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使人糊塗

    作為中國二十四史的開山之作,光一個《表》,我就反問你認為他是從哪裡抄過來的?這個問題缺乏起碼的常識與對司馬遷的尊重,感覺有點信口開河。

  • 2 # 折緣

    題主這話問的,好像編史就是一件“抄書”般容易的事情,要這麼簡單,大家想寫本歷史科普讀物,是不是隻需要東抄一點西抄一點就行了?真是無知者無所謂啊。

    如果題主讀過《史記》就會明白,司馬公為其注入很多自己的見解和分析。歷史往往早已經隱藏於過往的煙塵之中,真相經過眾口相傳,編纂整理,因人的立場、喜惡可能早已經不是原本的面目了。

    一個人著書立說,最大的本意,都是想透過文字或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編史這個事情也是一樣的。我們對歷史,已經很難去還原其全貌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這些過往之中,總結經驗教訓,分析人性使然,以得失成敗、汲取更多對人類進步和發展有裨益的內容。

    而史家立史,在肩負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還有著引導、啟發、思考各種歷史事件及現象的任務,司馬公寫《史記》亦是如此。

    《遊俠列傳》中的郭解,司馬遷就曾訪問過他,並對其留下了“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的印象。這從而讓我們兩千年後才能清晰地知曉,原來這位名震江湖的大俠,是一位顏值不怎麼高,也不善言談的人物。

    在《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是如此形容李廣的:“餘睹李將軍,焌焌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如果不是司馬遷的親自訪問,我們怎麼會想到“漢之飛將軍”,看上去竟然像是個村野之人。為了寫《孔子世家》,他親身“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親見“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史記》雖然寫的是歷史人物,但司馬遷透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細節上的虛構,把真實的人物加以型別化。《史記》提供了許多重要的人物原型,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等各種人物形象,有許多都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中演化而來的。

    而且如果你仔細讀《史記》,就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其實這是作者故意為之,以達到“兼存異說”的目的。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儘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由此可見司馬遷寫史謹慎的同時,一定是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並一一總結,然後為我們呈現出來。

    “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有時候,寫史就像是在解密,每一個史學家都是偵探,他們需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仔細分析,小心求證。畢竟因寫史人的歷史背景、政治背景、社會背景、個人性格等等諸多因素,會導致同一個事件、同一個人物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解讀。同時,又因為人性的複雜,其做的事情對歷史的影響,也會變得極其複雜起來,寫史的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從中找到合理的動機,這是一件卷帙浩繁的工作。

  • 3 # 北門猿

    司馬遷寫《史記》,當然不是不假思索地抄書。不過我們也不太容易知道他具體考證的過程。好在史記每篇後面都有個“太史公曰”,我們可以藉此推測一二。

    比方說,按照常理推測:

    《刺客列傳》: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世間傳說太子丹有“天雨粟,馬生角”的故事,這未免也太過玄幻了。

    比方說,和其他資料互相參考:

    《五帝本紀》: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學者們很多人都稱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文字粗疏而不典範,士大夫們也很難說得清楚。……總起來說,我認為那些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說法,接近正確。(翻譯來自《古詩文網》)

    比方說,透過採訪當事人回憶對比。

    還是《刺客列傳》:

    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

    ——公孫季功、董生曾經和夏無且交遊,聽他說過此事的詳細經過。後來又告訴了我。

    (這個算間接採訪當事人)

  • 4 # 瘋哥哥l

    即使是抄書,也不是不假思索地抄書。你不見經常有“太史公曰……”。有記有評,那可是相當地犀利。

    全書五十多萬字,歷時14年,可不是一抄了之的。

    1.《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2.司馬遷是史學世家,其父司馬淡,便指示年輕的司馬遷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 。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遊歷天下:從長安出發,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後折向東南到九疑。窺九疑後北上長沙,到舊羅屈原沉淵處憑弔,越洞庭,出長江,順流東下。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展轉到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吳遊觀春申君宮室。上姑蘇,望五湖。之後,北上渡江,過淮陰,至臨淄、曲阜,考察了齊魯地區文化,觀孔子留下的遺風,受困於鄱、薛、彭城,然後沿著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歷史人物故鄉,楚漢相爭的戰場,經彭城,歷沛、豐、碭、睢陽,至梁(今河南開封),回到長安時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身邊。這可是行萬里路啊,見識和閱歷那是非常了得。

    3.因為在長安任職,又縫“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的漢武盛世,司馬遷得以結識匯聚於長安的天下賢能之士。包括賈誼之孫賈嘉,公孫季功(或為公孫弘),樊噲之孫樊他廣,平原君朱建之子,馮唐之子馮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壺遂,杜陵蘇建、董仲舒和孔安國等。在很多問題上,和這些賢達人士也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和交流。

    《史記》是嘔心瀝血之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史書和文學史上閃亮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知道自己真正的買車需求從而選購合適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