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
2 # 子衿書法
假的。
十一月十九日晚,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趙孟頫的《致郭右之二帖卷》,以2.6億元的價格,創下了趙孟頫作品的拍賣紀錄。這些錢和趙孟頫無關。這到不是因為作品的真假,而是這件東西不在趙孟頫手中,他無福消受這筆鉅款。在這裡告訴大家一聲,收藏作品,要想獲得鉅額的價值,就要有足夠長的壽命。否則,都和自己無關。閒話少說,我們還是來看這件作品的真假。
看一個人的書法作品真假,從他的用筆和結構,而不是看時間的長度,收藏者的名頭。從這件作品的落款,便能判斷真假。雖然一個人的書法創作有時間的跨度,但總體上風格是一致的。趙孟頫的落款“孟”字,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根本找不到“孟”字上面橫畫寫的這樣長的例子。就這一點,足以證明此作品是偽作。
趙孟頫書法以妍潤秀媚面著稱。在這幅作品,妍潤的氣韻看不到,呈現出來的是剛猛的氣息。而在行筆上,太多的連帶,也不是趙孟頫的書風。在趙孟頫作品中,很少使用上下相連的引帶。在這件作品中,幾乎每行都有遊絲引帶相連。有的甚至會完全沒有筆意相通的字,也生硬的連在一起。如下圖中的第二行四個字,三條45度斜角線把四個字串起來,這在趙孟頫而言,絕對不會使用如此拙劣的用筆。書法作品的"鑑定並不難。但必須要對被鑑定者的作品有全面的瞭解。我們看下面的一幅趙孟頫信札,全篇只有“和南”二字有遊絲引帶。其它的字注重的是筆意相通。
筆意相通,只有最高境界的頂級書家才能達到。如王羲之《蘭亭序》全篇只有兩個字相連。這件作品雖然說是趙孟頫早期的作品,書法風格只有生澀的差別。趙孟頫六歲既學習書法,就算此作品是二十歲作,那也是十四年的功底。此作品乃是元世祖二十三年所作。這時的趙孟頫已經近五十的人了,書法已經到了爐火純青之年,怎麼能寫的這樣剛猛怒張呢?所以,我的鑑定是:假的。
其中,趙孟頫的這件書法拍品中有明代王惟儉、清代王鴻緒鑑藏並跋文於卷末,清代後期曾現身於廣東,經伍元蕙、何崑玉和何瑗玉兄弟、陸心源和陸樹聲父子遞藏,晚清咸豐年間,曾入伍元蕙的《南雪齋藏真》中,並著錄於陸心源的《穰梨館過眼續錄》。
到了近代,該作流入日本,經山本悌二郎、赤羽雲庭舊藏,並曾多次出版、展覽。所有這些經歷都說明拍品真跡是無疑的。
趙孟頫這兩通訊的主人郭佑之是什麼人?這個大家可能不太清楚。
郭佑之就是郭天錫(1227-1302)是元著名書法家、收藏家。佑之是他的字,曾為御史,山西大同人或作天水人,僑寓杭州,因藏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遂自署所居曰“快雪齋”,他是元代初年重要的鑑藏家之一,與趙孟頫、鮮于樞、喬賞成等人常有交往。
郭佑之有很高的書法、繪畫鑑賞能力,是趙孟頫非常佩服的藝術鑑賞家,也是趙孟頫的至交朋友之一。郭佑之曾欣賞趙孟頫畫馬,說趙孟頫畫馬已經在唐代畫馬大師曹霸、韓幹之上了。趙孟頫卻謙虛地對郭佑之說,“曹韓或過之,當與之齊驅”。就是說,哎呀,你說我畫馬都超過曹霸、韓幹了,這就太誇獎我了,如果與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可能沒有什麼問題吧?
趙孟頫與郭佑之的這一段對話,也是書畫史上的一段精彩佳話。
這次嘉德秋拍拍出的趙孟頫《致郭佑之二帖卷》分別為《應酬失宜帖》和《奉別帖》,都是寫給元代大藏家郭天錫的信,學者早就有定論,是趙孟頫早年書法作品。這兩件書信,一通寫趙孟頫在元朝的要員程文海來杭州徵召趙孟頫入朝做官時矛盾重重、進退兩難的複雜心理,以及朋友間在利益矛盾時他採取的果敢態度。另一通寫他對朋友經濟受困的關切與同情,和自己在京城獨處的孤獨。
但是,不知為什麼趙孟頫把郭佑之寫成郭右之了?千里馬怎麼也想不通,因為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個互證互釋關係。
郭佑之的名字是天錫,天錫就是天賜的意思,與佑之正好相符,如果是“右之”就與名字郭天錫不符了。我就瞎猜一下,可能因為趙孟頫與郭佑之是太知己的朋友,所以,也就沒有按常規那樣嚴肅客氣,而是採用了古人尚右的傳統,寫成“郭右之”以示對主人的敬意吧?
但是,史料上郭天錫的字一直是佑之。
不過,拍品會也將錯就錯,把郭佑之寫成了郭右之,這是依據趙孟頫書信中寫的郭右之也沒有什麼錯。
趙孟頫這兩份書信內容的史料非常珍貴,書法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了。
作品有清代收藏家王鴻緒的鑑藏跋文和印鑑,王鴻緒的跋文中有明代董其昌過手的記載,董其昌就是趙孟頫專家,經過董其昌過眼的書法,怎麼會有問題?何況趙孟頫是元代人,距離董其昌,也不過200年時間。這就清楚地交代了作品的流傳有序。
王鴻緒跋趙孟頫二帖文王鴻緒(1645-1723),江蘇華亭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一生精於鑑藏書畫。書學米芾、董其昌,具遒古秀潤之趣。
王鴻緒在《趙孟頫致郭佑之二帖卷》的題跋內容如下:
按史傳,趙吳興在英宗至治二年(按:公元1322)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今觀手札中雲:一出之後,南望矯首,不覺涕淚之橫集,當是至元二十三年,程鉅夫薦之入朝,閱三年遷集賢學士,時年三十四歲矣。明年為辛卯,石民瞻謁選至燕京,吳興為書《過秦論》。董華亭“戲鴻”帖題為時年三十八,誤也。
是時吳興書法正當壯年,英俊之氣,圓潤之姿,直追蹤二王,無一毫習氣。
其俗筆者,皆贗書耳!華亭自謂因生得秀,欲駕吳興而上之,似未為定評也。
康熙歲在戊戌仲冬八日,橫雲山人王鴻緒。
鈐印:王鴻緒印、儼齋
我們再看看《趙孟頫致郭佑之二帖卷》的書法。就更清楚是不是真跡了。
既然這封書信是趙孟頫青年時代寫的,那麼,正好與趙孟頫寫《蘭亭序十三跋》的時間不遠。我們對比了一下,趙孟頫這一時期的書法,對二王特別熱衷,尤其他對二王的傳人智永的《千字文》學習特深。
所以,《致郭佑之二帖》中的個別點畫還有智永的影子,這些影子在他四十歲以後就越來越少了。因此,千里馬也高度認為這是趙孟頫的寶貴真跡,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