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更好及
-
2 # 散落君
我們來看蹇叔的進諫。蹇叔提出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勞師以襲遠”,跑這麼遠去打仗,後勤和士氣都跟不上,“師老民疲”。那為什麼會這樣,秦國可是同仇敵愾的典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精神哪裡去了?這種轉變,原因就在於秦國攻打鄭國的非正義性。
《左傳》具有非常強烈的道德屬性,正義永遠是戰勝邪惡的,有道是永遠超越武道的。明白這點,才能開始來讀《秦晉郩之戰》。
《左傳》給了郩之戰很多鋪墊與暗示。最重要的就是秦國的行為不具有正義性,燭之武退秦師後,鄭國一定程度上比較相信秦國。而秦國卻想著滅了鄭國,這種捅朋友一刀的行為,為春秋列國所不齒(雖說春秋禮崩樂壞,但道德倫理觀還是比較強的)。
而且秦國出兵遠在中原霸主晉國國葬之時。秦國既然想一奪這個天下霸主的地位,就應該以堂堂正正之兵和晉國幹一架,而不是耍這些小手段,這又決定了秦國難登大雅之堂。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註定是失敗的。所以周朝的王孫滿、晉國的先軫都不看好秦國。他們不看好的原因都可以歸結於一點:秦軍的非正義性。
後世《列國志》重新編寫這個故事時,讓蹇叔親口說出了秦國的非正義性:不信、不仁、不智。“夫以兵戍人,還而謀之,非信也;乘人之喪而伐之,非仁也;成則利小,不成則害大,非智也;失此三者,臣不知其可也”。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一部好的作品能在它所描寫的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中,表現出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種種方面,並提出種種的問題來。任何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如果不是透過寫人而提出,都不能深入讀者的心。我們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如果不從分析人物的形象入手,也不能讓讀者深刻地瞭解到作品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等等。”我認為,智量先生的這段論述可以概括為文學的“以人為本”,他是把“人”放在了文學核心的位置。但是,大家都知道,就體裁而言,《左傳》基本上是一部列國編年史,它以記錄歷史事件為主,並且是按照明間的先後依次敘述的,它不像後世小說那樣有意識地塑造形象,也沒有本紀列傳式的專門篇章來集中刻畫人物。那麼,《左傳》在寫法上是不是有違智量先生所提出的文學的“以人為本”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譚家健先生在《先秦散文藝術新探》一書中這樣說過:“它(《左傳》)的特點是把人物融合在事件之中,從紀事中寫人物,隨著不同時間內所發生的許多不同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分別地、陸續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各個方面,到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而何新文先生則是更明確地指出:“《左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人為描寫主體的文學作品。”以上概括來說就是:《左傳》雖然以記事為主,但其本質還是“以人為本”的文學,那麼,對其人物的形象分析是必要且必須的。
清代林義明在他寫的《古文析義》中說:“篇中(殽之戰)以為蹇叔起,以為蹇叔收。”王淑均在《左傳菁華》中也說:“這篇文章(殽之戰)的主線貫穿於蹇叔預言秦師必敗,而事實又一步步證明蹇叔的話是正確的。”可見,就這篇文章而言,蹇叔是佔有相當分量的,那我們的人物形象分析就從他開始吧~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在《王立群讀史記》的節目中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我覺得可以把世上的人大致分為這麼幾類,一類是隻琢磨事,不琢磨人,他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事業。第二類呢,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他把那個人際關係琢磨得透透的,然後在這個人際關係上游刃有餘,這種人為的是當官。第三類人只琢磨錢,他為的是發財。第四類人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這就不得了了,這就能辦成大事了。當然,還有一類人,既琢磨事,又琢磨人,還琢磨錢,那就更不得了了。”從這段話中,我得到一個啟示,覺得可以把蹇叔歸入“只琢磨事,不琢磨人”這一類中去,為什麼這麼說呢,聽我下面來細細分析。
文章(殽之戰)開始,“穆公訪諸蹇叔”,徵徇蹇叔的意見,當然,徵徇只是個幌子,穆公所想的是儘可能多的爭取支援罷了,但蹇叔卻並不買穆公的賬,穆公是國君又怎樣,不行就是不行,蹇叔想到的只是“勞師以伐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由此可知:蹇叔“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接著,穆公“召孟名、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於是有了“哭師”的好戲,蹇叔還是不顧及穆公的感受,在蹇叔看來:錯的就錯的,錯的不會因為你是國君就變成了對的;錯的我永遠要反對,我不會因為你是國君就去附合你的錯誤,結果是招來穆公一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性格特徵在這裡得到了更為充分體現。
蹇叔“只琢磨事”是把事琢磨得透透的,琢磨得全面且生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蹇叔勸阻穆公出師的話來深入解析。蹇叔勸阻穆公的話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直譯一下就是“用勞累的軍隊去奔襲遠方,(這種事情)我從沒有聽說過有哪個國家幹過”,第二層是“勞師”以下五句,這五句是從鄭國方面代對方考慮,這就說明蹇叔知已知彼,《孫子兵法》說:“知已知彼,百戰而不殆。”由此看來,蹇叔是個實踐《孫子兵法》的優秀軍事家。第三層是“勤而無所”兩句,這兩句則從本國軍隊考慮,在此,蹇叔提到了“軍心”,這正是一種具體化的“人和”,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蹇叔早於孟子實踐著孟子的軍事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回覆列表
秦晉殽之戰,蹇叔說的話確實蘊含很多軍事理論。
左傳中原文是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下面淺談我得到的啟發,勞師襲遠,應當遠交近攻;師勞力竭,應當兵貴神速;遠主備之,自是以逸待勞也;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又涉及到戰爭的保密性,古來多少戰爭失敗都是資訊洩露造成的;勤而無所,必有勃心,涉及到士氣問題,如何保證軍隊士氣,統領軍隊是個大問題;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也是保密性和速度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總結三個方面:一、合適正確的目標;二、速戰速決,保證機密;三、提高士氣,方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