帝了“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從其勤政來看,不說其明君,都不行。而又因其不顧天災人禍,增加賦稅,導致內部民變平了又起,起了又平。導致國庫空虛,無錢發軍餉不說,更無錢賑災,不可不說他是昏君。可就是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到最後卻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向臣子借錢的皇帝,可悲可嘆!誰又能說的清其是昏君還是明君呢?
康乾盛世,乾隆為最,可謂明君,又因其在位內,朝堂之上貪汙成風,又不可不可謂昏君。其閉關鎖國之策,直接導致中原王朝第一次讓西方世界趕超,用洋槍洋炮轟開了鎖國之門,使華人從此剃上洋頭,穿上洋裝,不可不謂其昏君。
在我眼裡,明君和賢臣,也只不過是時也,命也而已。
本來還想皇帝和臣子一起寫來的,但因為自己太懶了,所以就單寫“明君”了
回覆列表
這種問題一眼明瞭。當然是君明為主。漫漫歷史已經給過我們不少次回答。一個國家,如果只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是萬萬不可能興盛的。世人皆知伯樂識馬,一匹千里馬沒有伯樂的賞識如何可能被挖掘出來?沒有明君的賞識,提拔,哪來的賢臣良將?也許有的網友會提到明朝中後期的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而大明國家機器在內閣的領導還能不斷運作滾滾向前。但是!!!需知,神宗有個好父親,給他留下了三大輔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而他更是有一個好老師張居正。萬曆前十年,神宗朱翊鈞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個人的規範,一個是自己的母親慈聖李太后,一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一個是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張居正對於朱翊鈞的輔導和關懷無微不至,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萬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萬曆開始親政,沒有了張居正的輔佐,還規範。開始怠政,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很多史學家認為明朝的真正衰敗正是始於萬曆。此後大明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向滅亡。綜上所述,所謂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而國家機器能夠運轉是建立於初期尚未親政,他父親隆慶帝給他留下的輔臣張居正等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等到張居正逝去,大明也僅能依靠僅有的基礎一步一步消耗走向衰落。因此,沒有一個明君,即使有賢臣那又如何?如果明神宗萬曆帝能夠賢明勤政,在張居正等逝後能夠向過往的唐太宗開言廣聽,虛心納諫。能夠像過往的宋仁宗一樣親和,禮賢下士。而不是一味的怠政,大明豈會如此衰落下去。所以,一個明君是最主要的存在,明君賞識提拔下臣,虛心納諫。有了賢臣的輔佐,國家方能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