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市井覓食記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吃粽子,系五彩,掛香包,龍舟下水喜洋洋。

    但是端午節和家人相聚的這種風俗並不是端午的重頭戲,闔家歡聚的風俗更多還是體現在中秋節、春節。

    端午節前後,主要風俗活動還是扒龍船、掛艾草、包粽子等,主要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就圖一個熱鬧喜慶。

  • 2 # 小抹茶CC

    馬上又要到端午節,有些人感覺,過節味道越來越淡,儀式感越來越重!其實寶媽感覺,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出自《小王子》

    什麼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

    怎麼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儀式感,提升幸福感呢?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就是讓自己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意義。愛生活的人總會把每個日子過出假日感,總會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買一些提升幸福感的小物,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來犒勞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永遠不懈怠,不放鬆,不懶惰就是一種儀式感。

    生活上的儀式感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基礎。真正有儀式感的生活是對自己、對生活的一種用心,它讓你積極、樂觀地在這個功利的世界裡,尋找著別樣的生活之美。

    我身邊有一個女性朋友,雖然單身,但是她每天幸福感十足。她作息時間很規律,每天6點起床,五六分鐘洗漱,自己簡單的做個早飯,荷包蛋都要做成愛心的形狀。然後畫個美美的妝,挑一身符合今天心情的衣服。每一天都會有一張自拍。她跟我說,只要今天心情美麗,都會自拍。

    對了,最近她還迷上了朱一龍,會買一些他的寫真卡片,放在辦公桌上,可以讓自己的心情美美噠。她告訴我,自己一個人也要過得精緻,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生活的很精彩!

    有太多有意義、有樂趣的事情我們都忘記了去做,所以,我們漸漸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枯燥無味,從而讓自己變得消極。生活的儀式感就是有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態度。就像我這個朋友,每天的生活很充實,從不委屈自己。人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才能更好的熱愛生活和工作。

    儀式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意,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可以讓家庭變得更加和睦,戀人之間,夫妻之間的感情更甜蜜;也可以讓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讓你對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期待。

    怎麼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儀式感呢?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每一種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家長要給孩子儀式感,不要缺席那些對於孩子們來說充滿儀式感的日子,例如親子運動會、家長會、彙報演出等。孩子的生日也要給她過,買一個他想要的禮物,他才能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孩子也要給家長儀式感。不要忽略自己的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陪他們聊聊天,帶他們出去旅旅遊、散散心。父母們開心了,我們自然也會覺得舒心。

    戀人、夫妻之間也要有儀式感。每天多給對方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句我愛你。無論情人節還是Ta的生日,準備一束充滿愛意的玫瑰花,精心挑選一份禮物,或者親手做一個賣相併不好看的生日蛋糕……把愛注入到每一件事情中,讓Ta感受到自己滿滿的愛意。

    儀式感或許並不重要,但他的心意,一定要有。

    讓平凡的生活,能有值得回憶的價值。偶爾的小驚喜有大大的幸福感。

    用心的儀式裡,是對彼此的重視,是對你我生活品質的重視。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吧!

    “想去北海道看雪

    和你一起”

  • 3 # 焙利特烘焙教室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世紀蘇聯挖地球,停在12262米深,“地獄之門”的說法是真的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