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0218092916

    駢體文的語言特點: 1、語句特點:對仗工整和駢四儷六 對仗工整。對仗就是上下兩句,除了虛詞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數相等,句法結構和詞性都必須相對。 2、 語音特點:聲韻和諧 聲調被自覺地作為藝術化的手段,起源於梁代的永明體詩歌,發展成近體詩(舊體格律詩)的聲律,併成為後來的詞、曲、聯的格律,理所當然地,唐代以後的駢體文也受到詩歌聲律的影響。但駢體文的平仄要求還遠沒有近體詩的要求那麼嚴,近體詩的平仄是一種格律上的要求,必須遵守,駢體文的平仄則相對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運用起來還是比較自由的。 3、用詞特點:用典和藻飾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也即用事。所謂用典,即指引用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文心雕龍・事類》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這說明了用典的目的是援古證今,本是一種修辭手段。先秦古書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漢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辭方式,並沒有成為文體的特點。 駢體文的概念: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古代中國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起源發展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後,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迫不及待表達什麼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