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劇稿校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項羽內心是很驕傲的,出身於貴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武功高強,幾乎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這就是好比是一把刀子,太過鋒利就易折斷,他不肯過江,除了面子問題以外,他雖勇猛,但是韌性不足,成大事者,往往能夠隱忍,所以說,項羽是否過江並不影響結果,我相信,項大將軍矗立江邊也一定想到了結果,將軍百戰死,也許烏江自刎,對於戰神,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 2 # 左孝雲

    不是特別驕傲的人不會懂那種寧死不過江東的感受的,他們只會認為你死要面子,劉邦可以低頭因為他沒有心理負擔,他本來就是垃圾,無所謂,項羽,天之驕子般的人物怎麼可能低頭?項羽不會過去在我看來他心裡掙扎的有兩個念頭,第一個就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把他們的兒子全都害死了,有何面目?第二個就是悲觀的想法,即使過去了那又如何?我還能打贏劉邦嗎?他已經佔據了天下,我還能奪回來嗎?奪不回來了,所以他戰死也不走。

  • 3 # 心如明鏡臺10

    楚漢相爭近五年的時間,而漢王劉邦出川與項羽公開爭奪天下,從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收復三秦,到攻下項羽的楚都彭城,也就半年多,而項羽從伐軍的北方軍隊帶三萬輕騎回救彭城,打敗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劉邦潰敗,僅被項羽趕進泗水河淹死就將近十萬,劉邦被項羽部將窮追猛打,為了逃命,竟三次把自己的一對親生兒子踹下車去,好歹逃到滎陽,有蕭何接應,陸續收編敗逃過來的殘兵,仰仗滎陽城的堅固,而且項羽追來的兵馬太少,雙方形成對峙局面,而滎陽對峙,達到三年三個月,這期間,劉邦兩次被項羽攻破滎陽城,全軍覆沒,劉邦隻身逃出,逃到韓信軍營,偷走兵符帶走韓信的兵馬主力。回到滎陽繼續跟項羽對峙。而在劉邦項羽在滎陽對峙期間,韓信以劉邦給他的兩千老弱殘兵為家底,開始了他人生中登峰造極的軍事天才表演,擒魏破趙,滅代降燕,伐齊,無一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不可思議的是,韓信每次勝利都把對當的軍隊收編,訓練,成為自己的鐵血軍隊,然後半渡而擊,斬殺了項羽手下第一大將龍且,收編了龍且所帶領的近二十萬軍隊,至此,韓信手握三十多萬兵馬,成為當時數量最多的一支部隊,到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的軍隊由於彭城滎陽之間來回數次奔波,已是人困馬乏,糧草不繼。所以,垓下之圍,項羽雖然二十多萬兵馬,而且也是項羽的精銳,但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然而就算如此,韓信帶他的主力向項羽進攻時,依然擋不住項羽的雄風,韓信只得敗退,採取圍困戰略,依然沒有困住項羽,被項羽逃出重圍,若不是誤入沼澤地,耽誤了時間,讓項羽緩過氣來,籌足糧草,楚漢相爭的最後勝負,還真難預料。再說項羽被追到烏江,項羽身邊,僅剩二十八騎,項羽由於貴族的驕傲,烏江自刎。歷史無法改寫。假如項羽烏江不自刎,逃到江東,又能怎麼樣呢?項羽能不能翻盤呢?這要從項羽失敗的原因找起。。江東雖然地盤不大,但很富足,而且是項氏族經營幾代,起兵之地,項羽稱霸中原,所靠的也是從江東所帶的三萬子弟兵。那麼假如項羽回到江東,必然一呼百應,再拉起一支隊伍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支隊伍,報仇心切,定能以一當十,跟劉邦決戰。而當初垓下之圍,項羽之所以失敗逃走,並不是怕韓信,而是,沒有糧草。滎陽對峙後期,彭越趁項羽不再,偷襲彭城,項羽忙率三萬輕騎回援收復彭城,但到彭城後,彭越早已逃走,等項羽再到滎陽,彭越又襲彭城,如此幾次,項羽的兵馬累的夠嗆,而且後勤補給不足,所以後來垓下之圍,才會失敗。而回到東吳,項羽有了後勤補給,再問鼎中原,與韓信決戰,勇戰,與謀戰,中國歷史上兩大軍事奇才的真正對決,誰勝誰負。那就真不好預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後期是否違反了與俄國的條約,俄國對清朝發動戰爭是否與清朝毀約有關係?